)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三巨头落子雄安,助力打造全球智慧城市样板。
举全省之力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2017年12月,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建立健全推动工作落实长效机制确保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的决定》,为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月3日上午,省委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研究并原则通过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目前,我省正统筹谋划和推进近期、中期、远期工作,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列出任务、责任、问题、效果“四清单”。
交通、生态、产业三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协同发展机遇加速变为河北发展新优势
去年11月底,北京东鼎批发市场正式闭市,历时两年多的“动批”疏解全部完成。
数天后的12月20日,在距离东鼎市场百公里之外的我省白沟新城,和道国际动批服饰广场开业。2000多户来自北京“动批”的服装经营者在这里开启新生活。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牛鼻子”。近4年来,像这样北京疏解、河北承接的故事,已多次精彩上演。
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界定河北的功能定位。根据“三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我省迅速行动,编制推出相关专项规划,勾勒河北在协同发展中的发展路径。
截至目前,京冀“6+1”、津冀“4+1”战略合作协议进展顺利,176项分解任务已基本落实。交通、生态、产业三大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更多京津高端高新项目、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我省,协同发展的机遇正加速变为发展新优势。
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从各修各的路到“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三地间的交通障碍逐渐被打破。
2017年12月28日,京秦高速公路京冀、冀津接线段主体工程在三河市全部建成,一座1.2公里长的特大桥横跨京冀之间的潮白河上,3.8公里的平坦大道穿过津冀之间地势高低起伏的采石矿区,京冀之间、津冀之间的“断头路”从此变通途。
近4年来,京津冀三地间已有22条高速“断头路”、干线公路“瓶颈路”被打通,里程共计1400余公里。津保城际、张唐铁路、石济高铁建成通车,京张铁路、京沈客专建设加快推进,京津冀1小时交通圈和半小时通勤圈初步形成。
生态环境保护,是推动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重点任务。从三地空气质量和重点污染源数据的信息共享到关键技术联合研发、区域联防联控等方面的紧密合作,三地协同治污,“心肺之患”在缓解。
2017年,全省电代煤、气代煤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再提速,年内全省253.7万户居民完成气代煤、电代煤改造。2017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39.8%,超额完成国家“大气十条”确定的目标任务,全省平均重污染天数比2013年减少51天。
产业一体化是推动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我省各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与京津深度对接,积极引资金、引项目,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2017年12月20日,京津冀三地共同发布《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初步明确“2+4+46”个平台,引导创新资源和产业向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个集中承载地,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张承生态功能区等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及46个专业化、特色化承接平台集中。自此,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疏解和承接,更加体现一体谋划、统筹考虑,三地产业协作迈向深度融合。
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又出新车型了。2017年11月15日,新一代ix35SUV车型在广州上市,这款只在沧州生产的车型量产后,年产能迅速提升至30万台。我省引进落地的这一最大体量的产业协同项目,正在带动沧州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
迎着曹妃甸凛冽的海风,“海上钢城”正加紧建设。总投资439亿元的首钢京唐公司二期项目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国内年生产能力最大的单体钢厂。
近4年来,我省积极承接京津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商贸物流等产业转移。2017年,全省从京津引进资金突破2500亿元、项目近3000个,北汽福田精密零件生产、承德德鸣大数据产业园、中科·衡水科技谷等一批重量级产业项目的落地实施,助力我省转方式、调结构,汇聚起推动河北转型升级的强大合力。
抓好创新驱动、体制改革、试点示范三个关键支撑,为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
2018年的第一天,央视《焦点访谈》把首期的镜头对准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吸引他们的是该园区在全国首开异地监管先河的“共建共管共享”模式。
由于受环境、土地等因素的制约,北京医药产业亟待疏解,化学原料药制造在2017年底前要全部退出北京。经过探索,京冀两地共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实行异地监管模式,保留转移医药企业的“北京户口”,由北京市食药监局实施许可、认证和监管。
管理机制的创新,带来的是市场主体的壮大。截至目前,签订进驻协议的医药企业已有102家,总投资达到327亿元。
“要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切中了影响协同发展更深层次问题的要害。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我省大胆探索,改革创新,跳出“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着力抓好创新驱动、体制改革、试点示范三个关键支撑,为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抓创新驱动,加快构筑协同创新共同体——
2017年,我省谋划建设“一南一北一环”三大成果转化战略创新平台,推进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谋划实施科技冬奥工作,强力打造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三地联合组建了京津冀科研院所联盟,通过开展科研项目技术联合攻关、搭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智库等方式,全面服务京津冀协同创新和雄安新区建设。2014年至2017年,我省与京津合作共建各类科技产业园区55个、创新基地62个,吸引近1400家京津高科技企业落户,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创新链条正在加速形成。
抓体制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2017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重点改革试点方案》,在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三个方面,选择了14项含金量高、支撑性强的重点改革,集中发力、精准发力。今年,我省将以这14项改革为突破口,复制推广国家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成功经验和改革举措,推动32项国务院授权的改革举措落地实施。
抓试点示范,携手京津开展先行先试——
2017年1月,河北燕达医院首次开通京冀异地医保直接结算系统,住在燕郊的30多万北京参保人员,可以直接用北京社保卡在河北看病,医保待遇与在北京时画上了等号。
看病不愁,养老无忧。2017年底,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增设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试点机构的通知》,决定增设6家养老机构作为新的协同发展试点机构,将三地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试点机构数量增至9家。
改革创新,让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红利加速释放,进一步推动资源要素加速跨区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我省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李巍 张伟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