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保定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保定市长马誉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三五”时期,保定市要以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为方向,全力建设京畿强市、善美保定。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把保定纳入“中部核心功能区”,列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在顶层设计上明确了保定的发展定位。
如何把握机遇,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功能,把城市做大、产业做强、生态做美、民生做富,成为保定市“十三五”时期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
“夫天地之气,其会也有时;山川之灵,其发也有机。”
2月16日开幕的保定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保定市长马誉峰在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引用了明朝版《保定府志》中的语句,来形容该市当前所处的天时地利人和的黄金时点。
回顾过去几年的发展,马誉峰认为有四件事可以写入保定发展史册。其中第一件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实施,把“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开启了保定发展的光明未来。
“这是在顶层设计上确立了保定的战略地位。”保定市委书记聂瑞平在此前召开的保定市委十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指出,“十三五”时期,保定市的发展要“以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为方向”,全力建设京畿强市、善美保定。
如何将鼓舞人心的机遇变成现实,是出席保定市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点。多位代表建议,应该尽快让《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带来的利好落地。
就此,马誉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总体框架下,围绕推进生态、交通、产业、环境、创新、开放、民生等领域的率先突破,制定各专项规划,形成“十三五”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年度计划相互支撑、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规划体系,并与京津的专项规划对接。
据了解,在实施规划对接同时,保定提出还将推动多维合作,瞄准中央国家机关、央企、知名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学校医院、科研院所、大型市场,围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开展合作,争取更多优质项目落户保定。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保定协同发展的成效已经初显。
其中,京津保地区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保定与京津合作项目达248项,还与36家央企集团签署了总投资1665亿元的75项合作协议,与150家北京文化、教育、卫生机构开展了对接合作。
推动率先联动发展,保定还提出将重点在做强承接平台方面下功夫,着力打造高端设施配套、高端功能支撑、高端产业项目和人才聚集的精品园区。
进入重点名单的园区,包括白洋淀科技城、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中关村丰台园满城分园、安国现代中药工业园区、涞源白石山中美科技国际创新园、英利科技生态小镇、中关村北服时尚产业创新园(容城)示范基地等。
马誉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1至2年内,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一个高标准的承接平台、至少引进一家大的战略合作者、至少有一个在全市乃至全省叫得响的对接合作项目。
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升级版
“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马誉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保定市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
建设京畿强市,显然需要拿综合实力说话。2015年,保定市的经济总量突破了3000亿元大关,开始向全省第一方阵迈进。
在与会的代表委员看来,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必须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实现新的突破。
就此,保定市对其产业格局、县域经济发展等作出了部署。
布局产业发展,保定市发改委主任张丽娟在提交大会审议的报告中明确,未来五年,保定市要做大做强汽车、新能源、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三大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生物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四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新型建材三大传统优势产业。
马誉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升级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尤其要加快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五年后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
产业的发展,体现于项目。一批体量较大的园区和项目已经在保定市落地,并不断推进。
其中,高新区和徐水大王店汽车产业园已跻身千亿级园区,总投资1000亿元的保定汽车科技城项目、总投资382亿元的长城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总投资128亿元的涞水电子科技产业园、总投资100亿元的中汽零保定产业基地等都在加快建设。
保定市计划,今年还将对省、市重点项目和近年来与京津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事项,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单位,全程跟踪服务,加快项目落地。
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是保定建设京畿强市需要破解的另一道难题。马誉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构建“一城三区两带”协同发展格局。
据介绍,其中的“一城”指保定市中心城区,要强化城市承载能力。“三区”分别指涿州、涞水等组成的保北环首都前沿区,安新、雄县等组成的环白洋淀生态经济区,安国、博野等组成的保南特色产业示范区。“两带”指沿太行山西部绿色隆起带和沿京广铁路中部高端隆起带。
在与会代表委员看来,这样的区域发展格局明确了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利于产业聚集和升级,有助于壮大特色产业发展,提升园区建设水平,提升县域经济水平。
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
未来五年,保定不仅要把创新驱动作为支撑本市发展的三大主体战略之一,还提出要“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
“到2020年,全市研究和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马誉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三五”期间,保定要基本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使京津科技成果与保定市产业需求有效对接,基本建成高端引领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参加保定市两会的代表委员认为,这是保定建设京畿强市的必然路径。
马誉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醒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清醒地认识到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深层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其中,摆在首位的问题就是“新兴产业比重偏小,高端产业缺技术,低端产业缺成本竞争力”。
聚焦创新驱动,“十三五”期间,保定将致力于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据介绍,这一工作的着力点是围绕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
对此,保定有关人士认为,这需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加强政府对于科技创新的推动和支持等。
马誉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今年将制定“十三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研究出台一批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启动高新技术产业三年倍增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
其中,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保定还将新认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并予以重点支持。
借助保定被列入了“石保廊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这一机遇,保定市提出,要以白洋淀科技城、高新区、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等为依托,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
实际上,过去五年,保定市创新发展的活力已初步显现,主要表现在创新平台不断涌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上。
其中,长城汽车新技术中心等项目加速推进,清华启迪之星创业孵化器等平台项目先后落户。同时,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8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151家,均居全省第二。
注重人才对于创新的关键作用,保定市拟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开展“创业导师保定行”活动,搭建京津冀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承办京津冀科技创新年会、论坛、峰会、科技展会,吸引海内外和京津优秀人才来保定创业。
厚植创新沃土,保定市在筹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联合会的基础上,今年起,还将实施新兴产业“双创”三年行动计划和中小微企业扶持发展工程,推广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模式,建设京津保创新创业大街、中关村创新基地、保定1898咖啡馆、保定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等“双创”项目。
相 关
加快新三区融入主城
“谋划实施清苑、满城、徐水联接中心城区路网建设,推动新三区尽快融入主城区联动发展。”2月16日开幕的保定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市长马誉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聚焦城乡统筹,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保定作为一个人口超千万的设区市,多年来,行政区划一直存在面积小、空间划分不合理等问题,造成城市产业体系难以有序布局和展开,制约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2015年4月28日,保定市行政区划调整获批,市辖区由3个变成5个,清苑、满城、徐水撤县设区,保定市主城区面积扩大近8倍,市区人口由119万增加到280万,“大保定”格局正在形成。
马誉峰认为,这是在解决困扰保定多年的“小马拉大车”问题上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为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提供了广阔空间和优势平台。
但建设“大保定”的步伐不能止步于行政区划调整,为让新三区融入主城区,保定从路网建设起步,谋划联动发展。
实际上,保定市围绕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谋划也已起步。
2015年年底,津保铁路正式通车运营,圆了津保两地铁路直达的百年梦想。在此基础上,保定市将重点谋划推进“京津保城际铁路环线”和保忻(保定至山西忻州)、保沧等铁路建设,年内还将完善京石客运专线项目土地手续,力促廊涿、固保城际铁路项目尽早开工。
与此同时,保定还在谋划与北京新机场的快速交通路网衔接工程,加快荣乌、曲港、太行山(西阜、涞曲)、津石等高速公路建设,以构建“四纵四横四联两环”高速路网。
“大保定”格局初步形成后,保定还将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推动“多规合一”。围绕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中心城区东拓、西扩、南联、北延,拉大城市框架,做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保定今年起着手谋划城市立交桥、高架桥、快速路、地铁和轻轨建设,启动双源无轨电车项目建设,打造立体化交通网络。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面貌与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保定今年谋划了系列城建项目,包括:建立莲池区古城保护区,加快西大街业态整治,进一步彰显古城文化底蕴。推进东湖文化中心、西湖体育中心建设,关汉卿大剧院和博物馆年底力争投入使用,启动建设高水准的图书馆、档案馆和体育场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