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在线云招商

园区孵化“力量”

时间:2017-04-24 00:00:00  来源:中国财经  作者:

“有基地,是一个产业园,而不只是一个加工园;有主导产业、有主导品种,集聚了加工、科技、资本等要素,还有科技园的品质;有边界无围墙,企业科技研发、农民创业增收,成为多方参与、共同受益的众创园。紫团食用菌产业园的模式很值得总结肯定。”山西省农业厅计划处处长赵文志说。

山西长治紫团食用菌产业园创建于2008年。园区分为菌种培育区、标准化示范推广区、工厂化生产区、精深加工区、废肥转化区、产地集配中心等功能区,是一家以食用菌生产和综合开发为主的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园区。规划面积10000亩,现有2000亩,其中食用菌大棚1500余亩,工厂化生产面积12万平方米,年产量4万余吨;500亩食用菌菌种培育基地,年提供菌种6000万包,是华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

■从地头到餐桌闭环聚焦食用菌

食用菌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包含种植、加工和销售三大环节,涉及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领域。该园区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从种植、深加工到物流全产业链闭环运营,形成了市场-科研-开发-生产-加工-销售的经营模式。

简单来讲,就是源于食用菌的规模化种植,深耕食用菌的深加工,研发产品、塑造品牌、拓展市场,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园区的竞争力。

“一个农户一个棚,科学技术为先行,立体种植食用菌,胜过玉米种一生”;“三大技术齐上手,一年收获十二秋,若是单轮效益比,胜过玉米两世纪”。十年来,大棚里的农户和工厂里的员工对这两个顺口溜耳熟能详,前一个是说大棚食用菌的收益,后一个是说工厂化食用菌的效益,也成为园区调出玉米做菇粮的一个推动力。

长治紫团产业园总经理李兵芳介绍,之所以选定食用菌产业,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市场前景好。食用菌营养丰富,被誉为“菜中之王、素食之冠、药中珍品”,是一个绿色产业、特色产业、朝阳产业。二是带富能力强。食用菌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资源密集型产业。不仅能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致富,还能转化消耗玉米芯、麸皮、米糠等农业废弃物。三是发展领域广。食用菌不仅能发展食用菌大棚种植,还能实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不仅能生产调味食用菌,还能生产休闲食用菌;不仅能生产调理食用菌,还能开发药用食用菌,还能和杂粮结合加工为菌菇包点等主食产品。

技术装备强“二产”。在太行紫团公司是一个国家级龙头企业和扶贫龙头企业,在企业主体实施下,该园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先后建设了调味食用菌、冷冻调理食用菌包点、食用菌果汁复合饮料、食用菌废肥转化生物有机肥等系列生产线,增强了食用菌转化增值能力。

目前,产业园占地20亩的10万吨冷冻调理食用菌生产基地、40亩的10万吨食用菌果汁复合饮料生产基地、100亩的食用菌废肥转化基地、1000亩的食用菌调味生产基地已经投产达能,同时规划和培育了“百素珍”这个商品品牌。

信息服务做“三产”。积极构建园区电子商务平台,先后设立国内外网络直销和固定营销服务网点1.5万余个,在国内构建了东北、华北、西北、渤海湾“三北一湾”的销售网络,并出口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孟加拉国等海外市场,建设食用菌产地集配中心200亩,实现了食用菌全产业链的闭环聚焦运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对农户增收的带动力。

■从国内到国际开放集聚科技要素

一个贫困县与一个高起点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全球技术集聚的创新高地,似乎很不搭界,但是紫团食用菌产业园做到了。

与产品销往国内国际市场相匹配,紫团食用菌产业园的技术创新团队也是来自国内国际——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液体育种技术、韩国的做菌设备、台湾的管理团队。通过人才与技术的整合与实践,形成了中、美、韩三国和海峡两岸“三国两地”合作经营态势。

从发展伊始,紫团食用菌园区就以开放的心态,敞开大门,实行人才、技术、装备、资金“四引进”,以实现借梯上楼、借船出海的目的。

具体来讲就是,以实验研究中心为核心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食用菌产业,增加科研投入,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带动农民增收力。

正是在这样的开放中,当年,他们率先运用物联网技术,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模拟食用菌的原生态环境,集成生物、信息、设施三大技术,变季节性生产为全年性生产,实现了食用菌生产标准化、操作机械化、控制智能化、成为现代农业的经典。

近十年的发展中,园区先后通过省、市科技部门以及科技特派员的牵线搭桥,引进各类科技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60余名,涉及全国16个省市,并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天津科技大学、上海农科院、山西大学、山西农大以及韩国东远株式会社、台湾鼎霖食用菌研究所等8家科研单位、大学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2年6月中科院还在园区设立了“紫团博士工作站”,进行全程规划指导。优秀科技技术人才和管理精英,构成了运作规范、发展科学的企业团队,为打造华北乃至全国最大的食用菌基地形成了科技支撑。

生产一代,储存一代、研发一代,科技支撑让紫团的食用菌在市场中一直具备比较优势。目前出口美国、加拿大等地的秀珍菇就是技术团队在平菇的基础上研发的一种变种产品,秀珍菇较平菇个头小,营养成分更丰富,口感好,独有的品类形成了技术壁垒,一度拥有长江以北地区的定价权。

2013年,该园区和天津科技大学合作,开始攻关的抗抑郁、抗衰老等品类的功能性食用菌,经过几年的试验研究,目前已经申请获得专利,正在做临床试验,将来主攻医用膳食类功能食品市场。

园区通过推行标准化建设,强管理,建制度,形成了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为此,该园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第七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和山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园。

■从模式到机制催化众创共享

2017年,山西省产业扶贫现场会在长治市壶关县召开,紫团产业园成为一个参观交流典型,主要一点是他们建立了与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等共创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

“紫团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农民创业就业,风险紫团承担”。紫团食用菌园区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机制,致力于新技术新品种引进推广、开拓市场等优质服务,帮助农民用科技创市场,起到上连企业、市场,下连基地和农户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实现了成员、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的“三赢”。

目前,与园区合作的龙头企业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全部采用订单农业,建立了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与农户之间较为稳定和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几年里,园区共辐射带动全省三市九县70余个乡镇8000余农户创业就业。

在扶贫攻坚上,该园区立足产业扶贫探索推行了“紫团经营三模式”建立了与贫困户的共享发展利益联结机制。

以财政资金变资本,实行“一带多”模式为例,“一”是指用各级财政涉农产业扶贫资金;“多”是指农村经济组织,包括合作社、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及贫困户、村级公益事业等。

李兵芳解释,由政府拨付到农村经济组织的各类产业扶贫资金,可以经村“两委”及村民代表研究,确定精准的扶持对象后,愿意参与食用菌产发展,可以和紫团合作设立集体扶贫股。

紫团吸纳资金后进行产业化运作,优先吸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获取市场收益后,每年以不低于股本10%向农村经济组织进行分红。农村经济组织获取入股分红后再为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及农村公益事业进行分配。

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撬动作用,实现多方参与、多方受益,并且财政扶贫资金经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市场运作,还可以提升产业扶贫的效果,实现“财政资金+龙头企业+产业扶贫=财政资金资本化”。

2016年,该园区的3个模式共带动国家级贫困县壶关的7个乡镇、30个贫困村、3440户贫困户、8711名贫困人口实现了增收脱贫。

“园区是一个大舞台,企业唱独角戏,时间长了观众都烦。不与农争利,要用科技与天争时,用品牌与人争市场,共创共享才是企业可持续的保障。”李兵芳说。

专业团队全程为您服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