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致贫的原因很多,但要脱贫,最直接的就是得有事干,有钱赚。在近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中,绥滨县深刻剖析农民致贫原因,紧紧抓住产业这个扶贫攻坚的“牛鼻子”,通过顶层设计谋划产业,大力推广稻田立体生态共生新模式,发展大鹅养殖业,助推贫困户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使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用发展富民产业这把“金钥匙”解开了农民致贫的“枷锁”。
绥滨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有4万余贫困群众。但同时这个县又是国家级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水稻)基地县,125万亩的水稻占比位居全省之首。为实现主导产业的突破,绥滨县坚持打绿色牌、走有机路,全面探索稻田养鸭、养蛙、养鱼、养蟹等立体生态共生新模式,促进了农民增收。说起新模式带来的好处,北岗乡永德村农民张希宝兴奋不已。张希宝种了105亩水田,又在稻田里放养了2600只鸭子和一些鱼虾。他算了一笔账:每只稻田鸭卖30元,利润是18元,仅此获利4.68万元;出售鱼虾获利1000元;立体共生模式下不仅稻米品质好,且公顷产量高达11吨,吨价高于其他水稻400元,增收获利3.045万元。这样算来,张希宝家稻鸭共生增收达7.825万元。同时,每亩还可减少40元农药、化肥的投入,每亩综合增收785元。2016年,全县稻田立体生态共生面积达100万亩,已经带动5197人实现脱贫。
利用县域水草丰美、生态良好的优势,发展大鹅养殖业成为绥滨县脱贫的又一“加速器”。为推进大鹅产业带动脱贫,该县设立了300万元畜牧业发展基金,实施了“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不断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农户在“双链对接”中脱贫致富。新富乡新荣村杨善军养了5000只大鹅,成鹅平均每只达七八斤。如果市场价每斤8元,扣除每只40元成本,收入可达8万元。即便是散养农户在自家庭院里小规模饲养,100只大鹅也能赚到2000元左右。在省扶贫资金的带动下,眼下绥滨县规模以上大鹅养殖基地已高达20个,养殖场63个,加上部分散养农户,全年大鹅养殖总量达到80万只,产值突破5000万元。为让贫困农民在特色产业里淘金,绥滨县又建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肉禽屠宰加工基地,年屠宰加工量达200万只,并能进行分割、冷冻、熟食制品和毛皮骨血综合利用,肉鹅全产业链已经形成,目前已带动750人脱贫致富。
在此基础上,绥滨县还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产业,一个个极具发展活力的“特色村”犹如雨后春笋般分布在全县9个乡镇。连生乡靠山村种植烤烟有30多年的历史,随着近几年国家调控缩减面积,该村烤烟种植逐渐集中到了大户手中经营,现在又成立了合作社,刘义军就是这个社的社员。“乡里给建了现代化的烘烤小区,烤出的烟叶质量好、卖价高,2016年我种的150亩5房烟,赚了24万元。”刘义军喜滋滋地说。比刘义军更高兴的是那些在烤烟基地打工的富余劳动力。烤烟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务增收大有可为。每房烤烟需要长工6人,15房烟需要90人,每人工资在5000元左右,每年仅长工务工费用就达45万元,每年还需要季节性短工400余人次。
在做强优势产业、做大特色产业的同时,绥滨县还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鼓励专业户带贫困户、专业村带贫困村,通过一户带多户、一村带多村、多村带一乡(镇)等方式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在此带动下,连生乡靠山村烤烟、北岗乡永顺村笨榨油厂、绥滨镇吉福村马铃薯淀粉加工厂等别具特色的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个个能致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