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在线云招商

“上海制造” 百亿级项纷落户G60科创走廊

时间:2018-05-02 00:00:00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春天,万物生长。在G60科创走廊的松江区域,一个个备受关注的产业项目正“日长夜大”——

在中山街道的施园路上,占地49亩的谱尼测试公司厂房即将开工,两年后这里将成为国内一流的检测产业基地;

在其隔壁,2万平方米的海尔智谷项目正紧锣密鼓建设中,计划6月启用,今后将带动长三角企业从“大规模制造”转向“大规模定制”的智能制造模式;

在洞泾镇的泗砖公路上,一栋栋超大规模的机器人组装车间已基本建成,这片原本用于房地产开发的300亩土地,成功“转型”成了科大智能机器人总部园区……

不知不觉中,落户G60科创走廊的百亿级项目已有七八个,其中包括投资100亿元的海尔智谷项目,投资200亿元的正泰启迪智电港项目,投资100亿元的清华启迪二期项目,投资100亿元的修正医药项目,投资200亿元的国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等,总投资达到1467亿元,其中一半已经开工。

为什么松江能在一年内引得众多的百亿级大项目争相落户?聚焦“上海制造”品牌、面向长三角一体化的G60科创走廊,正在成为产业界人士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学习型政府,对前沿产业真的很‘懂’”

“投资100亿元,海尔集团到底要在上海做什么?”去年6月落户以来,李超就一直被问到这个问题。

他是海尔上海项目的负责人,之前长期在海尔集团从事“互联工厂”板块,见证了海尔从“大规模制造”转向“大规模定制”。而正是这个转型,让海尔站上世界智能制造的第三极。而此前,世界智能制造的两极已经形成,一边是代表德国“工业4.0”的西门子Predix平台,一边是代表美国工业互联网战略的通用电器公司MindSphere平台。

在G60科创走廊,海尔建了一条实体冰箱的互联网工厂示范生产线,告诉人们到底什么叫“大规模定制”:消费者在移动终端上登录海尔定制平台,提出自己的定制要求;随后,这些信息被下达到工厂,生成订单;另一头,工厂的智能制造系统自动排产,并将信息传递到各个生产线;经过一系列智能化节点,短短几分钟内,一台私人专属的冰箱微缩模型成型。

李超发现,来参观示范生产线的团队络绎不绝,其中大部分竟然是松江区各职能部门。“这里上上下下都是学习型政府,他们对前沿产业真的很懂,所以在服务中就能切入企业痛点。”李超说,正是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现在他们已经举行了八九场交流会,为400多家企业进行了互联工厂的宣讲。

对产业前瞻性的把握,使得松江成功“捕捉”到了一个个优质项目。“我们的投资额在5亿多元,并不算是个大项目,但松江方面的重视程度出乎我们意料,他们看中的是谱尼测试所在的检验检测行业,以及我们公司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谱尼测试一位负责人坦言,去年4月底,由于在市中心发展空间受限,公司筹划整体搬迁,当时在三个地方进行了实地考察,松江政府部门的反应很快。第一次自己只是找到了松江一个镇级产业园,但当天下午就被领到了区投资促进中心,第二天晚上,松江区经委主任特地到公司来拜访,第三天早晨8时之前,松江区领导与自己会面谈项目……短短几天后,基本敲定落户。

去年6月底,海尔最终选择落户松江,除了看好上海的科创优势、松江深厚的制造业基础,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松江政府部门对于这个产业领域的深刻理解和高度重视。在落地前的一个多月里,双方往来交流了13次,达成的共识逐步升级:最初,准备落户上海的,其实只是海尔数字科技,但最后,这个项目上升到了海尔集团战略,并扩展到“1+6+x”。

这样的眼光,不仅体现在一个个具体项目上,更重要体现在规划引领上。“不能再依靠资源要素的大投入来拉动发展,而是要抓住科创的‘牛鼻子’,推动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告诉,2015年开始,松江沿着G60高速两侧,全力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布局以临港松江科技城为龙头的“一廊九区”,着力构建质量标准、双创活跃、产城融合、先进制造、人才集聚、科创环境六大高地。以G60科创走廊为抓手,松江一边大刀阔斧淘汰落后产能,一边提高科创全要素供给、优化制度供给,来探索整个地区的转型发展。

“制度创新,一定要精准、有效”

科大智能机器人总部园区落户松江的故事,一直被外界津津乐道。

当时,因为土地指标的问题,这个G60科创走廊的标志性项目差点与松江失之交臂。该项目如今所在的300亩地,原本规划为房地产用地,后来被成功调整为先进制造业用地。

“这300亩土地如果用于房地产开发,再加上后期房产的税收,保守估计能有数十亿元收益。”上海洞泾经济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账,相比于科大智能的4.5亿元年税收,显然是房地产“来钱快”。

是发展房地产,还是先进制造业?松江区委多次召开专题学习会、讨论会,结合松江作为上海先进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新高地的定位,分析利弊,统一认识。最终,松江做出决定,将土地减量化腾出的指标,优先用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科大智能成为首批受惠者。同样,海尔智谷、修正药业、库卡柔性系统、豪威半导体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也得以顺利落地。

程向民表示,市郊制造业要走出“转型阵痛”,必须抓住当前的窗口期,打破资源错配或低效配置的惯性;为此,松江区聚焦G60科创走廊建设,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要素供给”和“制度供给”,做实实体经济,探索走出一条市郊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新路。

这两年,松江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G60科创走廊建设为抓手,做好四则运算。所谓做好加法,就是抓实“三个一批”,重大项目新引进一批,增资扩股、增容扩产一批,成长型、创新型企业扶持一批,打造科创发展和制造业转型的主战场。做好减法,是依法铁腕稳妥推进198区域成片减量。做好乘法,是为先进制造业科创驱动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积聚“倍乘效应”。做好除法,“放管服”并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抓住全要素供给这个内核,松江正在推动土地、人才、财政资金等要素进一步向科创领域倾斜。围绕“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松江设立了每年20亿元的科创基金,出台了有关支持科技研发、吸引人才聚集扶持政策60条等政策。在解决人才的住宿方面,松江将建设并统筹人才公寓资源,5年建设规模和统筹管理总量达10万平方米。

李超说,到今年底,海尔在松江的员工将达到千人规模,而他自己作为人才之一,已经享受到了政策的关怀。去年11月,他入住临港松江科技城的职工公寓,精装修的两室一厅每月3000元租金,比市场价便宜30%左右,附近有健身点、咖啡馆,方圆500米更有4个食堂,生活十分方便,“接下来,我的家人也会从青岛搬过来”。

“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一定要精准、高效。”松江区领导表示,政策创新不能泛泛而谈,比如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把企业的痛点、堵点转变为政府服务的亮点。今年春节后上班首日,松江区就以“简政放权+互联网+店小二”为要义,发布《G60科创走廊产业集群项目“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方案》,并在区级层面设立了审批代办服务中心,为落户G60科创走廊的产业项目提供集中审批、代办服务,实现“中心受理、中心审批、中心发证”。同时,松江还在全市率先开展全流程预审,今后企业从拿地到完成开工许可,最快只需15个工作日。

最近,科大智能的厂房即将进入竣工验收阶段,其对口的“店小二”——松江洞泾镇招商投资促进中心首席代表孙君宪也更忙了。他每天与项目方通一次电话了解相关情况,每过几天还会去工程现场实地踏看,并就相关细节问题与项目方积极沟通。“为了让工程能及时通过竣工验收,我正在跟消防、环保、质监、市场监管、规土等相关部门协调,相关审批材料也已经提前准备起来。”

“黄金大走廊”上演“双城记”

如今,在G60科创走廊,“果实渐渐挂满了树”。

这两年,全球最先进的ALD光伏工作母机、超硅半导体300毫米集成电路用晶体生长系统、清华启迪便携式质谱仪等重大科创设备和产品相继诞生,军民融合重大装备Ts150燃气涡轮起动机、Tp1000、Tp600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成功研制……G60科创走廊的聚焦度、显示度、贡献度正在显著提高。

2017年,松江实现财政总收入514.5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在上年增长33.2%的基础上继续增长21.2%、达192.56亿元。新上市挂牌企业64家。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81万家。松江全区集聚60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长22.7%;全区集聚27个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143家国家级和市区三级企业技术中心……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将源源不断地为“上海制造”提供强劲新动能。

“聚焦‘上海制造’品牌,我们将全力建设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高质量发展的黄金大走廊。”区领导表示,着眼长三角一体化共建共享,松江愿与长三角区域共同携手,拿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决心和勇气,聚焦规划对接、战略协同、机制完善,推动长三角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布局优化,引导企业双向互动跨区域发展,构建G60科创走廊全球视野下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实际上,众多科创企业已经沿着这条黄金大走廊唱响“多城记”,共同开拓长三角经济版图。

“我们以前只在松江办公,自从松江打造G60科创走廊以来,长三角地区都成了我们的‘战地’。”这些天,上海艾乐影像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庭隔三差五地嘉善、松江两头跑。他说,今后,公司将打造总部研发在松江、生产在嘉善的双城发展模式,力争将公司打造成中国优秀的数字化材料方案供应商。

为何要开启两地办公模式?“松江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聚集,对于公司总部研发中心的打造非常有利,可以提升公司品牌效应、拓展外贸业务。”王庭坦言,他们与位于松江大学城的东华大学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同时在嘉善拓展生产基地,为公司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随着沪苏湖高铁走线松江,G60科创走廊迈入了高铁时代。和艾乐影像一样,松江越来越多的企业陆续开启两地、甚至三地模式。华铭智能终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因扩建需要,从松江沿着G60高速公路向西南“挪了一小步”,过了省界,搬到嘉兴平湖的新埭镇。“老员工没有因为异地搬迁流失,所有的供应商依旧在1小时可达范围内,两地政府服务企业思路相通,企业的电话号码仍以021开头。”公司相关负责人欣喜地说。

新能源与电力能源设备制造的领军企业正泰集团则开启了“三城记”模式,在浙江杭州、嘉兴海宁和南湖、上海松江三地布局。“我们集团沿着G60高速路沿线已经形成一个市场互通、区域互联的体系。这与G60科创走廊布局不谋而合。”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成剑说。

据松江区统计,2016年至今,该区新增市场主体约6.1万家,其中1/3来自长三角区域。

专业团队全程为您服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