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在线云招商

七宝镇华林二委开展社区睦邻实践 动员更多居民参与自治管理

时间:2015-03-16 00:00:00  来源:中国上海  作者:

随着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告别“蜗居”的老式里弄、棚户区,搬进了宽敞舒适的公寓楼房。物质条件大大改善了,但一些新的问题也出现了。不少小区公寓都是一梯两户的格局,一栋楼宇内的邻里之间互相不认识、不熟悉,大家平时也没什么来往,许多邻里间都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一些老年人感叹,“以前在老房子,居住条件是很差,但邻里之间关系很好,大家互相帮忙、有个照应。现在住进了楼房,子女平时上班,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真怕憋出毛病来。”

面对这样的情况,有没有应对方法呢?七宝镇华林路第二居委会的基层干部自信地告诉记者,“我们小区的睦邻楼组是一个好办法!”在探索城市化进程新型社区管理形态的过程中,华林路第二居委会围绕“睦邻社区”的理念,通过“社区睦邻实践”开展社区服务和活动,鼓励居民进行社区参与,动员更多的居民参与自治管理。

再次体会到“弄堂生活”

位于闵行区七宝镇华林路上的阳光神州苑小区,是一个典型的新建商品房小区,2005年3月交房,小区住户中有不少是在此购房的白领阶层;也有许多是随子女一起入住的老年人。华林路第二居委会成立于2005年7月,管辖阳光神州苑228弄、229弄两个商品房小区。与其他许多新式小区一样,阳光神州苑的邻里之间刚开始也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如何把新建商品房小区建设成富有“弄堂文化”,把小区创建成氛围融洽的“熟人社区”,是华林路第二居委会一直想要突破的课题。

无独有偶,2009年小区居民徐国桢老师来到居委会与居委干部们谈心交流,他的想法与居委会的理念不谋而合。在他的提议和党支部、居委会的支持下,在小区内发起了“不做最熟悉的陌生人”的睦邻楼组计划。居委干部和徐老师一起主动上门与楼道内每一户居民沟通,徐老师更是把自家开放为“阳光会客厅”。经过一番努力,18号楼内22户家庭代表齐聚一堂,召开了首次“睦邻会议”,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为了促进沟通,大家留下联系方式,统一制作成爱心通讯录,在小区内拍摄阳光全家福,感受楼道的邻里情。平日里,谁要是病了,邻居们都会送上关心和问候;谁家要是没人,不用嘱托,对门的邻居就会代收快递等等。这些小小的温馨,让邻居们再次体会到“弄堂生活”,真切感受到“远亲不如近邻”。

探索出“三层自治模式”

徐国桢告诉记者,他2008年退休后搬至小区内居住,但感觉到小区内人生地不熟,毫无生活的乐趣。其实他想实施计划的理由非常简单,“就是因为刚开始实在太不适应这种环境了,邻里之间都不认识,互相间有点冷漠。有时候一起坐电梯,知道对方是邻居,但大家互相不说话,又不好意思开口,如同几根‘蜡烛’站着,这滋味真难受。”于是他就有了让邻里间增进了解,加强联系的想法,这个想法与居委会一拍即合,睦邻楼组概念由此应运而生。睦邻楼组每隔3个月左右在双休日下午召开一次睦邻会议,轮流在楼组的居民家中召开。居民们每次参加会议自带茶叶、茶杯,同时谢绝了点心水果招待,简单朴素,最大程度减少对主人的打扰。在睦邻会议上,居民们对小区中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献计献策,每次开会讨论的话题都与小区居民切身利益相关,比如停车、物业管理、高空抛物等问题,大家的讨论气氛非常热烈,每次开会最后都会超时,结束时仍意犹未尽。

在取得初步成效后,党支部、居委会在社会工作专家指导下,及时总结,探索出“阳光家缘·邻里情”三层自治模式,第一层为“阳光会客厅”,让居民们参与楼道自治活动,感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第二层为“阳光睦邻团”,在社区中形成亲子团、学习团、服务团、文体团等4个团队;第三层为“阳光圆桌会”,以党支部为领导、居委会为主体、社区服务站为支撑,吸纳辖区内业委会、物业公司、幼儿园、福利院等社会组织,共商议事,整合资源,确保社区自治活动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这样的小区有家的感觉”

在睦邻计划的作用下,许多社区居民自发加入了小区的志愿者队伍,志愿者的队伍也不断壮大。大家分成2个志愿者小组会,轮流为小区的各项事务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去敬老院看望慰问孤寡老人,义务在绿化带内扫拾垃圾。针对独居在家的老人,一些志愿者采取了与老人“结对子”的方法,时常上门与老人拉拉家常、了解动态。

这些日常的一点一滴,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为缩短。居民们下班回家,从门卫开始,一路点头打招呼,形成了一个“熟人社区”,大家无一不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情,有力提升了社区家园的归属感和凝聚力。采访时,一位阿姨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之前我在其他一个小区住了15年,一个熟人都没认识。自从住进现在的小区,没多长时间就和邻里熟悉了,这样的小区真有家的感觉。”

专业团队全程为您服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