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漕河泾开发区走上一圈,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的漕开发副总工程师韩宝富发现,最近这里正发生着有趣的变化。“作为老牌科技园区,即便高技术企业聚集,也都是关起门来自成一体的‘工厂模式’,现在不同了,这里有厂房、也有商务楼,有跨国巨头,也有小微企业,顶尖人才、‘职场菜鸟’、创业群体在一起,做活动、搞创业,服务机构入驻、创客空间应运而生,一扇扇大门打开了。”
这样的变化也进入了规划者的视野。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漕河泾开发区被列入重要承载区之一。对接“大气候”,一个新的目标也随之诞生:以科技服务业为特色,徐汇区和漕开发要联手打造科技创新商务区(TBC)。
园区空间创新,时机到了
中心城区在科创中心建设中能做什么,是徐汇区自去年开始就在思考的问题。“中心城区不能退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区委书记莫负春一直这样强调。但限于土地资源稀缺,高科技制造业很难在中心城区做大,而一般商务区很难有创新创业的功能。怎么把“创新”和“商务”的功能有机融合、产生新的活力,漕开发的空间优势吸引了规划者的目光。
截至2014年底,漕河泾开发区汇聚中外高科技企业3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500多家,并且有81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区内设立126家高科技企业。
“有些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扩张生产规模,就会转移出去。最近,我们发现这些企业又有回流。因为企业更上一个台阶之后,对于人才、资本、服务等要素的需求,超过了对土地、厂房的需求。”在空间格局上,漕河泾不仅有从创新孵化、企业培育到产业聚集的全产业发展功能,而且在园区管理和规划中,产业和城市形态协同发展,为各类创新要素在园区的聚集创造了条件。
在徐汇区副区长王宏舟看来,“产城融合”是科技商务区的先决条件,要有空间承载、有产业对接,有创新服务,创新资源、科技资源、各类要素聚集,才能“绑在一起跳舞”。
于是,借助城市更新的时机,徐汇区将创新创业元素植入城市的肌理。旧的厂房粉饰一新,一些园区物业“变身”创业工场。一期桂平路410号4楼、宝石园会所、桂平路700号等物业将改造升级为“漕河泾创业梦想家园”。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孵化器将提供给草根创业者。
徐汇区还计划利用全区范围内的老厂房、旧厂区等存量物业和闲置空间,变成集办公室、职工食堂、咖啡吧、创新实验室、小型剧场、电子图书馆于一体的“漕河泾硅园”,吸引100家以上高速成长的科技创业企业集聚,最终形成服务资源共享、社交便利的创新创业空间。
科技服务业,为创新注入加速度
“科技”与“商务”、创新与创业的深度融合,少不了催化剂——科技服务业。
在漕河泾,有一家叫“冠亚智财”的研发服务机构,去年启动了“专利银行”模式。“专利银行”除了可以与“专利池”一样享有专利盈利外,会员还可以选择将专利转出“银行”自行转化,模式更为灵活。五官科医院成为“专利银行”试点的第一个储户,目前已挖掘3项有价值的专利技术,一项关于喉部手术的专利项目已有明确的受让单位。
像这样的专业服务机构,在漕河泾有130多家。2012年,漕河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获批,截至目前已吸纳、整合一批包括代理机构、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专利运营公司和投融资机构在内的服务机构,去年底试验区内1500余家科技企业拥有知识产权,240家企业直接享受知识产权专项政策资助;试验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拥有量达58.9件,位列本市第一。
黑螺游戏是一家入驻漕河泾不到一年的年轻公司。“创业比想象中更艰难,从公司的注册、办公室装修到人事、财务制度建立,比开发一款畅销游戏还艰难。”创始人张樊钧说。在漕河泾科技创业中心帮助下,黑螺游戏不出园区就完成了软件著作权及软件产品认定的申报,并为后续软件企业认定做好了准备工作。公司成立3个月后,黑螺开发的第一款游戏作品被知名发行商独家代理。
区区合作,优化创业生态
一家新的天使基金即将在漕河泾园区落户。与其他由政府主导或纯市场运作不同,它由徐汇区和漕开发各出资500万元,设立总规模1000万元的第一期天使孵化基金,今后5年内逐步将该基金增加到3000万元。政府“看不见的手”该如何发挥作用,徐汇区采用了“区区合作”的方式,共同破解发展瓶颈、共同规划发展路径,政府做好营造生态的工作,但不插手具体项目。
融资难一直是创新企业发展的瓶颈。风险较大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不仅面临难以从银行获得足够贷款的困境,也面临市场化投资者投资兴趣不高的尴尬。虹梅街道党工委书记、区区合作综合协调办主任蒲亚鹏说,“区区合作”的天使基金用于吸引、配套其他PE、VC,对初创期、孵化期企业实施股权投资。至于成长期和加速期企业的融资问题,漕开发可通过市场方式与其他金融机构、融资平台进行对接。
漕开发方面则表示,将建漕河泾创投资本港大厦,以园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示范区为载体,引进集聚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并购基金、股权众筹等各类创投资本以及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5年内力争实现注册在园区的各类创投资本100亿元。
“营造创业生态,要有国际战略眼光,才能引领产业不断创新。”王宏舟说。最近,“区区合作”动作不断,一个“国际联合双向孵化”的项目正在展开。徐汇区和漕开发将在硅谷建立漕开发北美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引入海外科技创新成果的导入窗口。还将与硅谷创新中心、23SEED、ROCKSPACE、幼发拉底等美国、以色列孵化器开展国际合作。“以最中国化的国际孵化器、最国际化的中国孵化器为定位,采取合资合作的运营模式组建项目公司和创投基金,推动孵化器空间及创业项目的双向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