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镇扬一体化”战略正式升格为全省重要的发展战略。仪征经济开发区作为地处“宁镇扬一体化”核心区范围内的重点省级开发区,恰恰是宁镇扬都市圈的重要节点,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质的沿江资源和良好水、陆交通条件,是“江苏省宁镇扬经济板块”中心地带、扬州和仪征两级政府共同倾力打造的高新技术专业园区。建区以来,仪征经济开发区一直秉承“打造千亿元产业,冲刺第一方阵”的目标,依托“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充分依托区位、资源、交通等综合优势,倾力打造沿江综合产业带、高端产业集聚区和科研生活综合体,逐步成为仪征融入“宁镇扬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改革机遇与创新转型
当前,仪征经济开发区经历20年的艰苦创业、精心发展,积累了一定的产业经济基础和区位资源优势,恰逢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宁镇扬一体化”战略,为该区的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
自身优势:在要素方面,该区地处“宁镇扬一体化”战略核心区,作为宁镇扬都市圈核心的重要节点,区位优势独特,并拥有近13公里的“黄金沿江岸线”资源,发展的天然优势正逐步凸显。在产业方面,园区已形成了以临江、新兴、科教三大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规划完善,结构清晰,尤其是在骨干企业的引进、带动下,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在项目方面,园区积累了一批重点企业,还有一批在谈、在建的重大项目,这些都将成为园区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强劲驱动和关键支撑。在环境方面,园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功能布局不断优化,已经具备一定的承载大项目、发展大产业的能力。
外部机遇:从配套格局上看,“宁镇扬一体化”战略将进一步加快宁镇扬城市配套一体化覆盖,尤其是城际轻轨的加快实施,加强了区域间沟通对接,使得仪征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得到更大彰显;在此基础上,南京特大城市带动作用的充分发挥将为该区提供了一次与周边区域“产城互动、互换”的良机,有利于该区应用和串联“宁镇扬”区域、南京江北新区及苏南地区的人才、高校等科教产业布局及资源搭配,构建园区特色科教产业园框架,集聚人才、人居、人气,重绘园区融合发展的新蓝图。从产业项目上看,“宁镇扬一体化”战略将进一步加快项目产业衔接,有利于该区享受上海自由贸易区、苏南、南京江北新区等地的产业扩张、辐射及相关政策所带来的诸多“红利”,为该区选产业、择项目、造链条提供丰厚的资源土壤。从区域融合上看,“宁镇扬一体化”战略将进一步加快区域融合共建,为园区载体功能承接“宁镇扬”和仪征配套形成有利的空间布局。
借势推动园区改革发展
新形势下,仪征经济开发区将在“十三五”征程伊始,全力抢抓“宁镇扬一体化”、南京江北新区建设和扬州“跨江融合”发展机遇,着眼沿江产业经济带复苏,主动融入上海、苏南等发达产业经济圈,积极打造“国家级开发园区”发展平台,不断提升自身品牌地位,着重立足于优化发展质态、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供给侧”改革,重点围绕临江、新兴、科教三大主导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支点,引进高端临江综合产业、高附加值新兴产业和高技术智能化科教产业的体量大、质态优的知名企业、成熟企业,不断增强产业链辐射带动能力;鼓励现有规模经济加快研发、加大投入、降低成本、转型升级、拓展市场、增加产销,发挥“龙头”作用;同时培育和扶持创新、创业新经济体不断做大做强,驱动整个园区加速产业和技术革新,从而推动园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做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质态,全面提升园区综合实力。一方面是立足于发挥资源优势,淘汰落后产能, 临江产业要因企制宜推动低效船舶企业关停并转,腾出岸线发展临江海工、港口物流等业态,提升临江综合发展效益;新兴产业要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和前沿产业动向,大力招引节能环保、现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产业项目,力争产能翻倍;科教产业要推进孵化平台及公共配套建设,集聚和培植尖端创新、创业和高端服务业项目入驻,加快形成高产出、零排放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是大力培植税源经济,鼓励现有规模经济加快研发、加大投入、降低成本、转型升级、拓展市场、增加产销,发挥“龙头”作用;同时培育和扶持创新、创业新经济体不断做大做强,驱动整个园区加速产业和技术革新,从而推动园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抢抓发展机遇,狠抓项目招引,突出加大园区招商攻势。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务实招商、创新招商,进一步优化招商举措、加大招商攻势,确保“引得好、招得实”。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引”项目。强化主导产业引商理念,以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新材料、节能环保、临江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行业领导企业为目标,充分利用岸线资源和盘活现有其他低效资源,强化重组招商,不断丰富10亿元级重点项目招引方法,推进基地型数据中心、新加坡快捷达LED、瑞华电动船舶等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力争2017年上半年实现1-2个10亿元级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建设。二是围绕产业转移“招”项目。注重产业优化升级,紧跟北上广等发达区域产业转移步伐,立足园区产业定位,高效搜寻、追踪项目信息源,大力开展小组团拜招商,着力对接外资项目落户,全力推进多源生物、美国托伦斯精密机械、欧洲精密汽车零部件等外资项目签约落地。三是围绕园镇合作“聚”项目。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集中办工业”的指导思想,以“园镇合作”招商为重要抓手,推动资源优化集聚,对照序时,倒排日期,加快在谈项目的洽谈、签约及建设进度,扩大“园镇合作”招商成果。重点围绕宝恒机械、扬工PC预制装备智能制造等项目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合作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早日投产见效。
优化现有资源,强化服务引导,全力加快园区项目建设。坚持以任务分解、组织实施、协调会办、督查推进“四大机制”为抓手,进一步提升项目建设效能。一方面,强化项目建设保障,推动在建项目加快建设。进一步完善项目挂钩联系责任制,认真落实阶段式“一事一议”会办制度,及时化解项目建设阻力,全力保障项目土地、水、电、气等资源供给,推动绿地码头项目及早建成,确保格瑞得海工、中兴派能、万润薄膜等在建重大项目快建设、早达效。另一方面,强化资源调配,缓解建设要素制约压力。一是深入挖掘沿江资源优势,以沿江岸线资源整合为抓手,加速产业集聚,积极推动产能过剩、运营困难、规模弱小的低效船企优化重组,为新项目腾让发展空间,推动沿江单一船舶向临江综合产业转型;同时围绕“长江大保护”环境目标,坚持落实沿江非法营运码头整治工作,保障沿江资源的合理利用。二是依托两平方公里核心区、利浦工业园等实体平台,采取“腾笼换鸟”的方式,吸引成熟度高、附加值高、贡献度大的优质项目入驻,盘活园区各类闲置和低效资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确保经济运营和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进一步强化资金要素作用,帮助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加强企业服务,通过提升企业运行品质达到创税增收、防范流失的效果;同时科学控制融资和债务规模,优化融资结构、降低债务风险,通过做优、做强项目融资平台、发放企业债等方式实现融资结构的进一步整合。
坚持创新驱动,汇聚创新资源,不断增强园区创新水平。坚持优化园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创新发展成果,强化创新驱动能力。一是增强创新实力。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加强项目申报、组织产学研活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有效转化,力争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两家,省高新技术产品10个,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家,省级以上各类项目立项5个;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6个以上。二是强化智力支撑。积极开展人才引培工作,围绕“引才”“育才”双环核心,大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区创业;同时嫁接企业、高校合作桥梁,帮助企业储备高端技术人才。计划全年新增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6名,柔性引进教授、博士10名。三是完善创新环境。充分发挥和放大国家级孵化器功能,着力优化“创途在线”众创空间的配套服务功能。抢抓扬州建设“双创”城市机遇,认真谋划,科学规划,打造仪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的快速成长。确保全年申请专利100件以上,授权30件;引进创新、创业项目3-5家,实现创业园创新企业总产值5.8亿元,开票销售3.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