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在线云招商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浙江“小”地方如何聚财又聚才

时间:2017-09-19 00:00:00  来源:青年时报(杭州)  作者:

(原标题: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浙江“小”地方如何聚财又聚才)

曾在中西部某省会城市酝酿了两年都没能让项目落地,而在浙江,半年多时间就正式开工了,这让陈一鹰博士和他的团队均表示没想到:去年12月,他们带来的航空发动机叶片项目第一次来浙江五洲新春集团洽谈,今年1月就立项,5月厂房奠基,6月收购美国知名公司,8月正式开工,总投资近5个亿的项目就此在浙江新昌落地。

距离新昌100公里开外的余姚有位叫甘中学的博士,这位美籍华人曾是美国ABB机器人研究中心的主任和首席科学家,3年前不仅他来到了余姚,还带来18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国际上排名top30的机器人领域专家,以及包括30名博士、50名硕士的智能装备高层次人才。

县域经济为何能吸引到这么多高层次人才?陈一鹰博士和甘中学博士均这样回答:“浙江的人才政策好,人才服务更好!”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的县域经济发挥着强劲的基石作用,而如何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浙江的人才集聚妙招。在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之际,记者深入新昌、余姚及嘉善,看看小地方如何聚财又聚才。

嘉善

接轨上海第一站以地理优势吸引人才

家在上海创业在嘉善

嘉善以优惠政策吸引周边人才

作为浙江接轨上海的第一站,嘉善优越的地理位置不用多说,顶着“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的县市”的头衔,嘉善吸引了不少上海的优秀人才。

陈磊就是其中之一。每天从位于上海松江的家开车到坐落于嘉善科创加速器内的浙江朗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上班,也就半个多小时的高速路,非常方便。

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后,2014年开始,陈磊成立了浙江朗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汽车发动机氧传感器芯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汽车整车配套的氧传感器市场一直被德国、日本的两家企业垄断。”陈磊说,目前国内市场鲜有企业制造这款产品,能生产出来的产品最多也只能进入汽车修理厂作为配件,而且大多产品寿命很短,这也是国内产品无法打入整车市场的主要原因。2015年,该公司首条车辆尾气传感器自动化生产线投产,填补了我国尾气传感技术的短板,目前已为国内外汽车厂商批量供货,成功打破德国、日本企业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

“2014年12月注册成立公司,2015年选址装修、设备进场、投入生产,2016年10月已有了不错的销售成绩,这样的创业速度出乎我的意料。”陈磊坦言,正是嘉善对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才使得创业项目可以这么快落地执行。而他的这个项目,也成为2015年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区“创新嘉善精英引领计划”项目。

同陈磊一样,邹军博士也是由“创新嘉善精英引领计划”引进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作为浙江亿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军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也是嘉善首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他带领的LED光源革新更是让LED灯泡大放异彩,被称为LED光源界的“嘉善工匠”。

邹军毕业于中科院上海光机所,2010年到嘉善创业,他开发出国际上首个大功率LED面光源,并形成了大功率LED面光源灯泡、灯杯、筒灯、隧道灯和路灯5个系列产品。

邹军还有另一个身份: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全职教授,家同样落在上海,两地切换成为他工作和生活的方式。企业家和大学教授的双重身份让不少研究生能够在企业里学习,而这样的人才输送又给企业创新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借毗邻上海区位优势

嘉善打造人才创新创业高地

无论是陈磊还是邹军,这些本可以留在上海发展的精英人才最终选择在嘉善创业,除了嘉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外,最离不开的是嘉善的各项引才举措。

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嘉善有着非常完善的人才创业平台,有国家级孵化器嘉善科创中心、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留学报国基地兼浙江省级“千人计划”产业园嘉善归谷科技园区等。

目前,嘉善已建成“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共引育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9名、省“千人计划”专家23名。

这一切成果当然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今年3月,嘉善发布《打造最优人才生态、促进县域人才创业创新高地建设的若干意见》,推出“人才新政32条”,涵盖100多个政策点,其中80%以上的政策是首次提出,直接涉及资金补助的有43个,为历年来分量最重、力度最大、系统性和针对性最强的人才政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承接上海创新产业外溢,吸引来自上海的高层次人才,嘉善的上海人才创业小镇应运而生,成为临沪创新地标,国际魅力小镇。

今年,在嘉兴市获批“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的东风下,嘉善人社局还积极对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以及张江高科、紫竹高新区等高新技术平台,从上海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名,海归青年博士5名,还为第二届“梦想中国·智汇嘉善”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引荐了来自上海的创业项目3个;对接上海大学,首次接收该校的硕士研究生来嘉善开展社会实践,成为“上海大学研究生智汇青春创新实践基地”。

余姚

高层次人才扎堆落户抱团式引才有妙招

一位博士带来18位“国千”人才

以才引才成余姚特色

在余姚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里,记者见到了甘中学博士,他可是余姚的一块“宝”:从2014年至今,他至少为余姚带来了百位高层次人才。

在甘中学眼里,最重要的原因是“浙江的人才政策好,人才服务更好”。他说,自己当初来余姚参加“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活动,一走出机场,余姚市主要领导就前来欢迎。“岂止是三顾茅庐,简直是频顾茅庐,实在是盛情难却啊。”甘中学透露了一个小细节:有一次,余姚市委组织部的一位工作人员问他对余姚的感觉怎么样,甘博士随口说了一句这里的榨菜不错,随后就收到了好多榨菜。还有一次,被甘博士吸引过来的30位高端人才住房没有解决,甘博士提出的第二天,30套人才公寓已经交到他手里。

这些都感动着甘博士,而他在来余姚的3年时间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在全球范围内网罗智能领域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目前已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8名,还有4位在积极洽谈中。2015年,中国机器人峰会永久落户余姚,国际上排名top30的机器人领域专家也被甘博士吸引到余姚;2016年,甘博士引进了30名博士、50名硕士进行机器人科技研发;今年,甘博士又从瑞典、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引进了不少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等领域的高端人才。“零零总总加起来,百位肯定是超过了。”他说。

现在,这些高层次人才已成为余姚的“招牌”,免费为余姚做着引才宣传,“来浙江就很爽,不必到北上广”已成为甘博士一行人的口头禅。

甘博士能来余姚,也是受了好朋友——江丰电子董事长姚力军博士的影响。2005年,姚力军领衔的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落户余姚,到2008年,追随他来余姚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达到15人。

姚力军被称为余姚的“人才磁铁”,被他影响的可不止甘博士一人。“我就是被姚力军的经历感染了,才决定来到余姚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吴景晖说,“任何人来到新的环境里,如何适应都是一个现实问题,需要抱团取暖。我在余姚、在姚力军身上,找到了一种创业文化。”

吴景晖是江苏人,项目原计划在无锡市落户,但他最终选择在余姚创立宁波创润新材料有限公司。2014年6月,吴景晖团队的第一炉“电子极低氧超高纯钛”投产,整个生产线完全自主创新,钛锭纯度高达99.999%,填补了我国相关产业和技术的空白,打破了美、日两国对这一项目的长期垄断。

为“抱团式”人才提供创业沃土

县级市拥有50名“国千”人才

让甘中学、姚力军等高层次人才心甘情愿留在余姚发展,并且热情推荐更多人才来到余姚,显然与余姚的人才政策和服务离不开。近5年来,余姚人才工作连续获宁波人才工作金奖,国家“千人计划”产业园、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及项目推进成为余姚人才工作的金字招牌。

比如,在实施“1+10”人才政策、人才高地建设及高层次人才项目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余姚先后制定出台《余姚市人才公寓管理暂行办法》《余姚市引进高端创业创新团队“姚江英才”计划实施意见》等,整体推进人才选拔、住房、回归、就业、创业、保障等一系列服务。尤其是2009年宁波余姚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创立,逐步集聚了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高端创业创新团队;2012年,余姚市委、市政府启动建设“千人计划”产业园,力争以留创园为摇篮,培养“千人”专家,同时集聚“千人”项目,推进产业园发展。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园区已累计落户项目101个,投产41个,产生效益35个。

截至目前,余姚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50人,省“千人计划”专家22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试点站总数达14家,这在浙江省内的县域经济体中是绝对的佼佼者。

新昌

海外并购揽国际人才

小县城也有大发展

通过海外并购吸引优秀人才

提升产业发展速度

初到新昌时心中有个问号:这个交通不便,没有航运、不通铁路的小县城,是怎么通过海外并购来吸引国际人才的?

走在占地5.5平方公里的新昌万丰航空特色小镇里,欧派的办公大楼、展馆及厂房打破了我们对传统制造企业的印象,这里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转型升级。万丰在航空工业、智能装备及工业机器人等领域都有涉足,而在万丰奥特控股集团公司1.2万名员工中,外籍员工占了四分之一,且大多是高级专家。

说起万丰的引才之道,就不得不提海外并购。2013年底,万丰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对全球镁合金领域的领跑企业——镁瑞丁的全资收购。这家创立于1981年的加拿大公司,拥有全球顶级的镁合金技术研发中心。收购后的镁瑞丁赢利能力比收购前增长近10倍,在新昌建厂后,一期项目今年下半年投产,将会形成10亿元销售的产业规模。

海外收购不仅进一步提高了万丰的产品技术含量,更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曾任加拿大镁瑞丁集团轻量化技术有限公司技术经理的蒋小平博士以及镁瑞丁全球研发中心的英国总工毛明智博士和其他高层次人才组建的“轻量化大型镁铸件技术应用创新团队”,还成功入选“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团队”。

“我们回来得太晚了。”毛明智直言早就该回来了,他表示,现在国内企业发展得好,人才政策又给力。

这只是万丰海外并购吸引人才的一个案例。去年,万丰并购了有着80余年历史的工业机器人厂商Paslin100%股权,这个涉及资金20多亿元的项目,成为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一起机器人企业跨国并购,也让万丰拥有了机器人领域400多个专业技术人才,智能装备技术至少提前了10年。

去年,万丰依托海外并购引进的人才组建的两个团队全部入选省领军型创新团队,万丰也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同时两个团队入选领军型创新团队的集团。

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

在大城市建第二研发中心解决区位制约

在新昌,像这样眼界开阔、富有魄力的企业并不止万丰一家,目前共有13家企业实施了海外并购,总资金达110亿元。

浙江五洲新春集团更是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注册成立子公司来进行产业升级。陈一鹰博士和他的团队带来的航空发动机叶片项目,曾在中西部某省会城市酝酿了两年都没能落地,而去年12月第一次来五洲新春集团洽谈,今年1月就立项了,随后便成立了浙江恒鹰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半年多时间,这个总投资5个亿的项目就在新昌落地了。

“速度太快了!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是县委、人社、国土、工商、财政等多个部门的领导就坐在这个会议室里谈,当场和各个部门协商好项目落地所需要的各项事宜。”陈一鹰团队的成员说,临走时县委班子成员还不忘补充一句:“你们就放心大胆在新昌干,我们会做好店小二的活儿。”

今年6月,浙江恒鹰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还收购了一家美国知名公司,截至目前,已有15位来自欧洲、美国和中国的顶尖技术人才加入这个项目。

而这只是新昌引才工作的冰山一角。近年来,新昌县委高度重视人才政策创新,2015年开始,新昌启动实施“天姥英才”计划,去年9月又制定出台了人才新政和操作细则,今年6月又出台了《实施“天姥精英”专项引才行动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新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

针对新昌区位优势不明显的现状,新昌还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在人才集聚的大城市建立第二研发中心,解决区位制约。目前,新昌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11个,在上海、杭州等智力富集地区建立研发中心32个。2015年,县委、县政府还在杭州滨江建立了新昌企业联合研发大楼,目前已进驻6家企业研发中心,集聚高层次人才80余人。

专业团队全程为您服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