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是安徽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创新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肥西则凭借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在全省县域阵营中独占鳌头。
昨天,《2016安徽区域发展报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安徽产业发展》(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合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指数指标体系中,全部位列前茅。
该报告还首次编制了安徽16个地级市和61个县(市)级的区域五大方向指数。
在发布会上,《2016安徽产业发展报告》也同时发布,首次测算了安徽2000年-2015年35个行业15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以此作为筛选安徽省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基础。
此次调研由徽商银行邀请安徽省部分从事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研究的专家学者与总行研究发展部,共同成立专门的课题组,开展上述两大课题研究,今后徽行每年都将组织编制《安徽区域发展报告》和《安徽产业发展报告》。
总评榜:
合肥五大发展指标全省NO.1
报告指出,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教育、金融、科技和交通中心,皖江城市经济带核心城市,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五大发展水平都具有绝对优势,在16个地市中排名第一。紧随合肥之后的是芜湖、黄山、马鞍山和宣城市。
在61个县市综合发展水平排名中,合肥的肥西县和肥东县分别位列第一、第二。
创新:
合肥是战略新兴产业密集区
创新发展水平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最重要的指标,创新也正在成为安徽发展最鲜明的特色和最强劲的动力。以合肥为中心,各城市潜能不断激发,使安徽创新发展正从“单极支撑”向“多极支撑”转变。
报告选取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科技支出、专利授权量、专业技术人员数等构建地级市创新发展指数,合肥依然高居榜首,合肥当之无愧地成为创新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密集区。在以专利、科技支出、R&D经费、经费支出、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县市创新发展指数中,肥西县、肥东县分别位于第一、第四名。
协调:
合肥三大产业发展良性互动
从产业协调发展来看,安徽省三次产业子系统有序度逐年提高,各产业内部相互作用平稳。第一产业基本处于良性发展阶段,但整体增长缓慢,与第二、三产业相比,发展相对滞后;第二、第三产业处于良性发展阶段,子系统内部协调分别处于稳步爬升和快速上升阶段。第三产业在2011年之后速度明显加快,在三次产业之间居首要地位。
《报告》显示,合肥在协调发展水平方面,三大产业处于良性发展阶段,各产业内部相互作用平稳,在排名上稳居第一。芜湖市、马鞍山市、宣城市和铜陵市紧随其后。
绿色:
合肥节能减排有成效
绿色是新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合肥的区域绿色发展水平方面进步明显。报告研究发现,2004-2016年地均GDP增长了近3倍,产出最高为合肥。而在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其中合肥、黄山、亳州、宿州等地市用水量低于100立方米。节能减排也取得成效,2005-2015年安徽省单位GDP能耗下降了50%,其中黄山、合肥、亳州等属于能耗较低的城市。
开放:
开放度上有提升空间
在区域开放发展水平中,近年来,安徽省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利用外资量质齐升、企业走出去稳步推进等,根据货运量、客运量、进出口、上市公司数量等指标构建地级市开放发展指数,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阜阳市、蚌埠市排名前五。
根据联合国城市国际化指标体系对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进行分析,在21个指标中,合肥有9个指标达到国际化城市初级标准,显示合肥在开放度上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共享:
合肥共享发展领先一步
在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两方面的共享发展水平上,报告测算的结果是:合肥市共享发展水平最高,芜湖、黄山、池州、宣城市也发展较好。而在县市排名中,肥西、肥东依然入围前五名。
《报告》测算结果显示,共享发展水平最低的20个县市中,有12个是贫困县。研究表明,收入水平分化、共享观念薄弱、社会保障体系不适应是共享发展水平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