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在线云招商

智慧农业 数字化种田精准高效

时间:2017-08-31 00:00:00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

远程遥控“手机种田”不是梦

宋远是全椒县辉隆现代农业示范园里的一名技术员。2016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的他,舍弃了在省城就业的机会,只是因为这家产业园并不是传统的种植园,而是利用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进行生产的示范园。

日前,来到示范园,发现工作人员大多坐在办公室里对着手机或电脑进行远程监控。宋远告诉,每天他通过电脑、手机就能实时看到农作物的长势,湿度、温度等指标一目了然,缺水、缺阳光、温度过高等情况发生时,农业物联网系统会主动“报警”,发送信息到手机上,手机一点就可以及时化解“危机”。 “可以24小时远程遥控,躺在床上也可以种田了。 ”宋远笑着说,以前,一个大棚需要十几位工人进行生产、管理,如今通过物联网,一个技术人员便可轻松管理10个大棚。

据了解,辉隆现代农业示范园已建成“果园物联网+水肥一体化”应用系统,实时监测棚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和土壤墒情。除种植、采摘、日常养护工作外,包括灌溉、控温、施肥等在内的大部分工作,都由智能调控系统和感知系统完成。

辉隆现代农业示范园是滁州市农业物联网发展的一个缩影。2012年,滁州市被列为全省物联网试验区,全椒县被确定为首批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县。该县当年底就建成了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和畜禽饲养、水产养殖、设施种植3大类4个应用示范点,全省领先。 2013年10月,滁州市扩大农业物联网试点范围,5年来,市县财政已投入1000多万元,初步形成“一个市中心、七个县平台、若干示范点”的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整体布局。

在全市46个省市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依托国家和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科研单位,建设了75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集成生产环境实时监测、生产设备远程控制、农产品质量追溯、疫病专家诊断、农业生产预警、农业电子商务、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等功能,主要应用在农作物“四情”监测、农业精细化种植管理、加工车间生产管理、畜禽和水产养殖等方面。

数字种植农业生产更精准

在明光市石坝镇现代农业示范区磊粮家庭农场里,一台标着“智能配肥”四个字的大块头十分显眼。“这是我们独家研发的‘互联网+智能制造’系统,就是将配肥机装上‘大脑’,配肥机可以按照各种指标自动配肥,既科学精准又省时省力。”明光市农委土肥站副站长蒋浩永告诉。

智能配肥机如何智能?蒋浩永用手机给演示:在微信上打开“明光市测土配方施肥公共服务平台”,根据提示选择镇、村、农作物类型,就能查询到所需配的氮、磷、钾及有机质的施肥方案,设定目标产量后,可出现一个“施肥建议卡”,通过网络下单后,智能配肥机根据要求进行自动配比,最终一袋袋最科学、精准的肥料就出来了。

智能配肥,得益于明光市多年来持续开展的土壤监测、测土配方。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土壤不同,种植的农作物不同,所需肥料也不同。2005年,明光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到目前为止,采集土样近1.5万个,化验近13.5万项次,建立了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示范基地10个,县乡村三级示范区片(方)166个,完成各类田间试验近350个。

为了让农业生产更精准,2016年4月,在安徽农业大学的支持下,明光市建立了1个智能固相配肥站、1个智能液相配肥站,为合作农业企业提供配肥设备和标准化数字接口,企业提供原料,现配现用。

“以前要撒4遍肥,现在通过科学配比后,肥料只需要一次撒完,减少人力不说,还减少了化肥用量和农业面源污染,为土地‘减负’。 ”蒋浩永说,农业物联网技术将过去的经验农业改变为精准农业。从建设至今,智能配肥机已配肥1830吨,节约化肥投入475.5吨,节约成本18.3万元。

了解到,目前,明光市已形成以“一室二码三终端”为硬件的“测土配方施肥拇指服务室”,以“一信二微三平台”为软件的“测土配方施肥公共服务平台”,再加上电视专栏“绿色农业”,在全市形成了电话、电脑、电视“三电合一”的信息化服务网络;与此同时,该市还建立了气象、电视台、农技、土肥、植保、乡镇“六方协作”的信息化服务机制,极大地缓解了测土配方施肥“最后一公里”难题。

专业团队全程为您服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