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我市从卖原产品到向二三产业延伸农业价值链,打造农业强市的好经验好做法。文章通过对拥有较完整农业产业链的固镇县玉鹏蔬菜专业合作社,融合发展的怀远石榴产业,将秸秆变为循环农业产业原料的莱姆佳生物,把“一只羊”价值链演绎得淋漓尽致争华羊业等鲜活事例深入细致的报道,再现了我市农业产业链从无到有、从短到长的成长过程。本报予以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因产河蚌、采珍珠而得名的安徽蚌埠,素来是粮丰物阜之地。夏收万顷麦浪翻滚,秋收千里稻花飘香,一直以种粮为主的江淮沃野,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精耕产业链、延长价值链,一切都在发生着悄然变化。
“农业强不强,产业链上见短长。”蚌埠市委书记于勇简短的话语切中肯綮。从卖原产品到向二三产业延伸农业价值链,蚌埠市在“山重水复”中走向了“柳暗花明”。
特色农产品基地连创佳绩:怀远县建成85万亩糯稻基地,并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糯米生产、加工、集散地;五河县不仅建成了全国最大的10万亩紫花苜蓿基地,还建成了存栏量4万多头的全国最大奶牛养殖基地;固镇县不仅稳居全国油料大县“前五甲”,且20万只湖羊的养殖规模力夺华东第一。大基地引来“大龙头”,中粮、中纺、现代牧业、大成集团等纷纷落户蚌埠,建成粮油、生物质两个百亿元级产业,肉制品、乳品饮料两个50亿元级产业,2016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835亿元,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350元。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循着蚌埠市农业产业链从无到有、从短到长的成长足迹,让我们一同去感受发生在田畴阡陌上的这场“拉链”行动。
同是种菜,有链无链大不同——小韩愁卖急白头,老殷稳坐钓鱼台
今年41岁的退伍军人韩友兵,2013年回到家乡怀远县韩庙村搞起了蔬菜种植,并成立了蓝兵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起初,合作社效益还不错,韩友兵的大棚蔬菜一茬赶一茬地收获上市,合作社逐步发展到300多个大棚,累计投入了250多万元。
有顺风顺水,也有浪大船摇。2016年开春,韩友兵种植了100亩番茄,眼看就要采摘上市,却不见收购商。“当时番茄市场行情非常惨淡,即便有意愿收购的,出价也只有每斤1毛钱,还不如不卖。”等到番茄熟透了,韩友兵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弃收。
今年端午节前,怀远的松花菜收购价格在一周时间内翻了一倍后又降了回去,韩友兵着实体验了一把“过山车”。不仅仅是市场行情难以预测,当地市场的体量也难以消化大规模上市的蔬菜。韩友兵坦言:“销路没保证,投入就没谱,种菜就跟赌博一样。这两年,我头发都急白了。”
与韩友兵的合作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固镇县玉鹏蔬菜专业合作社,这两年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该合作社却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自2009年以来,合作社陆续建成了2000吨容量的蔬菜保鲜冷库,再也不怕菜价大幅波动了!”已近花甲之年的合作社理事长殷玉鹏亲自打开冷库大门,一阵冷气扑面而来,冷库内堆满了鲜嫩翠绿的蒜薹。他告诉记者,近几年蒜薹价格波动剧烈,“踩不上点”很容易血本无归,但凭借冷库保鲜,在本地反季节错峰销售再加上远销外地,合作社种植的蒜薹不但没亏本,还赚了钱。
多年的摸爬滚打使殷玉鹏明白了一个“理儿”:在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中,作为基础的种植环节利润最薄,而且易受市场波动影响,于是他搞起了作物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和蔬菜加工。
2016年,玉鹏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新品种引种试验面积达到400亩,常规蔬菜种植面积达1600亩,主要种植的作物品种有冬瓜、圣女果、黄瓜、西瓜、秋葵、辣椒、草莓等,这些品质优良的蔬菜和水果除了直接对接市场外,还有很大一部分进入冷库储存和进行蔬菜加工。在脱水蔬菜加工厂,圣女果、秋葵等新鲜蔬菜经过烘干脱水后,变成了一系列可口且包装精美的休闲食品。
站在合作社农民培训大楼的高处,殷玉鹏指着周边近2000亩的田园告诉记者:“合作社正打造集观光、采摘、农耕文化展示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生态园。”
看到老殷把种菜的产业做得这么大,小韩决定效仿老殷,从冷储和加工补上“短板”。
示范区布局产业链,老产业焕发新容颜——赏花、品果、酿酒、林下养殖,小小石榴的“前世今生”
榴火丹而云霞蔚,江水碧而青山舞。早在公元692年,长安的石榴树被引种到怀远的荆、涂二山之上,经过千百年的演变繁育,怀远石榴形成了红、白两种籽粒系列,大大小小30多个品种。在2016年的品牌价值评估中,“怀远石榴”品牌价值达到8.74亿元。
“一直以来怀远石榴都是分散发展,不成规模,而且品种很杂,一小片石榴园里就混杂着十来个品种。”怀远县副县长崔兴浩告诉记者,“小散乱”是怀远石榴在产业化潮流的今天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2014年开始,怀远县重点打造茨淮新河大堤、平阿山、荆山石榴栽植基地。如今,怀远石榴栽培面积达到3.5万亩,茨淮新河石榴园已初具规模,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榴集中种植示范区。
示范区高级农艺师娄志告诉记者:“过去,虽然怀远石榴的品质上佳,但大多是自然生长。如今,新品种有以礼品鲜食为主的‘白花玉石籽’‘红花玉石籽’以及鲜食加工皆宜的‘红玛瑙’。”
“有了好品种,还须在标准化种植上做文章。”示范区主任沈杨介绍,2014年,第一批1000亩石榴树苗开始在园区生长,为了能让果树尽快把根扎实,头两年间,园区施用了一定量的复合肥。“但进入挂果期后,复合肥是被禁止使用的。我们的目标是依托园区将石榴产业链全面布局,把‘触角’伸向深加工和生态旅游领域。”
安徽天造石榴开发有限公司就是最早到怀远“吃石榴”的企业之一,2015年入驻园区。公司总经理钮得文说,公司在示范区的业务以石榴深加工和生态旅游为主,第一期就将建成3200亩石榴园,计划用5年的时间,投入30亿元来把产业做大。
“月月有花,季季有果。”作为食用兼观赏果树,石榴树的价值可谓成倍叠加。每年九十月份石榴成熟的季节,这里的“百里石榴画廊”令人流连忘返。依托示范区的建设,2015年起,怀远县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石榴节,吸引了大量的游人。
在园区,记者看到,一棵棵石榴树下,一只只山地鸡正在觅虫啄食。“这是我们新近发展起来的林下养殖,一亩园子能投放上百只山地鸡,收益也较可观。”钮得文说。
“比葡萄酒味道更醇厚,怀远石榴还能酿成美酒呢!”陪同采访的蚌埠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张凯说。于是记者走进了位于怀远县开发区的安徽省亚太石榴酒有限公司一看究竟。该公司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年产石榴酒近万吨,所生产的全干、半干、全甜、半甜、冰酒等“荆涂”牌系列产品风味独特。如今,“荆涂”牌石榴酒产品覆盖安徽省100多家超市,并远销东南亚。
一颗石榴的“接二连三”,给怀远各个层级的农业经营主体带来了格外的“香甜”。“像石榴这样融合发展的产业还有很多。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0家,年加工能力达800万吨,加工产值近200亿元。我们还组建了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全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怀远县委书记汪若怀对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充满自信。
科技基因注入产业链,让秸秆身价凸显——生物技术将秸秆变成肥料、饲料和食用菌种植基料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传统农业关注的焦点一直都是那一颗颗饱满的籽粒,而为籽粒输送养分的秸秆和叶片往往被人遗忘,或被付之一炬,或被粉作春泥。
如今,在蚌埠市怀远经济开发区安徽莱姆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国家生物有机肥创制重点实验室内,秸秆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循环农业产业原料。
走进重点实验室大楼,堆肥发酵实验室、生物炭研究室、微生物发酵实验室等多种功能性实验依次排列,试验人员站在100多台(套)大型精密分析仪器前有条不紊地操作着。
“除了通过微生物菌剂将秸秆发酵并搭配畜禽粪便制成有机肥料,你知道秸秆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吗?”公司董事长张从军在带领记者参观实验室时介绍,秸秆还可以制作成育苗基质的原料,更可以用于生产食用菌。可生产双孢菇,之后,再进一步发酵,还可制作适口性更好的牛羊饲料。
步入双孢菇生产区,4个菇房依次排开,一层层的铁架子上铺着蘑菇基质,大大小小的双孢菇就从这层层基质上长出来。“每个菇房的出菇面积为7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出菇量可达20-25公斤。”2016年毕业后就在实验菇房从事双孢菇种植技术工作的张歌介绍。
以高新发酵技术为起点,围绕秸秆综合利用而形成的产业链,为蚌埠农业产业链注入了科技基因,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农民增收致富铺开了一条新路。
“目前,公司已经投资建成5条发酵隧道,秸秆生物菌剂生产线和秸秆发酵基地示范场已经全部建成了。每条发酵隧道可以消化约2000亩地的秸秆。”张从军告诉记者,“传统的秸秆发酵周期一般需要28天到一个半月的时间,而我们的发酵隧道配合微生物菌剂发酵秸秆只需要一周时间,将秸秆制成双孢菇基料后,每年可以生产8到12季,远高于普通食用菌每年四季的产量。”张从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安徽北部,平均每三四亩麦田就可产出1吨小麦秸秆,每吨秸秆经过综合利用可以产生1000元的附加值,扣除各方面成本后,每亩地可以增加100元左右的收入。此外,每吨秸秆还可以生产1吨双孢菇,而双孢菇的批发价格每吨在七八千元左右。
“当秸秆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得到突破后,经过转化,秸秆的价值就能得到充分体现,秸秆禁烧就不再是难题了,有了价值,你让老百姓烧掉,他们也不会烧的。”张从军说,“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增加秸秆的附加值,打通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的各个关键点。”
培育“一只羊”全产业链,挖掘羊财“富矿”——从羊肉、羊毛、羊粪到羊舍,处处都有赚头
除了蔬菜种植和石榴产业,畜牧养殖也是蚌埠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蚌埠市年供应长三角地区优质生猪80万头以上,五河县作为全国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之一,目前存栏量达4万多头。
谈到蚌埠的畜牧业就不能不提固镇县的湖羊养殖产业。2009年,从150只湖羊种母羊和10只公羊起步的安徽争华羊业有限公司,如今已经发展成了湖羊养殖规模达28万只、核心种群1万只的龙头企业,跃居华东湖羊养殖之首。
从供给侧和消费侧双向发力,不断延伸湖羊产业链是争华羊业迅速崛起的秘笈。“种羊繁育是湖羊产业链的核心,产业要发展,良种需先行。”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陈争上说,“公司在初创期大力推广湖羊良种,规范种羊繁育标准,构建安全防疫体系,带动农户养殖湖羊。这些为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以及树立品牌打下了基础。”
羊多了,草料渐渐成为“新产业”。陈争上在2014年用2000万元注册了一个草业公司。“把我们仲兴乡的饲草加工成产品然后销售到全国各地,有几年饲草的利润甚至超过了羊肉的利润。”陈争上说,“这些年我们重点工作就是要通过延伸产业链把‘仲兴牌’这个品牌打造起来。”据统计,争华羊业近年年均加工青贮面包草25万包,可减少2万多亩玉米秸秆焚烧对环境的破坏,并增加农民收入300多万元。
走进争华公司带有漏缝地板的高床轻型耐用标准化羊舍,根本闻不到传统羊舍中的臭味,雪白的湖羊惬意地吃着饲料。陈争上指着标准化羊舍的漏缝地板问记者:“你知道这羊舍为什么要修建成距离地面一定高度吗?”还没等记者作答,陈争上便侃侃而谈,“除了通风以及便于管理外,更主要的是为了便于收集羊粪。”近年来,羊粪已经成为湖羊产业链重要的一环,羊粪经过简单的烘干和杀菌就可作为优质肥料,远在福建省漳州市的众多柚子种植户成了“仲兴牌”羊粪忠实的客户。
漫步在争华羊业的养殖厂区,羊舍房顶上的一块块直冲太阳的硅板又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陈争上告诉记者:“我们的产业链除了涉及羊肉、羊毛、羊粪、羊饲料外,就连羊舍的顶棚都被利用上了。”为了探索畜牧业与新兴能源产业综合开发,争华羊业建设了农光互补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不仅解决了厂区用电问题,多余的还输入了国家电网,这又带来了一笔不菲的收益。”陈争上说。
“整羊销售的利润远不及羊肉加工销售的利润”,深知这一点的陈争上在拓展湖羊养殖业务的同时,也在不断延长产业链以打造“仲兴牌”湖羊肉品牌。2015年5月,安徽省争华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步入羊肉食品加工车间,106种精细分割的羊肉产品样品映入眼帘,一条国际一流水平的自动化屠宰线、两条分割线以及容量2000吨的冷库正在满负荷运转,这些设施每年可以屠宰肉羊50万只,而“仲兴牌”羊肉产品已于2016年年底俏销全国各大城市生鲜市场。
不断延伸产业链挖掘效益“富矿”,打造优质品牌,争华羊业把“一只羊”的价值链演绎得淋漓尽致。
“其实。每一种农作物、每一个农产品,都有延伸链条、开发价值的空间。”于勇说,蚌埠农业正朝着“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的目标大步迈进。
链条长一寸,价值升一尺。
从饲草种植到奶牛养殖、从奶制品加工到牲畜粪污综合利用,五河县以现代牧业为引领的生态循环产业链还在不断延伸;从鸡苗选育到生态养殖、从鸡肉产品标准化到品牌塑造,固镇县的“亿只肉鸡”产业链已经横跨海峡两岸;从甲鱼育苗到养殖技术开发、从富硒养殖到销售配送,茨淮新河南岸姚山村的甲鱼产业链已乘着农村电商的东风销往全国……
淮水岸边,孕沙成珠,一条条环环紧扣的农业产业链正在形成、延伸,宛如串串珍珠在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