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产业扶贫是根本。东明县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前景,紧扣“六个精准”要求,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培育壮大扶贫产业,努力深化“造血式”扶贫,实现了产业发展与脱贫致富的共同推进,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产业扶贫道路。
产业扶贫遍地开花
说起入股扶贫大棚的事,东明县沙窝镇王许庄村徐雪梅的笑声回荡在大棚里,“我在这里干活,就能跟合作社三七分成,一年能分3-8万元呢。入了股,干起活也特别有劲了。”
产业扶贫是东明县实施扶贫项目的亮点。成方连片冬暖式温室大棚、水产养殖、食用菌种植、冬暖式温室蔬菜大棚、金银花种植、梅花鹿养殖、观赏鱼养殖……高效特色种养加产业在东明县呈现异彩纷呈,蓬勃发展之势,成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力产业。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论证,东明县充分征求贫困群众意见,着重发展带动作用强、贫困户可直接参与的扶贫项目。2017年,投入省级以上扶贫资金9634万元,实施扶贫项目254个,覆盖14个乡镇、260个村,惠及贫困群众4.7万人。投入市级专项扶贫资金3900万元,建设新型日光温室大棚260座,带动1200户贫困户受益。
目前,东明县共发展特色粮作种植400亩,瓜菜种植4245亩,冬暖式大棚615个,早春拱棚430个,智能温室4个;莲藕种植240亩,露地蔬菜种植1200亩,食用菌棚406个,中药村种植120亩,实施电商扶贫项目40个,服装加工12个,古筝加工等加工类项目23个,托管类项目24个。扶持贫困户17221户、49000人,预计人均收益169元。
用足用好产业奖补资金
强大的资金保障是精准脱贫的后盾。2017年,东明县投入产业奖补资金1013.5万元,对新建成方连片60亩以上的冬暖式温室大棚的实施主体和新建成方连片100亩以上拱棚的实施主体及新开发成方连片100亩以上水产种植、养殖及“渔家乐”实施主体进行奖补。
“冬暖式蔬菜大棚奖补标准由2016年的每棚0.5万元增加到1-2万元不等,对拱棚也纳入了奖补范围,奖补的范围更广、力度更大。同时,奖补办法明确规定,享受扶持的经营主体,必须通过土地流转、入股或务工等一种或多种形式带动贫困户增收。”东明县扶贫办主任张中华告诉记者,通过扶贫资金奖补激励,将扶贫资金与贫困户增收紧密接合,充分激发了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增收的示范作用,实现了产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的良性互动,大大助推了全县脱贫攻坚进程。
此外,东明县共累计投入金融扶贫风险补偿资金和贴息资金2614万元,发放小额扶贫信用贷款9022.65万元,支持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种植、葡萄种植、食用菌种植、家禽养殖、糕点制作、百货零售、工艺品加工等众多类型扶贫产业,共惠及贫困户2050户。
扶贫车间变成致富“聚宝盆”
现在,东明县群众们真切地感受到,以往从家门口到田间地头的距离,变成了从家门口到工厂车间的距离,从田地里插秧割稻转换成在流水线上闪转挪移。凭借在扶贫车间打工,越来越多的群众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腰包也渐渐地鼓了起来。
强力推进扶贫车间,已经成为了东明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一个强有力的抓手。东明县新建改建高标准扶贫车间190个,加大了扶贫车间规范化运营力度,已带动就业3062人,其中贫困人口1172人。以小井镇牛集村、菜园集镇庄寨村、刘楼镇春亭村、沙窝镇朱刘口村、陆圈镇姚寨村、东明集镇戎庄村为代表的扶贫车间显著起到了变“输血”为“造血”带动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的作用。
苦干才有脱贫希望。张中华说:“我们将继续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当前及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以立下军令状、挂出作战图的决心,拔穷根,摘穷帽,争取如期全面脱贫。下一步,将继续绷紧‘扶贫弦’,乘胜追击,寻找销路,扩大各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增加贫困群众务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