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湘中明珠、资水名城,建城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500多年,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名播湖湘。作为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邵阳也一直是湖湘重镇。
差距:工业经济的初兴与困顿
邵阳,曾经是湖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经济一度辉煌。上世纪50年代起:邵阳人引以自豪的工业街,在一条近2000米长的街道两旁,先后聚集了50多家国有及集体工业企业,造纸厂、糖厂、钢笔厂、皮革厂、罐头厂等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从1953年到1978年,邵阳因资源丰富和地处“三线”地区而受宠,国家在邵阳投资兴建了一大批大中型国有骨干工业企业如:纺织机械厂、湖南汽车制造厂、纸版厂、湘印机、资江农药厂、液压件厂、相中制药等等。这些企业在省内外都有较大的名气。当时有纸版行业“北辽南邵”、印机行业“北人南湘”、液压件“北榆南邵”的美誉。这些工业企业为早期的邵阳工业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邵阳拥有820万人口,是湖南人口第一大市,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自古以来是湘中湘西南的经济文化中心,与中国西南地区各省市向来有频繁密切的经济商贸往来。“七五”期间邵阳为全省重要工业基地,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形成机械、电子、纺织、造纸、医药、化工六大支柱产业,支撑了邵阳和湖南的经济的发展。
然而,市场化改革以来,受制于交通和西南内陆区位条件,导致邵阳一度淡出了区域中心地位,并在一段时期陷入区域发展的“低水平陷阱”,成为全省经济的“短板”。以中小国有企业为支撑的邵阳工业逐步衰落:曾经跨入行业前茅的液压件厂好景不再,赫赫有名的湘印机厂全国胶印机行业“三强”地位不保,湖南汽车制造厂停产待租,过去红红火火的工业一条街变成了地道的“失业街”。
新世纪以来,邵阳市在争项目、强基础、谋改革、兴产业、扩城镇、惠民生等经济社会发展上全面发力,现在与过去相比,邵阳市经济无疑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外地横向比较,其发展还是较慢的,经济总量仍然弱小,发展后劲不足,竞争力不强,经济的落后状况并没有得到完全改变。
我们要建设成为湘中湘西南经济中心,加快以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沪昆高速百里工业走廊为带、县市工业园区为点的“一核一带多点”建设,努力打造湘中湘西南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百里工业中心。着力打造非公有制经济示范区、全民创业示范区、国家发改委确定的首批湘中湘西南面积最大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努力建设开放型经济示范区。然而从邵阳目前发展情况来看,与这一战略目标也还存在着一定差距。邵阳作为湖南省经济相对滞后地区,与全省一样面临县域经济、开放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金融服务业等“四大短板”。邵阳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和金融服务业服务实体经济不够表现更为突出。同时还面临长期累积的缺乏科学准确的发展定位、重点支持政策及项目不足、要素结构制约瓶颈异常突出、有效承接产业转移面临困境和经济新常态下带来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