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开大步,2017年,广西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形成了追赶、并行、领跑的新格局:灌阳县“超级稻+再生稻”示范基地两季合计亩产总量再创世界高产纪录,上汽通用五菱研发的首款新能源汽车正式上市,玉柴成功研发的10多款国六发动机集成了当今世界最新内燃机技术成果,产业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八桂学者、广西民族大学教授王东明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高层次人才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刚刚过去的2017年,广西科技创新呈现哪些新气象?进入新时代,广西科技创新如何开篇破题?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为此采访了广西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曹坤华。
释放新活力创新加速跑
科技日报: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国家富强之基,发展永续之源。2016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全区创新驱动发展大会,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广西。2017年是广西全面贯彻落实全区创新驱动发展大会精神的第一年,涌现了哪些新亮点,取得了哪些新突破?
曹坤华:科技是国之利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2016年9月,全区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吹响了广西新一轮科技创新的集结号,广西科技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提出建设创新型省区的发展路径:到2020初步建成创新型省区,到2030年全面建成创新型省区。过去一年,广西围绕建设创新型省区,加快科技改革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
出台落实创新大会配套政策体系。围绕大会系列政策文件明确的创新驱动发展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制定出台了《广西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法》、《广西重点研发计划管理办法》、《广西重大科技创新基地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自治区层面初步确立了相互匹配、相互支撑、各有侧重的政策措施体系。
加强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释放科技人员活力。建成公开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整合建立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5大类科技计划体系和项目形成机制,根据科技计划管理流程建立全程“嵌入式”的新型科技监督和评估体系,在全国首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常态制,这一科研“放管服”模式获得科研人员的广泛好评,充分调动起科技人员申报项目的积极性,全年共受理科研项目申报材料8649份,同比增长56%。
有效集聚创新资源,加快打造“九张创新发展名片”。按照“成熟一项,启动一项”原则,围绕制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分批次组织实施科技重大项目。全年共凝练实施了糖业二次创业技术研发、铝产业二次创业技术研发、智能化工程机械技术创新、新型发动机研发、机器人研发与应用、高性能橡胶产品研发及应用、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粮食与特色种业创新、特色农作物提质增效等28个科技重大专项,涉及68个项目,资助创新资金12.94亿元。
狠抓高新区建设,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南宁高新区综合排名跃升到全国37位,创广西国家高新区全国排名历史新高。全区高新区经济运行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加快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自治区政府已批复同意建设柳州、桂林、南宁和北海4个自治区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桂林市成为第一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4个备选地区之一。
推进科研院所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中央驻桂院所重大科技成果落桂工程,加强与7家中直院所建立信息互通机制,打通中央驻桂院所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通道。深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大行动,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认定标准。加强科技成果的产出和管理,全年科技成果登记量4290项,同比增长17.1%,位居全国前列。
加快发展民生科技,让更多创新成果惠及群众。选聘近3000名贫困村科技特派员,组成21个产业科技服务团队入村帮扶,实现科技服务全面覆盖贫困村。认定创建首批12个自治区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快节水、治污和水生态修复等先进技术在南宁市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工程中的集成应用,成功打造了南方丰水地区内河环境治理可复制、可推广的“那考河模式”。
加强科技创新合作,积极推动创新资源向广西集聚。积极探索构建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国际创新合作圈,启动全球药用植物大数据中心“药用植物4.0计划”,引进华大基因、中国中医科学院等重大平台落户广西,召开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国际创新合作高层论坛,发布创新合作圈南宁宣言。
抓知识产权强区建设,提升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开展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十年评估和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全面推进发明专利双倍增计划,修订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专利资助和奖励办法(试行)》,提高全区知识产权产出、转化和保护等方面的能力。截至2017年11月,全区拥有发明专利17790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3.71件,同比增长2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