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视频访谈、全媒体采访等形式,聚焦三亚科技创新发展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绩。
2月28日召开的三亚市科技创新大会,是三亚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的一次重要会议,在科技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日前,三亚中科遥感研究所所长杨天梁做客南海网南海国际传播中心三亚演播室,就遥感产业园、商业航天发展趋势与前景进行剖析展望:“海南发展遥感技术兼备‘天时地利人和’,科技大会更点燃了我们的热情。”
“私人定制”服务园区企业
作为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负责人,他每天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开拓市场、商谈合作、服务园区企业……2017年有一半的时间不在三亚,忙成了“空中飞人”,在全中国为海南的科技推广搭建平台。
“遥感,字面意思就是遥远的感知,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从现代技术层面来看,遥感是一种应用探测仪器。”访谈开门见山,杨天梁从最通俗的角度解析遥感技术。
他介绍,遥感对很多人来说会觉得陌生,是因为遥感最早受技术制约,只能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比如地震灾害、水灾的评估和检测等。现在随着航天技术、电子技术和学技术的发展,遥感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提高了,城市违法建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动态监测、天气预报、导航系统等,这些都是遥感技术在老百姓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杨天梁属于学者型的管理者,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博士后。在一些人看来,这位满脸书卷气质的“科技才子”只能做“上天”的事情,如今他却俯身当起了“科技红娘”,为海南的科技平台创建牵线搭桥。
他在访谈中说到,能否引进优质企业是园区成败的关键因素,三亚中科遥感信息产业园2016年挂牌成立后,引进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成了他最重要的工作。为了让企业安心运营,园区都是把入驻的企业当作自己的公司来服务,一旦遇到问题,无论是经营问题还是内部发展问题,园区都会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
杨天梁举例说,此前有一家公司由最初的设备提供方转型成为服务提供方,他认为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新符合园区的发展定位,希望对方把新的业务模式成立公司后设在园区,企业也表示了极大的意愿。但有两大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商业推广二是市场准入,他利用园区自身优势,积极为企业“背书”,沟通协调解决市场准入,并积极推向市场。
正因为园区“私人定制”般的贴心服务,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公司将目光转到三亚。如今,已有近30家企业入驻产业园,规模效益初显,但杨天梁“野心”不止于此——2018年的目标是百家企业入园区。
杨天梁属于学者型管理者,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博士后。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摄
打造“总部经济”支撑地方发展
科技无界限。在杨天梁看来,海南虽处于祖国最南部,地理上与内地隔海相望,在发展传统产业上有其不利因素,但在科技产业方面,这些“不利”将不复存在,因为科技不受地域限制,服务可以覆盖全国甚至全世界。
他分析说,三亚做遥感信息产业园兼备‘天时地利人和’,海南现在处于新一轮改革开放发展中,又处于商业航天发展的大时代,这是“天时”;其次,海南地处低纬度,在航天领域有着天然的优势,目前文昌已有卫星发射基地、三亚有卫星接收和卫星测绘设备,这些都是遥感产业发展的基础,此为“地利”;最重要的一点,省市政府高度重视遥感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领导亲自关心、政策大力扶持,这些都为园区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其实,大力培育发展遥感等新兴科技产业打造“总部经济”,一直是三亚努力的方向。
2月28日,三亚召开全市科技创新暨卫生健康大会。会议要求,三亚要发挥科技创新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核心作用,围绕构建“一支柱两支撑”产业格局,主攻互联网信息产业和海洋科技产业,加快遥感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
“这次大会对我来说,很受鼓舞。这不是套话,作为一个‘老科技人’,我对海南对三亚都是一往情深,特别希望科技能够成为海南、成为三亚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杨天梁在访谈中说,他对园区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依托园区企业打造“总部经济”,立足海南做全国全世界的生意,将产值留在三亚,为三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提到备受瞩目的“海南一号”卫星,杨天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说,“海南一号”自去年12月份启动以后,卫星设计已经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目前主要在讨论和沟通发射的问题,他希望海南卫星可以实现“三亚制造文昌发射”的目标,考虑到商业化运营需要降低成本,他正在等待一个“搭便车”的机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杨天梁相信,集聚天时地利人和的三亚,定能将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成又一张靓丽的名片。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三亚3月12日电南海网记者刘丽萍叶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