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在线云招商

安康:发展循环经济 保住“一江清水”

时间:2014-12-16 00:00: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汉江之滨的陕西省安康市承担着保护一江清水的“国家使命”。近年来,当地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在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的同时,实现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让群众享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红利”。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70%的水源来自陕西汉中、安康和商洛地区。为保护“一江清水”,位于汉江中上游的安康近年来陆续关闭污染企业200多家,年减少工业产值上百亿元,减少就业岗位10万多个。但与此同时,安康属国家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区,所辖十个县区均为贫困县,当地群众加快发展、脱贫致富的愿望十分迫切。

  “一方面,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实现整体脱贫目标,另一方面,只有保护环境,才能承担‘一江清水供北京’的使命,推动地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安康市委书记郭青表示,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特殊的区位优势,是安康发展的潜力所在。

  近期正式落户安康的西北国际天贸城占地面积700亩,营业后将成为秦巴山区最大的现代商贸市场和大型物流集散中心,预计带动就业1万人。公司负责人汪洪涛说,选择安康看重的正是其位于陕鄂川渝交界地带的区位优势。

  为保“一江清水”,安康围绕循环经济,加快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技术和资金密集、污染能耗低、规模效益显著的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同时,运用新技术、新工艺促进矿产、黄姜加工和茧丝等初级加工产业转型升级。

  旬阳县鑫源矿业公司是一个由多家关并企业重组的大型铅锌选矿企业,该公司通过生产页岩砖将固体废弃物全部“吃干榨尽”,实现污染物“零排放”的同时,企业效益大幅提升,成为安康利税大户。

  作为全国富硒土壤资源面积最大、最宜开发利用的富硒区,安康着力发展富硒产业,打造“安康山珍”“安康河鲜”等特色品牌,将富硒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

  紫阳县魔芋种植面积达3.5万亩,但由于缺少深加工企业,“满山都是宝,产品难卖出”。近年来,一批魔芋加工企业落户紫阳,使农产品实现“就地增值”。在紫阳县蒿坪镇的富硒食品公司车间,经理商国祥告诉记者,公司7000亩原料生产基地遍布5个乡镇,解决了5000多农民的产品销路问题,300多位农民在公司上班,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形成了“人养山”“山养人”的良性循环。

  紫阳县向阳镇合垭村村民王自宪三年前曾因致富无门、生活困顿到县政府上访。此后,在当地政府的技术、资金帮扶下,他放弃了广种薄收的粮食生产,把茶叶作为主导产业。如今,4亩茶园仅售卖鲜叶收入就有1.2万元,他还办起了茶叶加工厂和农家乐,年收入超过20万元,实现了从“上访户”到“致富户”的华丽转身。

  安康市林业局局长李本增介绍说,当地发展山林经济主要抓好绿色苗木、林下种养、富硒茶饮、特色林果、蚕桑丝绸和休闲旅游六大重点产业。去年,安康林业总产值为65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2623元,高于全国和陕西平均水平。富硒食品产业实现产值130亿元,同比增长33%。许多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山,正在成为农民的“聚宝盆”。

  当地干部群众曾将保护生态视为“发展苦恼”,如今开始乐享“生态红利”的巨大变化。在素有“秦巴水乡、石泉十美”之称的石泉县,一批风光旖旎的山林经济园区吸引周边地区的游客,150多个农家乐遍布全县,带动5000位村民从事旅游服务行业。借山村旅游的“东风”,石泉县后柳镇永红村村民柯亚菲的三间土房变成两栋别墅,年收入超过20万元。

  “运用产业融合思路,跳出就生态抓生态的传统发展方式,将山林经济园区打造成从种植到深加工再到旅游的产业新体系,达到三产融合互动。生态优势加速带动农民致富,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化。”郭青表示。

专业团队全程为您服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