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在线云招商

陕西果业:挑起脱贫攻坚的“大梁”

时间:2017-06-02 00:00:00  来源:网络  作者:

世界苹果看中国,中国苹果看陕西。近年来,以苹果为代表的陕西果业勇立世界潮头,将三秦大地的广大果农带向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2016年,陕西果业生产总量1711万吨,其中:苹果1100万吨,占全国1/4和世界的1/7;猕猴桃130万吨,占世界1/3;苹果汁产量占世界1/3。

陕西省果业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省果业拉动200万农户近1000万农业人口从业,承载着500万人的社会就业容量。2015年陕西果业增加值达到375亿元,占全省农业增加值的24%,45个苹果基地县的农民人均收入过万元,尤其在洛川、白水等重点县,苹果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90%,对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随着陕西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进入冲刺期,陕西果业勇挑产业扶贫重担,基本形成了“一亩园胜过十亩田”“小苹果,大产业”“一个产业链,脱贫一千万”的脱贫致富格局。果业让广大农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农民对果业充满深情,陕西水果成为了既能带动脱贫户致富奔小康又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扶贫果”“致富果”“幸福果”。

一个覆盖1000万从业者的大产业

陕西是全国水果种植第一大省,果业是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特别是苹果产业已成为全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典范。果业成为科技含量最高生态效益最好的产业、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产业,成为统筹城乡发展重要而坚实的产业支撑,名副其实富民强省的优势产业,为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打开陕西果业发展的历史画卷,可以看到一幅幅波澜壮阔的脱贫致富奋斗历程。陕西省地域南北狭长,气候地貌复杂多样,海拔变化幅度较大,没有发展大规模现代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但陕西省因地制宜,趋利避害,敢于创新,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大力发展果业生产,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提前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以果业为主导产业的陕西黄土高原地区,作为我国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以前只能是种冬小麦、春玉米等一年一熟的杂粮作物,7、8、9这三个月须深翻土地储蓄降水,一眼望去全是裸露的黄土,显得荒凉而无生机。通过发展果业,现在的黄土高坡,直到10月底,仍是葱茏一片。

近年来,陕西省按照“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体要求,围绕果业转型升级这一主线,努力走出一条品种技术先进、设施装备精良、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合理、经营机制有效、经营主体有力、经济效益优良、生态环境友好的陕西新型果业现代化道路。

陕西省果业先后出台了转型升级战略、可持续战略、品牌化战略、全产业链战略和全球化战略。通过优化布局,建成了渭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业带、无定河以南至渭河以北酥梨红提葡萄樱桃基地、黄河沿岸红枣基地、秦岭北麓和汉江流域猕猴桃基地、汉中盆地和秦巴山地柑橘基地、城市近郊时令水果基地。全省建成苹果基地县43个、梨基地县10个、猕猴桃基地县6个、柑橘主产县两个,形成了渭北黄土高原1022.7万亩苹果产业带、秦岭南北麓百万亩猕猴桃产业带、秦岭南坡浅山地区近60万亩柑橘产业带、大中城市近郊百万亩时令水果产业带等水果生产板块。认证绿色食品果品基地300万亩、有机苹果基地20万亩。

多年的实践证明,陕西果业一直是陕西大农业中效益最好、风险最小、竞争力最强的产业。这些年,陕西建成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龙头果品企业群,发展了上百家中小型企业和上千个果业专业合作社。2015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中,陕西就上榜13家,有21家企业进入2015中国果业百强品牌企业;全省果汁加工企业有20家51个加工厂,年消化鲜果300多万吨;全省果品贮藏能力达到300多万吨;在全国各地支持建成了130家陕西水果品牌店,陕西果品批量(1000吨以上)出口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彰显了陕西作为中国第一水果大省的实力。全省果业基地县和主产县农民80%以上收入来自果业,陕西果业已发展成为覆盖1000万从业者的大产业。

“十三五”期间,陕西省继续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转变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现代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建成全国果业生产加工核心区、贸易物流枢纽区、高新科技研发区,全面提升陕西果业发展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省果园总面积达到2000万亩(占全省6000万亩耕地面积的1/3),总产量2335万吨,果业“三产”总值3000亿元,果品质量、果农收入和果业组织化、信息化、规模化等指标达到现代化水平,实现“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

一条支撑全省精准扶贫的全产业链

随着陕西果业发展壮大,果业产业链条也不断延长,有力带动了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融合,果农在流通环节和中介、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领域增加了不菲的劳务性、经营性和财产性收益。不仅如此,伴随着陕西省工业反哺农业的资金大量涌入果业,果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和果农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家庭教育得到极大改善,果业重点县、镇、社区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加速推进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近年来,陕西果业积极实施苹果“西进北扩”、猕猴桃“东扩南移”战略,所涉及的县大多数是国家扶贫重点县。通过果业发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主导产业,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在陕西南部的秦巴山区,柑橘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作为我国最北端生产柑橘之地,城固县把柑橘作为农业骨干产业,二三十万人依靠种植柑橘为生。目前,城固县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共计30余家,建成柑橘鲜果分选生产线30多条,全县柑橘鲜果商品化处理能力达到20万吨,分级选果率达到了80%。十余户企业(合作社)通过出口果园登记和出口加工包装厂注册。截至2016年底,全县柑橘总面积达到22万亩,产量25万吨,总产值逾6.3亿元,2.8万农户户均直接收入2.25万元,6万农业人口以柑橘生产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果业产业的发展为当地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企业积极吸纳贫困户进入合作社短期务工,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每条生产线平均每天用工40-50人,劳务费每人每天100元,共计可为农户增加收入350万元。为增加农民收入,城固县积极引导城镇周边困难群众因地制宜高标准发展优质葡萄、桃、杏、梨等时令水果,形成果业多元化发展格局,从技术到物资支持困难群众加入种植行列,掀起了时令水果发展的新高潮,目前时令水果年产值达到3亿多元。同时帮助群众依托靠近城镇的区位优势,发展果品采摘、果园观光、农事体验、农家乐等旅游休闲产业,在果业产业上探索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致富之路。据不完全统计,城固县橘园生态观光园每年就能吸引约50余万人次前来观光休闲,综合效益达30亿元以上。

在陕西关中地区,陕西果业部门依托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建立起了一条特色现代果业走廊。眉县的猕猴桃、大荔的冬枣、蒲城的酥梨、临渭区的葡萄、合阳的红提等水果区域公用品牌已经形成。这些地区依托果业产业,突出“特色”,紧扣“优势”,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选好产业、精准覆盖,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培育引领,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托管、股权合作、吸纳就业等方式,与贫困户形成稳定的产业帮扶共赢机制,带动贫困人口精准受益。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通过核查认定,全县现有贫困村82个,贫困人口17535户58541人。为了保障脱贫攻坚任务在2018年底全部完成,县里制定产业脱贫攻坚计划,通过苹果产业实现2607户8762人脱贫,涉及薛镇、曹村镇、梅家坪镇、流曲镇等8个镇(街道办)共21个行政村,发展苹果8000亩,主要品种以“粉红女士”等早熟品种为主,通过建立果业扶贫产业园区、组建果业专业合作社、加大技术服务、项目资金倾斜、部门帮扶等形式,让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陕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借助苹果产业发展优势,把发展壮大苹果产业作为扶贫工作的主攻方向。在延安市宝塔区,2015年全区有果园的贫困户共645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2.4%,但由于管理技能水平低下,亩均收入不到3000元。通过近一年来的苹果产业技术帮扶,2016年全区645户果农贫困户实现了整体脱贫。

宝塔区的孔家沟村过去主要以种粮食为生,多数家庭一年下来收入不足2000元,连解决温饱问题都很困难,许多年轻后生没钱娶媳妇,让他们的父母一筹莫展。自1999年以来,搭着退耕还林的顺风车,苹果产业已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主导产业,该村果农张德仁,靠25亩苹果园,不仅给儿子娶了媳妇,还在城里买了房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着,成为当地的一段佳话。果农们高兴地说,过去家里穷,什么都买不起,现在城里人用的我们家也应有尽有了。

位于黄河岸边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宜川县,36万亩果园成为县域经济总量扩张的主要增长点。现在,全县苹果总产值21亿元,全县农民人均苹果收入2.47余万元,来自果业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2.5%。特别是该县的落窑科村99%耕地都种上了苹果,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484元提升到2015年的4万元。不少果农在城里买了房,家里主要劳动力都买了小轿车。昔日的“穷窝窝”成了今天的“金钵钵”。

洛川县也曾是有名的农业穷县,通过发展苹果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263元提高到2015年的12987元。

其实,即便在洛川的苹果产区,也有一些农户因为各种原因,守着“金苹果”却还是贫困户。菩堤镇菩堤村的村民郝大爷的老伴前些年因为一场车祸瘫痪了。为了照顾老伴,郝大爷家的果园因为疏于看管,加上投入少、技术更新不到位等原因,苹果的产量低、品质下降,自然收入低,日子每况愈下。2014年,政府安排镇上的民丰合作社对口包扶郝大爷,很快,郝大爷的果园面貌一新,收入增加不少。

民丰合作社是一家采用“公司+农户+贫困户”模式组成的农业合作社,通过对加入合作社的社员进行农药、农机具、技能培训等多方面的补贴,实现标准化生产,最终回收优质果品。将贫困户纳入合作社范围,用更大力度补贴扶持,让贫困户充分享受合作社的优势资源,加强技术革新,从而提高果品质量,以达到合作社高价回收的标准。贫困户挣了钱,合作社也增加了产量,扩大了规模,从而实现双赢。这也是陕西果业近年来在实施精准扶贫中的新做法。

一套适合全国推广的产业扶贫好经验

实践证明,果业产业扶贫是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扶贫措施。既能稳脱贫,又能不返贫;既能带动脱贫户致富奔小康,又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施产业扶贫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经验可鉴,没有成套规律可循。陕西省紧紧抓住果业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奋力而为,取得了明显成效。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陕西省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苹果大产业,农民大脱贫”的产业扶贫模式,有效保障了贫困农民的稳定脱贫,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共赢。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是:围绕解决精准扶贫“选项问题”,必须因地制宜选择脱贫致富产业。精准扶贫,产业先行。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这里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高海拔、高光照、高温差、无污染的生态气候环境,造就了延安发展苹果无可比拟的自然资源优势。目前,延安苹果产业已经形成规模,为精准脱贫奠定了产业基础。产业扶贫,不仅要找准产业,还要调动贫困户积极参与。延安通过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向没有产业的村、户发展,覆盖更多农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实际探索出多种栽管模式,如统一整地、统一规划、统一购苗、统一标准、统一技术、分户管理的“五统一分”果园管理模式(既解决了贫困独户经营成本高、缺乏技术的困扰,又帮助贫困户克服了经营、管护难等难题),延长县“资产收益+贫困户”带动模式,洛川县“企业+贫困户”果园技术托管模式等,助推贫困户脱贫。

二是:围绕解决贫困群体“认识问题”,必须制定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发展脱贫致富产业。为了解决贫困户对发展苹果产业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起,陕西省就确立了苹果发展战略,支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市县各级通过深入宣传培训、典型示范、与其他农业产业效益比较等,引导鼓励贫困户发展苹果产业。2000年,陕西省出台了《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各地市根据实际也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从苗木、整地、肥料、地膜等基础设施和物化投入方面给予补贴。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极大地激发了贫困农民发展苹果产业的热情,促进了产业规模迅速发展壮大,进一步夯实了产业扶贫基础。

三是:围绕解决精准扶贫“技术问题”,必须创新科技服务方式,解决科技“最后一公里”问题。延安市委、市政府开展了3万多名领导干部包扶贫困户活动,延安市农业系统开展了“千名科技人员服务低收入村”活动,全市科技人员开展了662人次服务贫困村(户)行动计划,延安市果业局开展了“111百万果农素质提升”活动,通过层层培训服务,受益果农达40万人次以上,使果农和贫困户有了脱贫技能。

四是:围绕解决产业扶贫“资金问题”,必须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发力投向产业。以延安市为例,其通过整合省市各类涉农资金集中投向苹果产业,形成了产业扶贫的强化合力。市县每年投入苹果产业的资金在3亿元以上。

专业团队全程为您服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