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

在线云招商

瓦房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瓦房店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时间:2017-02-08 00:00:00  来源:  作者:

瓦房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瓦房店市

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经济区,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及相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瓦房店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瓦房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2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瓦房店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目录

一、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培育瓦房店人文精神,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二)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三)实施公益文化建设工程

(四)实施文化产业提升工程

(五)实施文化队伍建设工程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二)完善投入机制

(三)创新绩效考核与评估体系

(四)大力推进文化队伍建设

(五)落实政策、强化管理

为加快推进我市城乡文化事业发展,以文化软实力促进建设中等发达城市奋斗目标的实现,形成文化全域城市化发展新格局,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品质,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实现文化强市,现编制《瓦房店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瓦房店市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服务方针,较好完成“十二五”规划中制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文化事业得到全面推进,为“十三五”文化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

瓦房店市作为东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全国的轴承之都和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文明城市,近年来被国家和辽宁省确定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纯收入、城乡人均收入在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排行榜中位居前列。这一切,为城乡文化事业的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打造文化瓦房店,提升城市软实力,建设中等发达城市,已经成为瓦房店市进一步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着力点。

2.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瓦房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并把文化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考评体系之中,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发展文化的积极性。文化投入呈逐年上升态势,投入之多居北三市之首。文化产业发展乘势而上,全市现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1000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传统和新兴的文化产业项目共投入2亿元。文化产业开始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的动力引擎。

3.形成良好的发展格局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丰富。瓦房店市文化事业发展始终走在大连地区各县市前列,多年的积累为瓦房店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基本覆盖全域,目前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1所,文化馆2所,历史博物馆1所,轴承博物馆1所,数字电影院4所,全市农村25个乡镇、涉农街道办事处全部配有5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站,全市247个行政村均配有农家书屋,247个行政村已有200多个村建成村级综合活动室,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市内37个社区共建成67个公共电子阅览室,全市农村共建有120个农家大院,市内及部分老建制镇的社区共建成59个社区市民书屋。目前,我市已经初步形成全域覆盖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2)公共文化服务特色鲜明。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级综合活动室、公共电子阅览室,全部实行免费开放;辽剧团免费送戏下乡,图书馆免费送图书、科技资料下乡,电影放映队免费为农民及特殊群体放映电影,图书馆、孔子文化研究会免费举办市民文化讲堂活动;辽南工艺美术品博览会成功举办5年,为市民免费开放观赏;舞台演出形式的“瓦房店之夏”广场文化活动坚持10年之久,每年高水平的演出达30余场,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维修和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较好的保护、保存和传承。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通过“乡风之舞”骨干培训班,电影放映员培训班,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村屯、社区文艺展演等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与辅导活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全市现有民间艺术队伍30余支,农民自办民间文化组织近百个,文化志愿者队伍千余人。

(3)文化事业发展成效显著。第一,文化体系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根据文化单位的特点,分类推进文化国有单位改革,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新华书店由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为国有企业单位;文化馆、辽剧团实行职能分开。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文化活力不断增强。第二,专业技术活动水准提升。春节联欢晚会、迎新春民族音乐会、书法美术摄影展、辽剧和非遗展示展演,突出了地域元素、本民族元素和本土元素,得到广大观众和省内外专家的认可和好评。第三,艺术精品创作成绩斐然。大型辽剧《圆谎》、《海边人家》、小型辽剧《辣八姑闹村》、《孙成打酒》、《退保》、《退礼》、《乡情》等剧目,在参加上级各类比赛和展演中,荣获辽宁省艺术节金奖和群星奖金奖。第四,文物博物工作成果显著。圆满完成全国第三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目前,全市共有文物保护单位54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3处;大连市级10处;县级40处。全市现有非遗保护项目46个,其中,复州皮影戏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级非遗名录,另有国家级3个,省级3个,大连市级9个,县级30个。文博系统的博物馆、非遗展示中心除基本陈列外,还举办各类展览和公益免费惠民展览。第五,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较好。文化旅游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对经济的贡献率提升,增加值逐步增长,文化旅游产业开始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第六,文化市场有序发展。全市现有文化经营业户1000余家,从业人员10000多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服务水平、活动载体、城乡文化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性、均等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3.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强,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高附加值产业较少,竞争力有待大幅提升。

4.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高端文化人才、专业性人才、技术型人才和领军人物比较缺乏,人才保护、扶植和引进措施还不够完善。

5、对文化事业投入还需加强,对文化产业前期的引导性投入相对薄弱。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事业发展的系列指示精神为指导,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根据国家、辽宁省和大连市关于文化工作改革的战略部署,结合“打造文化瓦房店,提升城市软实力”的要求,以普及群众文化、打造精品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为主线,激发全市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我市传统文化有效传承、现代文化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打造传统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新兴文化事业和产业快速发展的区域文化事业发展新格局,为实现建设中等发达城市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文化惠民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民为本”、“文化惠民”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品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强化人民群众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充分发挥文化在加快推进实现中等发达城市奋斗目标中的引领、凝聚以及激励作用。

2.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原则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引导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完善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提供保障。降低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经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力量共融的多方联动的长效机制,共同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3.统筹兼顾、布局合理原则

确定一批重点发展、优先发展、鼓励发展项目,重点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和最薄弱的文化需要。在盘活优化存量文化资源的同时,确保增量文化向基层和弱势社会群体倾斜,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优化配置、布局合理的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4.文化事业同文化产业并举原则

通过宏观引导、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市场监管等手段,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发展质量、能力和水平,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提升品质和附加值,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繁荣。

5.文化创新与文化个性共存原则

鼓励文化艺术创新发展,鼓励创造具有时代精神、地域特色、个性特点的弘扬主旋律,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艺术成果,鼓励创新文化艺术生产方式,手段和管理、经营模式,积极营造充满创造机遇、创造自由和创造幸福的精神氛围和社会环境。

6、改革创新原则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文化发展理念,坚持政府调控,各部门协调联动,市场主导,行业自主自治管理,设立行业管理机构,整合文化资源,统一合理配置存量资源。健全和完善文化发展的投入决策、反馈、评估和监督考核机制,提高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效率。

(三)发展目标

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力争到2020年,把我市建设成为市民综合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普遍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区域文化先行市。

1.以大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初步建成设施网络健全,服务供给高效,组织支持稳固,保障措施有力,具有瓦房店地域特色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打造多个文化地标,扶持重点品牌,实施精品工程,打造代表城市发展实力、具有文化宣传和传播功能的公共文化设施。初步建成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项目多、受益对象广、发展模式优、社会效益强、群众文化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先进文化渗透力、感召力、辐射力、示范力和凝聚力强,居大连市同类地区前列的文化强市。

3.全民精神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神引领,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培育现代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质,在理想信念、道德文明、文化修养、人际关系等方面促进全民精神素质不断提高。

4.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和完善。以现代化、标识化、多功能的大型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网络化、多类型文化设施建设为依托,推进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城市文化设施格局。

5.文化产业不断壮大。至2020年,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实现文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影视制作、娱乐演出、文化旅游、音乐绘画、文学创作、广告会展、体育休闲等七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文化产业的70%以上,各类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达2000-2500家,从业人员达4万人。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1%以上,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新型的支柱型产业。

三、主要任务

(一)培育瓦房店人文精神,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强化公民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价值理念。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集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主题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以学习型城市建设为目标,积极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开展全民读书活动,树立学习活动品牌,打造阅读精品项目,倡导以读书为乐的生活方式,推广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电子书阅读等多种载体的阅读方式,倡导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促进阅读成果转化。

(三)实施公益文化建设工程

1.建设文化地理坐标。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成一批与城市影响相匹配,体现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瓦房店市市民文体活动中心、扩建瓦房店市图书馆、新建瓦房店市历史博物馆、城市博物馆和轴承博物馆,扩大新建市民书屋覆盖面,完善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人口密集地区形成千米文化圈,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活动室、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大院、社区市民书屋等文化基础设施设备功能配置完备,服务水平一流。

2.丰富文化主题内涵。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鼓励创作具有瓦房店地域特色的原创艺术产品、民间艺术产品和针对特殊人群的优秀文化艺术产品。切实保障基本的文化服务,推进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免费开放工作。充分发挥文化基础设施文化阵地作用,逐步消除图书借阅盲点;发挥文化馆、辽剧团在发展群众文化中的普及和提高作用,不断满足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逐步形成我市品牌文化活动。振兴和发展辽剧事业,以全市新一轮振兴发展辽剧的热潮为契机,加强后备人才选拔培养和创作力量的提升,创作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辽剧精品,打造具有瓦房店特色的辽剧品牌。扶持民间文艺团体,加强对艺术水平较高的民间文艺团体的支持力度,予以政策和资金倾斜。保障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公共文化资源面向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实施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制度。

3.抢救、开发、保护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好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组织做好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强化重点项目保护力度,抢救性维修复州古城现有遗址,打造复州古城墙遗址公园,组织维修保护得利寺山城。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晋级工作力度,力争复州鼓乐、辽剧等项目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辽南二人转、陈氏古建砖瓦窑等项目进入辽宁省级非遗名录。一大批县级非遗项目进入大连市级非遗名录。发挥非遗传承所阵地作用,让非遗保护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加强理论研究,撰写学术专著。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改革与创新,创作优秀艺术作品。开辟传承基地,不断提高非遗的传承能力。

4.保持文化多样性。弘扬民族文化,打造地域文化,积极引导、合理利用宗教文化。大力支持三台满族乡、杨家满族乡、老虎屯满族镇满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广“棒棒舞”等各类少数民族特色舞蹈,打造民间艺术团和民族风情一条街,使各民族文化竞相绽放。全面引导宗教文化,开展健康向上的宗教文化交流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5.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建立以瓦房店图书馆为中心馆,乡镇(街道)、村屯(社区)为二级馆网络的“一卡通”工程,实现通借通还。加强文化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提升文化信息资源和服务共享水平。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和“三网融合”,城区内进一步推进高清电视入户,实现城区光纤入户和“三网融合”;加快推进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平移改造工作,逐步实现光纤入户和“三网融合”目标。

(四)实施文化产业提升工程

文化产业作为最重要的潜导性产业和满足最基本的城市功能性产业,按照打造瓦房店市未来支柱性产业和提升城市软实力核心产业的目标要求,要特别注重发展那些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休闲娱乐业、文化旅游观光业、特色品牌餐饮业和自然生态洗浴业,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1.提升一批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产业。如复州皮影戏、红沿河剪纸、复州鼓乐、辽剧和书画、音乐等。

2.振兴一批集聚内涵的历史文化产业。打造和建设涵盖复州知州衙署、城防守尉、古文化一条街、传统特色餐饮一条街、服装一条街、古玩一条街、非遗一条街、演艺一条街的复州古城墙遗址公园。

3.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体育文化产业。后十二运时期,要充分利用将军石帆船帆板比赛基地,建设集文艺演出、温泉休闲、海水洗浴、体育健身、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体育休闲娱乐文化产业。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发展赛艇、皮划艇、帆船帆板、滑雪场、大连将军石梦想航空俱乐部等体育项目,将将军石海域建设成为奥林匹克水上主题公园,打造北方水上运动基地和国家体育产业基地。

(五)实施文化队伍建设工程

1.打造一支群众文化专业队伍。全面打造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品质好、作风正、能力强、肯奉献”的群众文化专业队伍。实现创作精品化,人才全面化,队伍多元化。通过加强岗位培训、进修学习、吸收招聘等方式,引进编剧、编舞、创作以及文化产业管理等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优化人才组合,形成梯次年龄结构。制定和落实文化倾斜政策,组织开展系列创作活动,形成文化馆、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三级联动和“一街一群、一群一名”的互动态势。

2.组建一支专业文化活动队伍。实行“专业人才领军、基层文化干部统筹、群众文化骨干支撑”的队伍建设,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重点加强品牌文化团队建设和扶持老百姓自发组织的普及型文化队伍。以培训为载体,提高基层文化干部的专业技能;以组织专家、教授授课等方式,加强对群众文化队伍的辅导和培训;继续开展“文化有约”培训活动,以馆办团队为龙头,基层表演队为支撑,开展丰富多彩的百姓参与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表演、展演、展示水平,力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和活动形式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实现群众文化的专业化,专业文化的群众化目标。

3.建立一支文化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文化名人、文化专家以及群众文化带头人的影响力和辅导带动作用,调动群众积极性,依托文化活动阵地,以文艺骨干为主体,组建群众文化联谊会和文化志愿者协会,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群众文化建设,逐步提升文化整体工作水平,引导专家、名人充分发挥影响力和辅导带动作用,促进区域文化队伍数量日益扩大、活动质量不断提高,不断扩大丰富和完善群众文化普及程度。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全市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将文化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纳入全市发展的整体战略,纳入“五个瓦房店”建设总任务,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抓好全市文化建设,形成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的工作局面。市乡两级政府要牢固树立“文化惠民”、“文化民生”的理念,把推动文化发展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坚实的保障。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

(二)完善投入机制

进一步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继续加大财政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常性投入。政府全年文化支出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率。重点投入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设施建设,以及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普及精品生产。进一步体现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中的作用。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前期引导性作用,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障。

(三)创新绩效考核与评估机制

建立符合实际的文化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使文化工作指标化、项目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真正成为硬任务、硬指标,成为可衡量、可核查、可考核的对象,并纳入对各部门的考评体系当中。

(四)大力推进文化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优先,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将文化人才资源开发纳入全市人才发展规划,创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坚持按需引进、按缺引进原则,加强文化业务骨干的培训,对素质高、表现突出的人才,要打破论资排辈旧观念,不拘一格选拔到重要岗位上,为其提供施展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以及人才评价机制。

(五)落实政策、强化管理

1.强化宣传发动,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全市人民对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文化瓦房店、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建设核心价值体系重要性的认识,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加大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宣传推介力度,在全社会营造浓郁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氛围。

2.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按照上级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深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着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着力整合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公益性事业单位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3.落实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落实国家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将文化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确保地方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建立动态增长机制。制定和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加大对民间文化团体的扶持和投入力度,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奖励资金,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4.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参与,共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针,允许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并为其发展文化创造条件,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实行宽松的注册登记制度,降低文化企业准入门槛,简化前置审批,在注册资本、办公用房、资质条件等方面放宽审批条件,实行优惠税收政策,对社会效益好、服务水平高和行业影响大的文化企业给予税费减免或财政奖励。对于创业初期的小微型文化企业,实行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对于重要的文化基地建设、文化产业园建设,在土地使用规模、土地出让金和配套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对于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高级人才和领军人物在子女入学、配偶择业、个人所得税补贴等方面给予优惠。

5.强化服务监管,营造良好环境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加强宏观调控,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加强和改善政府对文化市场的依法监督,形成权限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综合执法体制。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到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内容标准化、执法程序合法化、执法制度规范化、执法监督经常化、执法管理制度化。

专业团队全程为您服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