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在线云招商

关于印发《杨浦区卫生计生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时间:2016-06-30 00:00:00  来源:  作者:

杨府发〔2016〕23号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杨浦区卫生计生改革和发展

“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五角场镇政府:

《杨浦区卫生计生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2016年4月12日区政府第12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2016年6月30日

杨浦区卫生计生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根据《上海市杨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上海市卫生计生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和《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实施意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杨浦区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情况

“十二五”规划指标全面完成,三大健康指标水平保持领先

“十二五”期间,本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其中,本区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93岁,孕产妇死亡率为0、婴儿死亡率为3.30‰。千人口医院床位数5.25张、千人口执业医师数3.33人、千人口注册护士数4.67人。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进一步改善,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促进市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创建工作出成效,创新发展显特色

2012年,我区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013年,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2014年,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区;长白新村街道创建成为国际健康社区。杨浦区中心医院成为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同济大学医学院全科医学系落户该院。杨浦区老年医院在全市同类医院中率先向康复医院转型发展,于2014年7月正式冠名为“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同年成功创建成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教学基地。建立杨浦“11125”家庭医生工作模式,形成具有杨浦特色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卒中康复、宁养、心理关爱”进社区服务,开展家庭医生立功竞赛活动,家庭医生制度得到有效推进。率先开展社区居家护理及“介护”培训探索,上海市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试点工作”取得示范成效,由2个街镇试点扩大到8个。率先开展的晚期肿瘤病人居家“宁养”临终关怀服务获肯定并列入2012年市政府实事项目。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全面完成区第三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设。落实28个国家和本市基本及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15个本区重点项目,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65元。完成各项市区政府实事项目。传染病保持低发态势,未发生甲类传染病疫情。重点孕妇、危重孕产妇及危重新生儿抢救管理进一步增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达98.98%,每年完成近300人美沙酮社区门诊药物维持治疗。传染病防治、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医疗机构及人员技术等的监督执法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得到提升。全民健康促进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控烟执法。

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引领,促进医疗资源的整合,形成“治疗—康复—护理—家庭”医疗服务链。安图医院并入区中心医院;控江医院加入新华医院集团并完成与沪东老年护理院整合。完成区中医医院及区精神卫生中心迁建并投入使用,控江医院新综合楼启用。市东医院、区中医医院、区精神卫生中心通过二级甲等医院等级复评审及评审。医疗机构、技术、人员的准入和监管进一步加强。自愿无偿献血率达100%。完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新增两家市方便离休干部就医延伸试点单位。2015年全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门急诊总人次、出院人数、手术人数较“十一五”末分别增加53.55%、135.79%、271.24%,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平均住院天数进一步下降。

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综合改革持续深化

制定并实施区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及8大配套文件,出台了16个配套实施细则。推进建立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投入、分配、评价、监管、药品供应保障等新机制,在全市率先开展基于绩效平台上的分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完善社区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制度,制定实施“双向转诊机制、家庭医生服务包、慢病长处方”等三项政策。“医生进校园”工作取得成效,形成“1+5+X”特色服务覆盖全区206所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加强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扩大实时医保结算卫生服务站点覆盖面,推进“1+1+1”分级诊疗模式,完善就医秩序。2人被评为“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单位。现有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

计划生育工作积极有效推进

稳妥有序做好“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工作,2014-2015年共审批单独家庭再生育申请1890例。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做好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关怀及支内支边人员退休回沪后计生奖励工作。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率99%、流动人口达88%。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幸福家庭创建”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三项国家试点工作,在全市率先开展免费唐氏筛查工作,做好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服务。继续做好对失独家庭父母的关爱。加强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加大“两非”打击力度,做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综合治理。

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取得新成效

加大卫生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力度,实施“百医登高”人才建设工程,“名医师、名院长、名医院”建设工程成效显现。截至2015年底,全科医生达286人。现有国家重点临床专科1个、市医学重点专科5个,2014年获市级以上科研课题立项21项,其中市科委7项、市卫计委重点项目1项、市卫计委面上项目12项、市卫计委青年项目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项,获专利21项。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

完成杨浦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一期工程,建成以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为基础,以卫生信息平台为技术支撑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市区平台互联共享。启动以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以数据共享和多次利用为手段,以服务百姓提升管理为目的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综合管理等卫生业务应用系统的信息化二期建设,形成连续、动态、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模式,构建适应区域卫生改革与发展需求的卫生信息化体系。

依法行政和全行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顺利完成卫生、计生机构改革,实现机构、职能、人员、资源整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明确部门行政权力清单,完成《办事指南》、《业务手册》编制,开展“一门办理,一口受理”的“全区通办”试点。加强卫生计生监督体系建设,启动区卫生计生委监督所参照公务员管理,完善卫生监督协管机制,不断提高监督执法质量和效果,联合多部门开展防范和打击无证行医行动,维护正常医疗市场秩序。

精神文明和政风行风建设得到加强

进一步加强卫生计生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实施《杨浦区卫生计生系统惩防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检查考核制度,实施“一案双查”,做到“有错必究、有责必问”。积极创建上海市文明城区,深化“关爱患者、从细节做起”等文明服务主题活动,加大对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加强健康传播,推进医务社工和医院志愿者服务活动。积极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存在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是卫生资源结构布局仍存在短板。基层服务能力不足,新江湾城、五角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未完成,平凉、控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楼需重建,延吉、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改扩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点面积不达标,布点需随新江湾城、滨江开发和旧区改造进行新增或调整;老年护理床位不足,截至2015年底全区医疗机构核定护理床位数为1928张,与到“十三五”末医疗机构老年护理床位应达老年人口0.75%的目标仍有较大距离;二是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深层次问题尚待解决,公立医院管理的运行、评价机制有待完善,服务能级有待提升,社区卫生综合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亟待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协同不足,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有待提速,有序就医秩序有待构建;三是卫生计生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学科领军人才少,全科医师不足,基层人才队伍不够稳定,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四是健康服务业尤其高端医疗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新江湾城建设国际化社区及杨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有一定差距,依法行政和全行业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二、“十三五”杨浦区卫生计生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杨浦处于深刻转型期,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示范城区的关键阶段,是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期。为此,杨浦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机遇和挑战。

区域发展总体目标定位提升

今后5年,随着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四新”经济迅速发展,杨浦加快推进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在把握好“三个坚持”的同时,要与经济发展动力、城区功能定位、空间布局框架、综合配套和定型相适应,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健康服务的需求。

人口结构和服务需求变化

“十三五”时期,本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生育政策调整带来出生人口增加,区域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居民生活方式及疾病谱变化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发态势,医疗卫生服务的压力将持续加大,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应对。

卫生改革进入攻坚期

“十三五”时期,改革重心将由布局推进步入集中攻坚阶段,体制改革、机制转变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对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必须增强改革的整体意识,加强各方统筹联动,发挥改革的协同效应,使得改革创新成为促进卫生计生事业科学发展的推进剂。

资源结构布局有待完善

随着旧区改造、人口增长及新江湾城建设,新江湾城、五角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有待提速,殷行地区基层卫生有待增强。全区老年护理总床位有待补缺。社会办医发展水平不高,社会高端医疗服务发展有待提速。

信息技术和科技创新发展

“十三五”时期,“互联网+”快速发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特点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信息技术将推动卫生服务和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以高校为核心的创新研发将促进现代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

三、“十三五”杨浦区卫生计生改革和发展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以加快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为主线,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坚持预防为主和中西医并重,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宗旨,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进杨浦卫生计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卫生计生事业,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为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作出贡献。

基本原则

1.坚持保障基本,促进健康公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作为卫生计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区居民提供。

2.增强改革协同,全力攻坚克难。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推进政策协同和制度创新,调动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化解卫生计生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

3.促进内涵发展,优化资源利用。优化卫生计生资源配置,补齐机构布局和服务能级短板,加强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分工协作,推进预防、医疗、康复、教学、科研协同发展,提高卫生计生体系运行效率,提升发展质量和服务绩效。

4.发挥市场作用,激发发展活力。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卫生计生发展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参与积极性,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推进卫生计生发展的良好格局。

5.瞄准本市一流,推进创新发展。推进以“科技、服务、管理”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集聚和整合各类创新要素,促进杨浦卫生计生服务水平和能级的提升,提高杨浦卫生计生的影响力。

总体目标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从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高度出发,突出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采取综合性的政策举措,全面提升人的健康素质,努力实现“健康杨浦”总体发展目标。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原则,以“打基础、管长远、可持续”为策略,从区域实际出发,完善区域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使区域居民享有安全、有效、便捷、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平、有效、可及的公共卫生服务,推动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模式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健康服务策略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管理方式从传统管理向现代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转变,初步形成与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卫生计生服务体制。

具体目标

——建成面向全体居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继续保持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本区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3.2岁。

——建成符合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要求的公共卫生与医疗应急保障体系,确保突发疫情、重大灾难事件处置等公共安全需求。

——建成满足居民多层次健康需求、功能整合、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分级诊疗秩序,让全体居民享有公平、优质、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

——建成鼓励按政策生育的服务与管理体系,出生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进一步改善,家庭发展能力逐步提高。

——建成比较完善的医学人才培养、集聚和发展体系,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和薪酬体系进一步优化,逐步增强卫生行业对优秀青年的吸引力。

——建成与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目标相一致的医学研究与创新服务体系,提升区域临床医学技术水平。

——建成与健康服务新业态、卫生发展新趋势相适应的行业管理体系,推动卫生计生服务模式转变,实现行业管理向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转变。

四、“十三五”杨浦区卫生计生改革和发展主要任务

优化卫生计生资源配置,均衡促进“健康杨浦”水平

1.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按照“确保公益、促进均衡、保持领先、激发活力”的要求,加强医疗资源准入管理,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在南部,科学规划杨浦区中心医院及安图分部的整体布局和建设,完成区中心医院综合楼、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市第一康复医院改扩建等重点建设项目。加快同济大学全科医学系建设,努力打造成在全国具有鲜明学科特色、在本市及周边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和竞争力的三级综合性医院。在北部,将区中心医院中原分院调整给市东医院作为其分部,以三级医院标准强化市东医院内涵质量建设,提升对五角场城市副中心及新江湾国际社区的服务能力。

2.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按照每新增5-10万居住人口增设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分中心的标准,将市东医院民星分院调整给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其分中心;完成五角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江湾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平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牙防所改扩建、控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楼拆除重建、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固装修等建设项目。按照每3-5个居委会或1-2万人口设立一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点要求及标准,新设12-13个、调整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中在新江湾城社区新增2-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根据滨江地区发展的功能定位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满足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化要求。

3.加强老年医学及护理体系建设。深化控江医院与新华医院集团的协作,调整医院内部布局,完成综合楼拆除重建,重点发展老年医学专科,设立杨浦区老年护理培训基地、构建老年护理质量控制和服务标准化体系、探索开展互联网智慧护理,建立二级综合医院带动社区卫生中心、护理院、养老院、居家护理的具有杨浦特色的“医养结合”老年护理全程服务模式,促进老年保健、医疗、康复、护理和养老服务的有序衔接。按标准配置老年护理床位,其中设置在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中的床位各占50%。现有及新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全部转型为护理床位,鼓励有条件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站等,向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和居民家庭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支持社会资本发展老年护理事业,实现区域内老年医疗护理服务全覆盖。推广舒缓疗护服务。

4.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加强以区中医医院为重点,由中医医院、区级综合医院中医科、社区中医服务和民办中医门诊部、诊所组成的区域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区政府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下,分步推进区中医医院争创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及附属医院。优化中医医疗质控体系,强化中医医疗质量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做好“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核评审”工作。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鼓励提供和利用中医药服务,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加强中医“治未病”服务。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及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加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技术转化,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健康发展。

5.加强康复医疗体系建设。按照“国际水准、国内领先、上海一流”的要求,规划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发展布局,修缮文物保护建筑,拆除部分老旧建筑,优化医院物理空间,新建住院综合楼,加强与复旦大学、市健康医学院及对外合作,争创集医教研、质控为一体的康复医学中心、三级甲等康复医院及大学附属医院。实施《杨浦区残疾人康复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区级综合医院康复科建设,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卫生服务站点康复医疗服务覆盖面,构建从机构到家庭全覆盖的具有杨浦特色的“三二一”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保障群众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

1.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组织实施新一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国家、本市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公共卫生分级分类服务与管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优质均等。加强重大基本和公共卫生危害因素防控,完善重点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预防控制体系,加强食品安全标准、风险评估体系和能力建设。

2.加强疾病综合防治服务与管理,创建“国家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区”。一是加强传染病防控,提升传染病疫情综合监测应对能力。完善病原微生物网络实验室标准化建设,优化传染病综合监测,完善疫情风险研判预警机制。进一步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控。规范疫苗免疫程序建立、更新机制和标准工作流程,完善第二类疫苗的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异常反应保险机制和补偿机制。二是加强慢病综合防控。做好“上海健康云”平台落地,实现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肿瘤、视力低下等重点疾病的自动识别、筛选推送、有序分诊,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性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协同落实“三位一体”的全程健康管理,有效支撑居民自主健康管理。加强慢性肾病综合防治,推进区中心医院、市东医院对外协作,依托杨浦区卫生培训中心专业培训平台,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完善社区网络建设,探索构建具有杨浦特色的慢性肾病“预防-干预-治疗”综合防治模式。三是积极创建“国家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区”。构建“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工作机制,加强社区“阳光心园”建设,完善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康复三级服务网络。加强精神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区精神卫生中心内涵建设;试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医疗-社区”一体化服务模式,减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事件发生,全面提高精神卫生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四是完善眼病、口腔病防治等服务网络,落实眼保健和口腔保健惠民实事服务。加强区眼防所建设,探索儿童近视综合干预策略和措施、为全区糖尿病患者提供视网膜病变筛查项目和儿童乳恒牙替牙期综合干预项目。结合平凉西块旧改,完成对位于平凉路335号的杨浦区牙病防治所通北路分部的改扩建,满足周边人群的口腔医疗保健需求。

3.全面加强妇幼保健服务,创建“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加强产儿科资源配置,在市东医院开设产科,进一步加强复旦大学妇产科医院、新华医院、长海医院产科能力建设,提升对区域高危产妇的医疗保障能力。在区属综合性医院全部开设儿科服务、分步设置54张儿科床位,在社区开设儿科门诊。深入推进优生促进工程,完善出生缺陷预防、干预三级网络建设,加强婚前医学检查,落实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强化产前诊断技术服务和管理,推广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加强儿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危重孕产妇抢救保障机制,提高危重孕产妇和婴儿综合救治能力,加强多学科协作,实现孕产妇死亡率≤12/10万。提高人口素质,控制剖宫产率,强化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落实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完善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制度。探索社区生殖健康促进模式,加强流动人口、青少年、未婚育龄和更年期人群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实施预防意外妊娠干预项目,减少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保护妇女身心健康。推进母婴保健梯度有序服务,提高妇幼保健资源利用效率。开展儿童早教发展示范基地建设和托幼机构保健教师规范化培训,全面推广儿童早教生长发育综合评价标准和体系,开展社区0~3岁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和学龄前儿童身高发育监测早期干预项目,加强儿童健康体检,促进儿童体质健康。关爱特殊儿童,建立0-6岁儿童从残疾筛查到教育康复的全程化管理服务机制,进一步深化入园、入学前综合评估,创建上海市“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

4.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基于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加强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即时应急联动。加强卫生应急装备标准化建设,规范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对处置能力。建立一支响应迅速、水平高、战斗力强、处置科学的疾病防控、医疗应急救援和精神卫生队伍,构建“三区融合、平战结合、联动发展”卫生应急处置体系。推进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完善“120”网络布点。加强医院急诊ICU综合抢救能力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夯实卫生应急社会基础,提升城市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和日常急救服务水平。

5.深化健康城市建设。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加强和规范病媒监测及季节性病媒控制工作,积极推进文明城区建设。以社区人群健康为基础,通过多种社会力量的有机整合,大力宣传健康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网络,把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等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范围,全面普及健康知识,培育和建设更多世界卫生组织城市合作中心认定的健康社区。落实《上海市健康促进规划(2011-2020)》,以“健康杨浦”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着力推进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健康政策“三位一体”发展。积极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深化市民健康自我管理活动和健康场所建设,提升市民健康素养。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开展戒烟服务网络建设试点;完善依法控烟推进机制,加大控烟监管力度,逐步降低法定禁烟区域的二手烟暴露率,办好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质

1.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以“完善平台功能、建立基本标准、健全激励机制、构建家庭医生制度”为目标,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成政府履行基本卫生计生服务职能平台、全科医生执业平台、市场资源整合平台、居民获得基本卫生计生服务项目服务平台、医养结合支持平台。一是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原则,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运行管理机制,实行收支分离、专户管理。完善财政补偿机制,逐步建立与基本项目、标化工作量、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相匹配的财政补偿方式与绩效考核分配与激励机制,维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益性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二是建立以“家庭医生为核心、专科医生为支撑、条线协作为形式”的签约团队,引导居民与“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做实“杨浦家庭医生服务包”,促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三是开展家庭医生管理签约居民医保费用试点,加大二、三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和居民就医“双下沉”。

2.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落实政府领导、管理、保障和监督责任,完善公立医院治理架构,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一是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公立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建立健全院长选拔任用制度和院长绩效考核制度,合理界定公立医院自主运营管理权限,建立完善医院内部决策和制约机制。二是加强财务预算管理,逐步建立规范高效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对公立医院全面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评价,并与政府投入、医保支付、绩效工资总量、院长绩效等挂钩。三是实施公立医院会计委派制度,强化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加强预决算、成本核算、经济运行分析与监测、国有资产管理等工作,参与规划发展、风险防范、内部绩效以及内部控制等管理,规范医院经济运行。四是深化医药分开改革,逐步取消药品加成,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医保支付方式、优化医院收支结构等方式,完善综合补偿机制。五是强化资源整合,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建设区域性影像、心电、实验室诊断中心,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3.统筹推进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社区药品供应保障,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药目录外医保品种数量,优先满足签约居民用药需求,逐步提高二、三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二是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点药品供应改革,鼓励医疗机构以隶属关系、区域合作、医疗联合体等形式开展医疗机构集团采购药品,发挥批量采购优势,实现量价挂钩,切实降低采购成本。三是加强对区属医疗机构药品及植入耗材采购、使用监管。

4.推进医药卫生监管体制综合改革。一是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落实《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成立区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及评价委员会,加强对公立医院发展规划、建设、投入、资产、分配的管理。二是完善卫生评价和监管机制。区卫生学校转型为集“医疗机构综合评价、卫生信息管理、卫生计生培训等”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建立健全信息公示制度。推进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分级分类管理,加强全程监管。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信用管理机制,强化与市级公共信用平台信息共享、联动奖惩。完善卫生医保联动机制,加强医保病人自费医疗费用监管,降低医保病人费用负担。

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级与水平,打造医疗卫生服务品牌

1.强化医疗服务和药事管理。以改善群众就医感受为出发点,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完善医院评审工作体系、医疗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医院持续改进服务和管理。推进医疗机构临床路径试点,持续改进临床路径。加强血液质量安全管理,优化采供血机构服务和管理,大力推动自愿无偿献血,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完善临床药学服务体系,强化临床药师队伍建设,健全临床药学服务网络,建立医师、药师和护士在药品临床应用中的有效衔接机制,提升临床药学服务的整体水平。建立统一的检验标准体系,推进检验结果互认。继续完善干部医疗管理体系。继续做好“平安医院”创建,完善医疗纠纷预防处置与风险分担机制。

2.加快品牌化、国际化步伐,提升区域卫生的软实力。一是在部、市属三级医院方面,围绕重大疑难疾病“尖峰、高峰、高原”学科建设,支持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医院杨浦院区教学科学研究楼、新华医院医疗保障综合楼及肺科医院肺部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疑难疾病诊疗中心,建设现代化研究型医院,提升大型公立医院的国际化服务能力。二是在区属医疗机构方面,继续坚持学科、人才、项目和成果联动发展,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级与水平。到“十三五”末,打造本市先进水平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创建1-2个国家医学重点专科及9-10个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对中医、传染、精神、职业病、妇产、儿科、康复等薄弱学科实行投入倾斜政策。三是在社会办医方面,扩大医疗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力度,调整和新增资源优先考虑社会医疗机构,逐步提高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床位比重。推动社会办医疗机构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加大对精神专科、儿童专科的社会资本投入,在新江湾城、滨江功能区建设有一定规模、影响和品牌特色并提供高端医疗服务的国际化医疗机构,完善政府和医保购买服务机制,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医院加强与国内外保险公司合作。进一步落实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支持社会医疗机构发展。

3.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把握健康服务业发展大趋势,促进健康服务业规模化发展。推进与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目标相一致的国际化、高水平、跨领域医学研究与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用”联动,支持大学及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生物医药企业联合开展应用医学领域研究、实现医学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研究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大力发展现代医疗、运动健康管理、健康养老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产业。支持社会力量提供体检、医学检验、影像检查、健康管理、医疗旅游、健康咨询、卫生检测和评价服务。支持大型国产医疗设备研发和产业化。

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加强服务管理

1.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继续推进生育政策调整完善。建立健全出生人口监测平台,完善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建立生育政策执行评估制度。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扶助关怀力度,落实家庭医生优先签约、老年护理等服务便利。完善联系人制度,加强对失独家庭的服务和精神慰籍,建立失独家庭再生育技术服务制度。倡导育龄夫妻在最佳生育期生育,改善出生人口质量。

2.加强计划生育管理。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构建“政府倡导、政策支持、依法管理、服务关怀、社会参与、群众自治”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格局。落实社会抚养费征收制度,建立计划生育征信制度,推进社区计划生育行政事务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深化跨区域管理协作,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开展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促进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平衡。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和考核评估机制。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协助政府开展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计生家庭的独特作用。

3.推进家庭发展能力建设。以“人人健康、家家幸福”为主要目标,开展计划生育青少年健康发展国家试点工作,实施“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推进幸福家庭创建,充分发挥基层计划生育网络优势,广泛开展面向家庭的“生育指导、家庭保健、科学育儿、养老照护、家庭文化”宣传、培训和咨询等服务,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人口文化建设。完善家庭计划指导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实施政策性计划生育家庭保险制度,提升计划生育家庭抵御风险能力。

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为科创承载区提供人才支撑

1.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才培养的软硬件建设,实施“好医师、好院长、好医院”建设工程,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打通人才便捷流动、优化配置通道,形成一支与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卫生人才队伍。一是平台建设上台阶。加强“学城融合”,实施区卫生学校转型发展,为区属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学继续教育培训及教学、附属医院创建提供相应教学配套设施保障,促进卫生计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好医师”培养结硕果。通过送出培训、资助科研等多种形式,加快一批站在行业前沿、具有先进视野的领军人才和重点学科带头人,力争“十三五”末,培养出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8-10名,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人才40-50名。三是“好院长”孵化出成效。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通过培训、挂职、交流等方式,打造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卫生管理人才队伍,力争“十三五”末,培养出精业务、善管理、勇创新的好院长10名,获评区经营管理类拔尖人才达到7—8名,获评市卫生青年管理十杰1-2名,医院管理后备人才80名,获得市级医院管理先进5名。四是“好医院”建设显特色。结合区域医疗资源布局,重点打造3-4家具有专业特色、学科优势、环境舒适、服务优质、百姓赞誉并在全市同级同类中有一定影响力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加快紧缺人才引进补充。着力破解卫生人才补充瓶颈难题,加大对全科、公共卫生、精神、妇幼保健、儿科等紧缺专业人才引进的政策倾斜力度,为吸引和保留卫生人才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积极拓宽人才补充渠道,充分挖掘区内医疗资源潜力,借助区内市级三级医院和部队医院人才资源的优势,支援区内三二一级医疗机构,逐步缓解人才紧缺问题。规划期内,争取引进40名左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10名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补齐220名区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300名二三级医疗机构本科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及110名公卫医师。继续加强儿保、康复和放射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3.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二三级医疗机构医生或个体职业医师在取得全科医师资格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兼职或全职工作,适度拓展全科医生执业范围,建立和完善社区全科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或培训机制,打造专业特色鲜明的基层医疗服务团队,不断提高社区全科服务水平和能力。完善考核激励,薪酬分配机制,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加快卫生计生基层人才队伍融合,加强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4.优化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环境。建立适应卫生行业特点的绩效评价和人事薪酬制度。以加强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改革临床医师职称评定制度。合理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荷,维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加强基层以职代会为主渠道的院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保护医务人员正常执业的法制环境,依法打击涉医违法行为。完善医患纠纷预防处置与风险分担机制,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发挥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营造促进医患和谐的舆论氛围。

加强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促进服务和管理创新

1.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二期及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根据市卫生计生信息化“23211”工程要求,完善区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与市平台的互联互通,推进信息共享,支撑业务协同。统筹人口健康信息基础资源,加强与公安、民政、残联等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建设和完善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建成人口健康大数据中心,探索大数据服务模式,构建“三医联动”数据共享平台。深化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信息惠民、电子政务等应用系统建设。做好“上海医疗云”的落地,深化医联平台应用。强化人口健康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2.推进智慧医疗和信息惠民。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讯等技术,推进互联网医疗发展,推动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模式创新。建立统一的信息惠民服务门户,依托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和医疗机构网上服务资源,为居民提供咨询、预约、查询、支付等线上健康服务,改善就医体验。研究互联网医疗监管办法和支持政策,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有序发展。

3.推动智慧管理。组建区卫生信息中心,完善区卫生综合管理平台,以信息化支撑卫生计生改革发展。依托人口健康大数据,建设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耗材、计划生育等全行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支撑政府履行行业监管、绩效评价、政府补偿、人事薪酬等管理职能。推动医疗机构建立综合管理平台,支撑业务管理、经济运行、考核分配等功能,实现全面预算管理。逐步建设医疗机构资源全流程管理监控系统,全面加强医疗机构人、财、物精细化管理和成本核算。

加强依法监督,提高依法行政和全行业管理水平

1.加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充分利用“制度+科技”手段,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运行的实时、全程监管,将监管结果应用到综合评价中,与政府投入、绩效分配挂钩,进一步提升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行效率,确保公益性。以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着力点,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卫生计生领域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行政审批标准化管理,推行网上审批,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能,实现卫生计生行政审批“公开、透明、高效、便捷”。

2.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完善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机制,形成政府重点监管、行业加强自律、单位普遍自觉、社会有效监督、工作整体联动、信息技术支撑相结合的工作格局。完善卫生计生监督标准规范和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优化监管流程、规则和方法,提高监管透明度。加强无证行医综合治理。开展公共卫生监督综合评价和量化分级监督。建立卫生计生监督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加强传染病、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等卫生执法,强化重点单位的风险监控。推进卫生计生监督执法重心下移,完善基层监督网络,加强监督队伍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卫生计生综合监督稽查和绩效考核,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3.加强精神文明和政风行风建设。聚焦卫生计生改革发展大局和重点领域,做好新闻发布、政策解读、舆论引导和突发事件应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卫生计生事业软实力。推进杨浦区“十佳家庭医生及团队”、“示范家庭医生工作室”创建活动,通过宣传先进典型,弘扬“大医精诚、平等仁爱、敬畏生命、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强化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文明礼仪、医学人文、生命伦理和法制纪律教育培训,用人文细节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增进社会各界对医学事业、医务工作者的理解、尊重与关心。推进医务社工和医院志愿者的联动发展与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建设。大力培育卫生计生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加强行业规范和制度建设,加强依法执业,持续推进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坚持有腐必惩,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坚决整肃医疗卫生领域不正之风,努力彰显行业主流价值,树清风立正气。

五、“十三五”杨浦区卫生计生改革和发展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指标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对主要指标设置年度目标,明确责任,认真组织落实,有序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区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区卫生计生委要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规划落实,确保卫生计生工作科学、有序地发展。

完善投入机制。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筹资机制,强化政府对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责任,加大政府对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十三五”期间卫生计生事业经费增长幅度保持在合理水平。

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实施规划的监测评估机制,定期评估规划的实施情况,监督重大项目的执行情况,完善规划中期和末期评估制度,定期对规划实施进度和实施效果开展全面评估,对监测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要加强督导和纠偏,及时研究解决办法,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强化社会监督。通过将本规划进行公示,强化社会监督。在“十三五”期间不断健全信息公开制度,扩大公开内容,随时接受公众监督,针对公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完善,切实提高卫生计生服务水平和质量,确保本规划各项任务贴近民生,落到实处,有序完成。

附件: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市民健康素养:指个体具有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其评价指标为健康素养具备率,即全市所有区县15~69岁的城乡常住人口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样本户6000余名,对其进行健康理念和基本知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以及健康技能等3个方面的问卷调查,正确回答80%及以上测评内容的调查对象视为具备健康素养。

2、健康服务业: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国家统计局对健康服务业外延分类,健康服务业产值统计范围主要包括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以及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

3、高血压患者管理率:高血压患者管理率是指年内已管理高血压患者人数/年内辖区内高血压患者总人数×100%。辖区内高血压患者总人数估算方式:辖区常住3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35岁以上高血压患病率。

4、糖尿病患者管理率:糖尿病患者管理率是指年内已管理糖尿病患者人数/年内辖区内糖尿病患者总人数×100%。辖区内糖尿病患者总人数估算方式:辖区常住或户籍3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35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

5、杨浦“11125”家庭医生工作模式:1名全科医生、1名社区护士、1名家庭医生助理服务责任居委约2500名签约居民。

6、健康杨浦:到2020年,建立与杨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医学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 6月30日印发

专业团队全程为您服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