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建成国家级孵化器2家,省级孵化器3家;海迪科光电和力威机械两个项目获得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立项,争取资金1800万元;天南电力与清华大学、梦百合家居与东华大学、汤臣汽配与北方车辆研究所等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一个个事例、一组组数据充分展现了我市创新载体建设的良好进展、科技项目建设的明显成效、产学研合作对接的深入开展。
其实,这些都只是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良好发展势头的一个缩影,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驱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1至8月份,全市214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24.49亿元,增长22.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8.68%,上升3.3个百分点,超过南通“四个全面”考核指标1.09个百分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30家(南通第一);完成专利申请总量3266件,其中发明申请1047件;完成专利授权113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18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上升到18.61件;PCT申请55件。
积极打造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型企业的必要条件,是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的重要中介环节。如皋市千方百计搭建好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使其真正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基地”、技术研发的“娘家”、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目前,全市创新载体建设进展良好,建成各类企业研发机构156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家、南通市级72家,院士工作站6家、研究生工作站22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家;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农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8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南通市级4家。
下一步,如皋市将进一步加强孵化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增强集聚创新要素的能力;支持各板块结合实际,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孵化器,搭建科技孵化平台。积极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科技成果转移中心、科技信息发布中心等系列要素平台,为推动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的要素保障和配套服务。完善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形成利益共同体,努力在合作研发、成果转化等科技要素集成上取得新突破;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技术合作对接活动,拓宽合作对接渠道,提高协同创新的成功率。
大力培育创新主体
今年,如皋市组织了上海行、武汉行、东北行等专题产学研对接活动,军民融合产业园、如皋环境科技研究院、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等科研载体有效推进,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科技创新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各主体、各环节必须有机互动、协同高效,才能增强创新活力,形成创新成果。接下来,如皋市将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鼓励与高校院所加强科研攻关合作,加快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进、装备更新、产品研发等创新活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实现发展升级;积极培育“双创”主体,广泛动员创新创业,重点扶持大学生和在外技术人员回乡创新创业,大力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强化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主动对接两院院士、“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以及高校院所的专家教授,坚持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并举,并支持企业通过委托培养、岗位实践培养更多的本土人才,满足科技创新对人才的需求。
全力确保政策落地
科技创新必须舍得投入。今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2017年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上台阶的激励意见》,对科技创新活动、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企业自主创新等明确了奖励办法和奖励主体。市政府将重点抓好政策落实落地,着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培育,力争形成一批高精尖的科技创新成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注重抓好科技引导资金的投入使用,合理设置必要的门槛,严把科技引导资金审核关,按照扶优扶强原则,对企业的潜力和前景认真开展评估,确保投入的科技引导资金与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成正比。大力推进资本创新的融合,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加快建立政府资金引导,企业投入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破解科技创新的投入瓶颈,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