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在线云招商

长乐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时间:2018-06-14 15:11:00  来源:  作者:

  长乐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中国气象局 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气象服务海西建设合作协议》、《福州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榕政办[2013]250号)文件精神以及省、福州市关于推进气象现代化的要求,结合长乐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适应需求、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全面提升气象服务发展、服务民生的能力,力争使全市人民享受到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优质气象服务。

  (二)主要指标

  提前20分钟以上发出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气象预警信息有效覆盖面从90%提高到95%以上;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从85%提高到88%以上;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偏差减小到100公里以内;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8%以上;中小尺度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0%;0~72小时天气预报从时间和空间上逐步精细,从本级细化到乡镇(街道)。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功能先进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1、建立自动化的省会中心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按照全面防御、突出重点的战略布局,调整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在全市18个乡镇(街道)建设新型自动气象站,实现大监站观测自动化。充实山洪和地质灾害易发区,以及服务于体育赛事、城市交通、城市防涝、城市旅游和环境等方面的气象观测站。到2015年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稳定的城市综合立体气象观测体系,实现对长乐辖区内天气、气候的连续、稳定、高精度、自动化监测。

  2、建立标准化的气象信息网络保障系统。依托“福州市天气预报预警业务新平台”和“青运会气象通信网络与信息支撑子系统”项目,建设地面和卫星相结合的气象通信网络平台、气象信息数据支持管理平台和信息网络安全平台,将市级数据存储容量提升至80TB,将市—县级之间带宽提升至16MB。

  3、建设精准化的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依托省气象局高性能计算机和WRF-RUC模式,集成综合气象探测数据,积极开展符合长乐城市气候特点、长乐特色的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技术和短时临近预报技术研究。开展海洋到海区、城市到街道、农村到乡镇的精细化预报业务,加强城市运行、城市内涝、城市旅游、城市交通、城市空气质量等高影响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开展中小河流、山洪和地质灾害等气象风险预警业务。

  (二)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1、增强公共气象服务。强化部门合作,气象、水利、海洋、农业、林业、国土、交通、公安等部门按照站点互补、要素互补、功能互补的原则,统筹气象观测网建设,共享城市实景监控、管网、空气污染物监测等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最大程度上发挥系统建设的效益。积极探索推广适合城市居民特点、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气象服务,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努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水平。以农村气象服务“两个体系”为抓手,尽快建成城乡一体化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健全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严格落实各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不断提升应急预警能力,在通信部门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以实现发布及时、覆盖广泛的目的。

  2、强化气象科普宣传。建成气象科普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及科普实施计划。将气象科普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在部分中小学校设立校园气象观测站和气象科普基地。依托公益性科技宣传活动中心建立科普馆,开展青少年气象科普教育。加强农村防灾科普宣传,建立农业气象防灾科普宣传与技术培训基地,充分利用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推广气象为农服务“明白卡”。推广应用防雷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村防雷减灾能力。进一步宣传《灾害公众防御指南》,指导民众科学防御气象灾害。构建气象科普大格局,利用“3.23”世界气象日等开展气象主题科普宣传活动,推进气象科普进社区、进农村、进工地、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不断增强和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健全气象工作组织。充分发挥各级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强化部门联动,确保“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落到实处。组织乡镇(街道)、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加强和规范乡镇(街道)国土规划环保协管员,进一步强化协管员队伍培训,为气象工作开展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

  (三)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

  1、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开展气象精细化预报、气象灾害评估和雾、霾天气监测分析等领域技术研究,重点开展长乐沿岸海域和城市防涝、城市旅游、城市交通、城市环境气象等关键预报技术研究。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内外先进气象科技成果,完善气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气象应用领域部门合作,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技应用效益。

  2、强化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交流互动力度,通过参加省、福州市级创新团队、参与重大业务科研项目、进修访问、学术交流等途径,培养一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的气象人才队伍。探索建立灵活的境内外高层次气象领军人才聘用机制。

  (四)优化推进气象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1、强化气象依法行政。继续宣传和贯彻实施气象法律法规及《福州市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规定》。气象、规划部门共同编制《福州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并纳入城乡规划统一实施,切实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加强气象行业管理,严格执行行政审批制度,认真落实气象行政执法责任,加强气象行政执法监管。规范气象信息发布和传播,保证气象信息流畅准确。

  2、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推动城乡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继续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政府或有关部门绩效考核范围。

  (五)建设布局合理的新型基层气象机构

  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启动建设“天气预报预警业务新平台”,形成业务一体化、功能集约化的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改善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契机,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档次,丰富文明创建内涵,不断增强县级气象机构的综合实力、创新活力及工作影响力,到2015年,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环境优美、具有浓厚气象文化氛围和长乐特色的新型基层气象机构。

  三、重点工程

  围绕长乐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的需求,在城市气象、农村气象、海洋气象、新型基层台站建设等方面实施“四大重点工程”,不断提升全市气象综合实力。

  (一)青运会及长乐城市精细化气象服务保障系统

  建设城市加密气象观测子系统、青运会及城市精细化预报业务子系统、青运会公共气象信息播发子系统等3个子系统。充分保障青运会赛点需要,为青运会提供准确、及时、点对点的气象服务,为运动员、裁判员、旅游观光者、社会公众提供个性化的气象信息服务。完善重大社会活动、重点工程等气象服务保障,努力提供精细、多样的专项气象服务。

  (二)“海上长乐”气象保障工程

  围绕“以港兴市、海洋强市”的战略构想,完善海洋气象监测站网,努力打造海洋气象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加能见度等观测要素。充分利用海洋气象浮标站等观测资料,结合已建成的岸基气象观测站、近海气象观测站,形成沿海海域立体气象监测站网,不断提高长乐海域气象监测预警能力。与相关部门共建海上应急观测指挥系统。充分利用短信平台,为海上捕捞、运输船只提供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与重点海产养殖大户、农业种植大户等重点服务对象建立“直通式”联系,努力开展针对性的服务。

  (三)为农气象服务工程

  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民创业园和创业示范基地等重点园区中安装农田小气候探测设备,气象部门根据监测数据适时提供农业气象服务和决策建议。进一步完善乡镇气象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市、县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信息与“世纪之村”等网站对接。发挥广播“村村响”工程作用,实现LED气象信息显示终端行政村全覆盖。建立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体系,促进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向村(社区)延伸。

  (四)“天气预报预警业务新平台”建设工程

  完善天气预报视频会商系统,升级天气预报预警制作和发布系统,实现监测、预警、服务等业务功能的高度集约化、自动化,提升气象预报预警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气象现代化建设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建立健全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机制,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和具体措施,切实抓好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

  (二)加强投入保障。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市、乡镇(街道)财政和相关专项规划主要实施部门积极做好气象现代化项目和资金落实工作,以保障气象现代化建设顺利实施。

  (三)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大力支持气象事业建设,关注各类气象信息,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充分发挥气象信息趋利避害作用。

  (四)加强协作配合。各级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及职责分工,大力支持和配合气象部门开展气象现代化建设,保质保量完成气象工程建设任务,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成效。

专业团队全程为您服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