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在线云招商

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龙马潭区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方案(2016-2017年)的 ...

时间:2016-11-01 00:00:00  来源:  作者:

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龙马潭区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区级各部门:

《泸州市龙马潭区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已经区政府四届11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民政府

2016年11月1日

泸州市龙马潭区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方案

为扎实推进泸州市龙马潭区健康城市建设各项工作,根据《中共龙马潭区委、龙马潭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健康城市的意见》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以全民健康促进全面小康,建设“健康龙马潭”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履职,人人参与;以健康为中心,寓健康于万策;专项行动,重点突破”原则,实行统筹城乡,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全面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全面启动

1.宣传动员。各街镇、区级各部门层层召开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健康城市建设工作。区委宣传部牵头制定宣传工作方案,区级相关部门要具体组织实施,全方位开展宣传活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人人参与建设健康城市的浓厚氛围。

2.健全机制。各街镇、区级各部门建立健康城市建设领导组织,落实机构人员,明确职责,确保健康城市建设工作常态化推进。区政府将健康城市建设纳入政府重点督办事项,区政府目督办对创建工作进行全程跟踪督查。

3.落实责任。创建总牵头单位根据《中共龙马潭区委、龙马潭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健康城市的意见》和本工作方案的要求,制定专项工程具体实施方案。各街镇、区级各部门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

第二阶段: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根据《泸州市龙马潭区健康城市发展规划》确定需要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和主要策略,按照全域创建,人人受益,专项行动,重点突破原则,着重在健康环境、食品安全、健康细胞、健康文化、全民预防保健、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建成健康城市。各街镇、区级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努力解决本系统和本地区影响健康的突出问题。

第三阶段:效果评价,总结提高

实施动态监测,建立反馈机制,按照确定的目标任务,开展自我评价。区级各部门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和策略,针对第二阶段工作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制定到2020年的攻坚计划,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健康城市建设水平,建成健康城市示范市。

三、重点突破,专项推进

健康环境营造工程

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重点突出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机制体制建设,提升城市卫生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切实改善影响群众健康的危险因素,打造健康环境。

1.提高城镇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实施《泸州市大气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继续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督促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企业按照国家排放标准完成技改,逐步完成小火电、水泥、平板玻璃、造纸、制砖等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加强机动车污染治理,加快车用燃油升级工作,发展新能源汽车,启动机动车环保检测,有效降低PM10水平,到2017年城区PM10浓度控制在89微克/立方米以内,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75%以上。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泸州市工作方案》,加强长江、沱江、濑溪河、龙溪河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整治和保护。控制氨氮、化学需氧量等水污染物,控制和削减总磷污染;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监管运行机制。加快推进城镇新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到2017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2.加强城乡市政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市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新建、改建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污泥垃圾处理厂、化粪池残渣处置厂、垃圾压缩中转站、垃圾收集点、公共厕所等工程。加快地下管网工程建设,逐步完成玉带河等截污干管工程,完善城区排水管网系统及附属设施建设。到2017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以上。

继续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收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逐步建成“户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为主要模式,其他模式有效补充的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新机制,健全覆盖全区农村的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建设农村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善重点城镇配套建设垃圾污水收集系统,实现长江及其支流沿线城镇垃圾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到2017年,各镇污水处理率达55%,各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2%以上、农村达50%以上。

3.加快城乡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重点完善制水企业改造升级,不断改进制水工艺,到2017年,城区生活饮用水末梢水水质合格率达99%。通过工程改造、升级、配套、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程度。加强制水系统运行管理,全面提升饮用水安全监管水平,到2017年,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达70%以上。

4.大力开展城乡环境整洁行动。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落实单位责任制,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狠抓建筑工地扬尘治理,着力控制城市道路扬尘,加强城市道路清扫保洁,积极推行降尘、低尘清扫作业方式,有效控制道路扬尘。加快城镇公共厕所建设进度,龙马潭建成区按照每2500-3000人一座的标准合理规划、标准配置,加快农村改厕步伐,形成政策支持、财政资金引导、涉农项目整合、社会参与的多方筹资模式,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3%以上。实施滋生地治理为主的病媒生物防治策略,有效控制“四害”密度。

5.绿化工程建设。通过公园绿地合理布局,街头绿地见缝插绿等城市绿化建设方式,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化系统,实现以绿治脏,推进生态园林和城市绿地建设。到2017年,龙马潭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5㎡,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5.5%。

食品安全保障工程

完善“全食品链”的监管体系,强化监管体制、机制,保障群众“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达72%。

1.推进监管体制改革。加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所建设,完善监管体系。到2017年,各街镇建成食品药品标准化监管所。探索推行食品安全电子系统建设,逐步做到对食品各环节远程巡查、零距离监管。

2.加快推进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建设。运用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积极配合市级相关部门,搭建覆盖市、区、街镇三级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和覆盖“田间道餐桌”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对问题食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召回,实现全区境内重点食品的“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质量有保障”。

3.推进企业主体履责。加大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培训和帮扶力度,帮助企业提高主体责任意识,不断提升企业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强化行政约谈和加大违法惩处力度,推进企业食品安全问题整改落实到位。

4.保持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到2017年,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提升,办理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

健康细胞建设工程

推进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的创建,筑牢健康城市建设基础,促进人人参与,以点带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1.健康镇建设,坚持以完善基层环境卫生设施为基础,打造优美整洁的健康环境;以提高基层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重点,着力提升健康人群覆盖面;以创促建、以建促管、创管结合,构建健康环境,提高健康素养,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健康社区建设,坚持以整洁宜居的环境、便民优质的服务、和谐文明的文化为主要内容,绿化美化环境,健全文化体育设施,提供多层面、连续性、综合性服务。

3.健康单位建设,坚持以学校、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等为重点,积极创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保障饮食安全和营养,控制吸烟,落实健康体检、职业健康检查、职业防护、安全管理等制度,开展工间操、联欢会等文化体育活动,营造相互尊重、和谐包容的人际关系和单位文化。

健康文化推进工程

通过提高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针对性、实用性、精准性,传播健康知识,树立群众健康意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到2017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13%,具备科学健康观的人口比例达到35%,居民具备基本医疗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比例分别达到12%、17%和22%。

1.发挥社区、家庭、医院、学校、村社、机关和企业等各行业的辐射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全区居民的参与程度。

2.广泛开展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卫生日主题活动、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重点工作。

3.加大推进烟草危害宣传力度,大力推进公共场所控烟,控制吸烟率,减少烟草危害。

4.充分发挥新型媒体的作用,着力建立健康城市建设微信平台和建设手机APP客户端,大力宣传健康城市建设。

全民预防保健工程

在全区推行全民预防保健工作,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服务方向,探索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模式,全面提升群众健康水平。

1.开展全民免费体检。以辖区常住人口为对象,将人群划分为5个年龄组,分组定项开展健康体检。

2.建好用好健康档案。按照“一人一档、一户一册、一村一本”的要求,建立完善居民健康档案。

3.加强健康管理服务。根据体检结果,对慢病高风险人群、及时跟踪人群和疾病人群实施“2+1”精准管理。

4.强化组织保障、技术、要素、政策、中医药服务“五大支撑”。

5.整合工作力量,实现卫计、人社信息资源共享。整合区级医疗卫生力量,加强对基层卫生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实现帮扶全覆盖。

6.破解乡村医生队伍薄弱、部分群众不良生活习惯、资金保障“三个难题”,建立和完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7.对贫困人群实施精准健康扶贫,促进健康公平性。

全民健身工程

完善体育实施、场馆建设,开展健身服务,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健身活动,构建15分钟健身圈,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1.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推进全民健身常态化,努力增强居民全民健身意识和提高市民科学健身素养,使体育健身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方式。到2017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36%。

2.完善和扩大城乡体育健身设施,大力推进城乡公共体育健身场地建设,支持已建场馆进行适用性改造,盘活场馆资源,提高使用效益。到2017年全民健身路径覆盖率达92%,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比例达70%。

3.积极筹建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管理。到2017年,社会体育指导员占比达2.6‰

4.加快国民体质监测站建设,构建市、区、街镇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科学健身咨询、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制度。

5.倡导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定期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全民健身竞赛活动。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工程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关注重点人群,突出重大疾病防治,全面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到2017年,全区每千人执业医师数达2.63;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预防接种率达99%以上;婴儿死亡率低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控制在9‰以内;孕产妇死亡率低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小于22/10万。

1.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引进社会资本,建立多元化办医格局,健全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区级医院达到三级乙等标准,其余区办医院达到二级标准,10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90%街镇卫生院建成“人民满意的乡镇卫生院”,100%的行政村卫生室建成甲级村卫生室,在社区基本实现“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加强中医医院建设,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和服务辐射能力。以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为主体,医疗机构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基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补充,建立健全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服务网络。

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级评审,逐步实现区疾控中心达到二级甲等标准。建立市妇幼保健机构为龙头,以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为支撑,各级医院产儿科、镇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村卫生计生服务站为基础,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加强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建立以专业健康教育机构为支撑,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为网络,社会机构和组织为补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网络体系,着力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精准性、实用性。

2.强化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以改善医疗服务为抓手,促进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推动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监管等,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3.强化公共卫生保障。突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遏制快速增长势头;落实政府、社会、个人各自责任,提升全社会慢性病防控水平,依托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作用,进一步探索健康管理模式。推进儿童预防接种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切实减少疫苗针对性疾病。推进地氟病防治长效机制建设。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依法开展传染病防控,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强化卫生应急装备和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事前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三位一体的应急处置新机制,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加强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新生儿疾病筛查、儿童早期发展、出生缺陷儿童早期干预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创新发展工程

各街镇、区级重点部门要针对影响人群健康的突出问题,在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体制上大胆实践和创新,到2017年,至少创新实施1项专项工程。开展探索和创新的重点是:坚持健康优先的理念,探索“寓健康于万策”的新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探索充分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健康促进的新机制;坚持城乡统筹,全域创建,探索农村健康城市建设新模式。

四、工作要求

统一指挥体系

健康城市创建工作,由区创建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创建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各创建工作组、责任单位共同参与实施。各责任单位要成立“一把手”负总责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机构,细化量化责任分工,明确工作目标、措施、人员。推行创建责任网格化管理、包保责任制,将各项创建指标、任务分解到每一个网络,做到不糊涂、可操作、能考核,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整体联动推进

各责任单位要根据区上统一安排部署,紧密配合、整体联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党政齐抓、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群众踊跃参与的良好创建工作局面。

强化工作保障

各责任单位要把健康城市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建设工作经费。配齐配足配强建设工作力量,在办公场地、办公设备、工作车辆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确保健康城市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开展监测评估

各部门在制定公共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和评估对健康的影响,探索建立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区健康城市建设指导中心的作用,定期开展督促、指导,建立区健康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和市民健康行为监测系统,定期监测,全面、科学、公正地评估行动计划的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分析利用监测数据,及时掌握全区健康城市建设工作动态。

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泸州市龙马潭区健康城市建设 工作方案的通知

专业团队全程为您服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