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府发〔2015〕 70号
赫章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展
山地高效生态农业板块经济的意见
为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集中优势区域、突出主导产业、发展板块经济,推动农业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为全县“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现就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板块经济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战略目标为统领,按照“资源互补、产业共生、项目拉动、集团发展”的思路,牢固树立“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集中规划、连片布局,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力实施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战略,着力推进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特色产业基地和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形成连点成线、连线成带、连带成块的板块经济产业布局,推动全县传统农业向山地高效生态农业转变。
(二)发展目标。稳定发展粮食生产,集中打造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商品蔬菜、山地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中药材、高山生态茶等“六大农业板块经济区”,巩固提升烤烟、生猪等传统产业,形成一批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种(养)基地、一批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批发专业市场、一批农产品名优品牌。到2018年,建成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基地55万亩、商品蔬菜基地20万亩、特色经果林基地108万亩、中药材基地11万亩、高山生态茶基地4万亩,山地生态畜牧业存栏达74.1万头(只),全县农业板块经济总产值达到86.13亿元以上。
二、板块布局
(一)马铃薯板块:集中打造以珠市、兴发、结构、雉街、河镇等乡(镇)为主的一、二级种薯板块经济区,在全县27个乡镇打造马铃薯商品薯板块经济区。
(二)商品蔬菜板块:集中打造以城关、野马川、平山、达依、可乐、辅处、白果、珠市、安乐溪、松林、兴发等乡(镇)为主的高山冷凉蔬菜板块经济区;以双坪、可乐、水塘、朱明、松林、六曲河、古基、河镇、安乐等乡(镇)为主的辣椒板块经济区。
(三)山地生态畜牧业板块:集中打造以野马川、威奢、古达、兴发、松林、雉街、水塘、白果等乡(镇)为主的牛羊板块经济区,以可乐、辅处、六曲河、财神、古基、妈姑、平山、野马川、城关、水塘、河镇等乡(镇)为主的可乐猪板块经济区。
(四)特色经果林板块:集中打造以“千年夜郎栈道,百里核桃长廊”为主的优质核桃板块经济区;以平山、野马川、白果、城关、古达、松林、朱明等乡(镇)为主的精品水果板块经济区。
(五)中药材板块:集中打造以辅处、可乐、河镇、平山、水塘等乡镇为主的中药材板块经济区。
(六)高山生态茶板块:集中打造以哲庄、水塘、六曲、妈姑、双坪、河镇等乡(镇)为主的高山生态茶板块经济区。
三、重点工作
(一)切实加强良种繁育场(圃)建设。根据六大农业板块经济发展需求,大力实施种子、种苗、种畜、种禽“四种”工程,立足就地育种苗(种畜禽)、就地供种苗(种畜禽),把“四种”工程作为农业板块经济的重要抓手。在引进优质种源的同时,着力在保护和选育传统优质动植物种源上下功夫,选育扩繁推广本土优质品种,加快建设一批有规模、质量高的良种繁育场(圃)。重点在在财神、朱明等乡(镇)建立1000亩以上的核桃采穗圃,在河镇、平山等乡(镇)建立1000亩以上的半夏组培及种球生产基地;建立年饲养基础母羊2000只以上的种羊场,年存栏能繁母猪500头以上的可乐猪保护区(场)各一个。
(二)集中打造一批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结合赫章主导产业,积极引导和规范各乡(镇)农村土地流转,规划并建成2个以上连片5万亩以上的核桃、马铃薯产业带;建成5个集中连片5000亩以上的标准菜园、标准果园、标准药园、标准茶园和养殖规模10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借鉴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建成一批精致绿色农产品种(养)基地。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着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从生产、加工到进入市场等各个环节都要按照绿色、生态及有机的要求,全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及监测制度,实现“产地环境优良化、投入品使用规范化、生产过程标准化、产品质量安全化”。 2016年,全面建成覆盖全县农业园区及“三品一标”基地共6个网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联网平台建设,实现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可追溯。
(三)切实加强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产业到哪里,基础设施配套到哪里”的要求,积极争取项目,着力加强以排灌渠系、小型集雨蓄水和提灌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田间耕作道路、干道连接基地路为重点的交通路网建设;加快建设以滴灌喷灌、棚架、塑料大棚、遮阳网覆盖等为重点的基地设施,建立青(微)贮及秸秆氨化池,完善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抓好以村兽医室建设为主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四)强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按照发展要素聚合、整合、组合“三合发力”,资源和产业集聚、集约、集群“三集同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三生统筹”的理念,整合各种资源和各类项目资金,强力推进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互动,形成农工贸一条龙、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切实把园区建设成为农村改革先导区、体制创新试验区、板块经济示范区。率先在农村改革、土地流转、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到2018年,在全县范围内建成1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围绕高速通道、城镇周边、农业园区、风景名胜区周边、民族风情浓郁地区,着力建设一批休闲农家(农家乐集聚区)、休闲农园、休闲农庄、休闲乡村精品点;实现休闲农业“四个一“发展目标,即规范化经营的休闲农家100个、休闲农园10个、休闲农庄10个、休闲乡村10个。
(五)切实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现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规模、提质增效;扶持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家庭作坊升级改造。在产业集中发展区域建设特色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引导各类企业和投资主体建立基地、兴办项目、开展精深加工,将农产品加工集中起来,形成规模经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到2018年,全县新增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6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家以上,引进或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以上;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个数达到30家。
(六)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各类专业村、乡(镇)和特色优势产业带,积极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加快培育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农业行业协会和农村经纪人队伍,逐步把一家一户的生产转变到农业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轨道上来。规范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在产业带上、建在利益链上,把专业组织制度引入到产业的各领域和各环节,实现“小群体”共同对接“大市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到2018年,新增培育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以上。
(七)大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立足立体气候明显、生物多样性、良好的产业基础及系列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毕节试验区生态农业发展峰会”和“海峡两岸(毕节试验区)农业交流峰会”两个开放平台,盯住全国农业龙头企业和台资企业“两个重点”,深入推进大农业“百企招商”,鼓励、支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入发展农业板块经济。到2018年,力争引进全国农业龙头企业和台资企业2家以上。
(八)着力抓好市场营销和公共品牌建设。紧紧围绕蔬菜、马铃薯、茶叶、辣椒、核桃等重点产业规划建设一批产地交易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区域性综合性商贸冷链物流基地,培育发展市场集群。支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扩大农社对接、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和农企对接范围,培育微信、电子云平台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强“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管理,完善品牌运营机制,加大宣传培育力度,按照“统一品牌形象、统一包装设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商店标识”的要求,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义乌等大中城市建立品牌专卖店,在淘宝、京东等网络购物平台开设品牌旗舰店;同时结合全县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农事节庆活动集中品牌宣传与推广,把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味创特,着力打造一批农产品著名品牌。积极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展示展销,鼓励和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围绕主导产业,切实打造1至2个全国知名品牌。加大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等工作的申报和支持力度,着力将我县打造成为无公害、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大县。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一是建立农业板块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抓各项工作责任制,高度集权、高度负责、高效运转,定期研究推进农业板块经济建设中的各种重大问题。二是明确部门职责。全县农业板块经济工作由县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总牵头。其中,马铃薯、蔬菜、茶叶、精品水果、山地生态畜牧业板块经济由县农牧局牵头,特色经果林板块经济由县林业局牵头,中药材板块经济由县科技局牵头,负责相应的板块经济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制定,组织技术培训、开展技术指导,推进产业工程项目的实施。其他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调配合,全力抓好工作落实。
(二)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强化资源整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国家生态保护功能区(三江源)、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及巩退项目、农业结构调整、畜牧产业扶持、新农村、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集中财力加强基地建设。二是强化财政扶持。从2015年起,县级财政每年预算不低于2000万元专项资金投入农业板块经济建设。积极探索新路,走出“政府拿钱、农民种田”的误区,大力推进以奖代补和“无偿投入、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等发展模式,激发农民自力更生促发展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效率。综合运用贷款贴息、参股、担保、先建后补等方式,引导和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板块经济建设。三是创新金融支持。要采取“平台+金融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运作,积极搭建农业产业融资平台。县级财政每年投入100万元专项资金、申请上级部门100万元扶持资金,成立赫章县农业产业投融资服务中心,力争通过4年的扶持,努力撬动金融机构支农放贷资金达8000万元元以上。积极探索发展新型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采取“内部封闭、两头堵死,自我服务、社员担保”的运行办法,为社员生产提供小额借款服务。积极拓宽农村信贷担保途径,农户住房证、土地证、林权证等有效证件可作为信贷担保抵押,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积极开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和金融、担保、保险机构共同参与的“四方合作+保险”试点,提高风险保障能力。
(三)创新科技支撑机制。一是开展科技内外联合。充分发挥我县聘请的核桃、中药材等农业专家顾问的作用,在我县建设作物(畜禽)育种站和重点工程实验室,围绕主导产业抓好农牧良种的选育、引进及试验示范工作,筛选适宜板块经济发展的主导品种;加强与省内外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院所联系和合作,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和涉农科研机构的作用,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率,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开展大规模的农业技术培训,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强化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利用科技特派员、农技专家、科技入户工程、涉农信息服务平台等推广载体和手段,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农机具。农机补贴项目要重点向农业板块经济区产业发展和农业园区倾斜。二是充分激活人力资源细胞。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制定落实鼓励农技干部创办领办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项目的实施办法。全面推行技术职称评聘分离,奖勤罚懒,鼓励农技干部带职带薪、留职停薪领办现代农业;积极探索“政府+民办企业+科技人员”的方式联合创办民营科研机构,支持科技人员以技术承包、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有偿方式和以技术、品种、专利入股或投资参股等形式参与农业板块经济建设。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岗计划,支持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专业建设,定向培养基层农技推广技能人才。
(四)建立利益链接机制。按照“资源共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扶持和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链接机制和稳定的农产品产销关系,实现以加工带基地、基地促加工的良性互动。大力培育引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链接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不断完善现有以合同契约为主的利益链接方式,逐步探索扩大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制、利益共同体等更趋紧密的合作机制,构建更为稳固的产业链条;鼓励支持个人、集体、社会团体创办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切实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建立示范引领机制。县、乡要层层创办科技示范样板,让群众看有典型、学有榜样。其中,县级样板不低于2000亩,乡级样板不低于1000亩。全县要创新种植、养殖模式,大力发展种养结合、林牧结合、林药结合等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提高土地复种指数,着力打造10万亩“万元田”示范点;树立“小庭院、大产业”发展理念,以农家庭院为载体,种、养、加、销结合,打造5万户“千元院”示范点。各级要大力宣传在推进农业板块经济建设中总结出来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为切实加快山地生态高效农业板块经济营造良好氛围。
(六)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按照“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指导思想,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指导机构,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平台,规范土地流转管理,进一步规范和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行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和规模经营。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土地保底租金+入股分红”、“保护价收购农产品+按股分红”等利益分配模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积极探索将土地折股量化、确权到户,经营所得收益按股分配,也可以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组织,通过自营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七)建立科学考评机制。实行“月调度统计、季督查通报、年终总考核”制度,县级把山地高效生态农业板块经济建设纳入对乡(镇)目标考核内容,实现差别化考核机制,重点围绕主导产业进行考核,每两年组织开展一次评比表彰;县考核办、督办督察局要切实抓好目标责任的跟踪督查和过程考核,确保农业板块经济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对发展板块经济贡献突出的相关人员,符合任职条件的要优先提拔使用;对工作不重视、产业推进不力,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推诿扯皮,影响全县农业发展环境的党政领导干部,要通过诫勉谈话、通报督查、调离岗位等形式进行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