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县产业集聚区成立于2008年12月,是省政府批准的首批180个产业集聚区之一,整体构架为“一区两园”,总规划面积21.1平方公里。中文名陕县产业集聚区成立于2008年12月整体构架为“一区两园”总规划面积21.1平方公里一、园区简介陕县产业集聚区成立于2008年12月,是省政府批准的首批180个产业集聚区之一,整体构架为“一区两园”,总规划面积21.1平方公里。其中,化工园区位于观音堂镇,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盐煤化工、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专用汽车暨装备制造园区位于县城西部,规划面积6.1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1、化工产业园:陕县产业集聚区化工产业园是河南省批准的起个化工产业集聚区之一,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以化工和右瑟金属及深加工产业为主导,化工产业园位于观音堂镇区南侧,距三门峡市区30公里,北距陇海铁路观音堂站和310国道仅有1公里,紧临连霍高速入口,省道318从其中经过。 陕县产业集聚区化工产业园交通十分便利,生产组团与城区有一定间隔,人口密度、环境容量等客观条件适合进行工业生产,各类工业项目都可以集中入驻,连片发展。重点发展煤制气、甲醇、醋酸、二甲醚、烧碱、pvc、盐酸、液氯、氯乙酸、精细化工、有色金属及深加工项目。2、专用汽车暨装备制造产业园区陕县专用汽车暨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规划面积6.1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发展区面积4.5平方公里,分为整车制造区、零部件制造区、基础装备制造区、仓储物流区、商贸市场区和综合配套区。重点发展汽车起重机、多轮驱动、环卫等特种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机床、模具、铸锻件等。 陕县专用汽车暨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现有企业1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家,涉及专用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及汽车贸易等领域,现拥有专用车产品公告110多个,产品有自卸车、半挂车、粉粒物料运输车、混泥土搅拌车四大系列120个品种,专用车辆年产能已达到5万辆。2012年装备制造产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26亿元,工业增加值5.2亿元。2013年,装备制造产业园新开工三个重点项目:年产1万辆起重举升专用车项目,总投资15.2亿元;年产1万辆多轮驱动专用车项目,总投资20亿元;占地400亩的汽车主题公园项目,总投资5亿元。 到2017年装备制造产业园专用汽车产业链基本完善,专用车产能达到8万辆,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基本建成中西部地区领先的专用车生产基地;到2020年,装备制造产业园产业规模和聚集能力大幅提升,专用车产能达到10万辆,工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实现利税30亿元,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专用汽车暨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二、园区配套编辑 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陕县产业集聚区,距三门峡市区30公里,北距陇海铁路观音堂站和310国道仅1公里,濒临连霍高速观音堂出口,省道318线贯穿园区南北,交通十分便利;且与城区有一定间隔,人口密度、环境容量等客观条件适合进行工业生产,各类工业项目均可集中入驻,连片发展。 资源丰富原料充足。陕县产业集聚区位于陕渑煤田中部,陕渑煤田已探明总储量为17.3亿吨,主要煤种为长焰煤、焦煤和瘦煤,是发展煤化工和电力的优质用煤,并与煤质优良、品种齐全的晋城毗邻。紧邻内陆盐湖运城,工业运盐方便,且区内捷马电化公司在山西、青海等地拥有盐田,原盐供应充足。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充足的原料保障,是煤、盐化工行业首选的入驻地。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化工园区“四纵六横”路网框架基本形成,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形成体系,日处理1万吨污水处理厂近期建成投用,日供水3万吨的自来水厂、天然气利用、仓储物流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双回路用电等配套设施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到2014年底,实现起步区、发展区基础设施全覆盖;专用汽车暨装备制造园区紧邻县城和三门峡市产业集聚区,具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信息互动等便利条件,且根据企业入驻情况,逐步完善园区内城市支路路网、电力、给水、污水、燃气等设施建设,采取BT、BOT等多种投资方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园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产业集群日见雏形。化工园区先后引进捷马电化、奥科化工、中达化工、广瑞化工等16家化工企业,初步形成了1200万吨清洁煤、10万吨烧碱、10万吨PVC、10万吨氯乙酸、8万吨氯化石蜡等相关联产品循环产业链;汽车暨装备制造产业园依托骏通车辆公司,以整车带动零部件、推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已形成年产5万辆专用车生产能力。 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为助力产业集聚区发展,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以书记为政委、县长为指挥长的产业集聚区建设指挥部及管委会,坚持以县主要领导为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周例会、月统计、月通报制度及倒排工期、黄牌通知、三级督查等工作方法。全面协调集聚区规划建设、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园区管理等项工作;成立资产总额9亿元的陕县产业集聚区投融资有限公司,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对入驻集聚区的坚决执行“一站式”服务和“零接触”制度,为项目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