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注意到,周小川在IMF年会上表示,中国将采用有管理的可自由兑换,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涉及到洗钱、恐怖融资、过度利用避税天堂的跨境交易进行监控分析等方面。
记者 袁君
上海自贸区扩区已逾一个月,金融改革的步伐有望进一步加快。
昨日,记者从在上海召开的“十三五”期间中国金融新业态研讨会上获悉,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行长张新表示,上海自贸区已经做好了率先全面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技术准备。
在风险防范方面,张新表示,上海自贸区已建立了对外债规模、币种错配、短期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而在数据搜集方面,也能对跨境资金实行24小时监测。
稳步扩大境内外股市互联互通
昨日,在上述研讨会上,央行副行长郭庆平表示,“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国经济踏入新常态,结构转型是解决资源配置不当、产能过剩等深层次矛盾的根本,极需金融业的支持。
郭庆平特别指出,“十三五”期间,中国要尽快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并放宽个人对境外投资,允许资本账户下的人民币可兑换。“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鼓励外资参与并购重组。稳步扩大境内外股市的互联互通,积极稳妥拓宽跨境人民币渠道和应用领域,强化对‘一带一路’的支持力度。”
而作为金融改革先行先试的试验田,上海自贸区有望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继续率先尝试。
今年4月,央行行长周小川在IMF年会上表示,我国已经在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根据IMF对资本账户交易的分类,40项中已经有35项全部或部分可兑换,完全不可兑换的仅有5项。
周小川表示,未来将推进6项具体的改革,包括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 (QDII2)试点、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取消大多数外汇管理的事前审批事项、为海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资本市场提供更多便利、进一步促进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紧急情况下采取必要的手段防控风险。“这6项改革全面落地以后,就意味着我国全面地实现了资本项目可兑换。”张新表示,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实现上述6个方面全面突破,推动上海率先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为此,上海自贸区已经花了两年时间进行技术筹备,目前已经在10个方面完成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技术准备。
比如,上海已形成了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市场机制和理性文化等方面。数据显示,截至6月1日,通过自由贸易账户,企业办理各类跨境资金结算1600亿元,按照新规则开展的跨境融资一共是700多亿元。实践证明,上海自贸区未成为热钱流入和套利的管道。
对于跨境资金放开之后为何仍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张新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市场已经高度开放,二是企业已经高度理性。“首先,企业已经非常理性,在新的规则下,企业到境外融资是和企业资本金相挂钩,在这种状态下企业是非常理性地来计算风险承受能力;其次,经过这么多年的金融改革,尤其是经常项下外汇管理完全放开了,贸易融资也在放开,企业已经有很多阳光下的空间,新政策带来的冲击并没有预先想象的那么大。”张新表示。
资金进出实行“隐性”总量控制
记者注意到,周小川在IMF年会上表示,中国将采用有管理的可自由兑换,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涉及到洗钱、恐怖融资、过度利用避税天堂的跨境交易进行监控分析;对外债规模和货币错配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必要时对短期资本流动实施管理;加强国际收支检测和分析。
张新也表示,上海自贸区也建立了有管理的可兑换的制度安排,上述管理的内容则是上海自贸区相关制度安排和技术准备的主要内容。
风险防范方面,张新表示,上海自贸区已建立了对外债规模、币种错配、短期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这体现在今年2月份颁布的自由贸易账户境外融资和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的实施细则。同时,还建立了资金大进大出的总量调控和应急管理的政策储备,建立了总量闸门的调控机制。当资金流动总量触动到闸门后,就会启动应急方案,调整宏观审慎参数。
张新具体解释说,总量控制的特点是隐形地进行,企业和金融机构按照市场的规则正常去做业务,不受总量控制的干扰,只是到了一定数量的时候才会去沟通调整。
另一项重要的技术准备则是对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的检测,这将成为上海自贸区风险防范的主战场。
张新表示,央行上海总部已经建立了特别的监测室,24小时监测,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在数据搜集上,建立了强大的、多角度的、风险跟踪的账户管理系统,能对跨境资金实行24小时监测,能监测资金的来龙去脉。
此外,上海自贸区也建立了适应可兑换的国际收支统计和监测体系;建立了本外币的一体化管理框架;能对资金流出后的流向进行跟踪服务;建立了上海市跨部门的跨境资金监测分析和应急协调机制。
张新表示,上述各项技术筹备工作的全面到位,将是上海自贸区资本项目可兑换后的整体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