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全市人口结构及死亡人口特征进行了分析,期望能为科学规划和促进牡丹江市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协调发展,打造“健康牡丹江”提供决策参考。一、人口结构情况2016年全市户籍人口259.2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29.9万人,女性人口129.3万人,性别比为100.4,出生人口1.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4‰,死亡人口1.5万人,人口死亡率为5.7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5‰。人口年龄结构特征:1.仍处于人口红利期。2000年以来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最多、比重最大,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增长趋势。2015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为75.9%,比2010年减少3.2个百分点,劳动年龄内人口开始减少。2.少子化严重。根据人口统计学标准,一个社会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为超少子化;15%~18%,为严重少子化;18%~20%,为少子化;20%~23%,为正常;23%~30%,为多子化;30%~40%,为严重多子化;40%以上,为超多子化。根据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全市0—14岁低年龄组人口31.5万人,所占比重为11.3%,比2000年减少了15.6万人,比重下降了6.2个百分点,处于“超少子化”阶段,随着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实施,少子化趋势得到缓解。3.人口老龄化加速。按照人口老龄化(即老年型社会阶段)衡量标准,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阶段。2015年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为12.9%,比2010年增加3.2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快速增加。二、死亡人口情况纵观建国以来全市死亡人口的变化,大致经历了高—低—高的一个过程。建国初期人口死亡率较高,1949年达到16.71‰,到1957年降为10.63‰;1960-1989年,随着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逐步恢复正常,人口死亡率逐步降低,从1962年的8.25‰逐渐降低到1970年的5.26‰、1980年的4.56‰,30年间降低了3.69个千分点;1989-2009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平稳降低,1995年为4.09‰,2009年为3.55‰,20年间降低了0.54个千分点;2009年以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人口死亡率又有所上升,2010年为8.34‰,2015年为5.91‰,2016年为5.75‰。死亡人口主要特征:1.男女人口死亡高峰年龄相差十岁。据疾控部门提供的死亡人口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死亡人口16320人,其中男性9814人,占60.1%,女性6506人,占39.9%,男性比女性构成比高出20.2个百分点,这与公安部门提供的户籍死亡人口性别构成比相吻合。(疾控部门统计的是常住人口,公安部门统计的是户籍人口,加之两个部门数据来源渠道不同,疾控部门与公安部门提供的死亡人口数量有所差异。)依据上表数据绘制的死亡人口年龄构成曲线显示:25岁之前,男女死亡曲线基本吻合,25岁以后男性死亡人口高于女性,到70岁两条曲线相交,男性死亡人口在75岁达到高峰,占比15.2%;女性死亡人口在85岁达到高峰,占比18.5%。2.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是三大“杀手”。从疾控部门提供的死亡人口病伤死因看:2016年牡丹江市前10位的死因分别是心脏病占28.5%、恶性肿瘤占27.5%、脑血管疾病占23.0%、呼吸系统疾病占5.9%、损伤及中毒占4.3%、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占2.7%、消化系统疾病占2.4%、传染病占1.0%、神经系统疾病占0.9%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占0.7%,全市前十位死因占总死亡病例的96.8%。分性别看:男性死亡人口病因排前五位的依次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损伤及中毒;女性死亡人口病因排前五位的依次是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3.肺癌、肝癌和胃癌占主要比例。在因恶性肿瘤死亡人口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肺癌32.6%、肝癌占17.6%、胃癌占8.8%,三项合计占因恶性肿瘤死亡人口的59%。其中男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肺癌、肝癌和胃癌,女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肺癌、肝癌和结肠直肠及肛门癌。 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人口结构以及死亡人口特征出现的新变化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重要现实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既带来挑战又迎来机遇。过去相当长时间里,全市劳动力数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劳动力资源丰富曾是优势所在。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比2010年下降了3.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人口总抚养比相应上升,人口红利拐点出现,根据人口普查及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到2030年人口总抚养比将达到50%的临界点,人口红利将消逝,老龄化程度将加深,对健康养老需求将加大,届时将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此应有政策层面的准备。1.对产业发展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逐渐减少,比重下降,导致劳动力供应不足,特别是对劳动密集型行业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劳动力供不应求,必然引起工资水平上涨,从而引起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竞争力降低,进而影响社会总产出。2.对消费的影响。一般而言,当个人步入老龄阶段时,人均消费额随着衰老而呈现减少趋势,特别是对于住宅、轿车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减少,相应地对养生保健、医疗健康等老年用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然而这种对冲弥补不了人口老龄化的消费减退效应,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促进消费增长。3.对财政收入和社会保障收支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今后领取退休金、养老金、医疗费等的人数将不断扩大,将推高退休金和医疗保健费用,相应地对养老、护理、医疗等非生产性消费大幅上升,所有这些必然加重政府财政负担,减弱财政对生产部门的扩大再生产支持,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三、对策选择我们要积极应对人口构成及死亡人口特征出现的新变化对经济社会的挑战,采取综合性的促进策略和行动,加速推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1.抢占“健康城市”竞争高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健康产业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全球“财富第五波”。美国的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16%,超过汽车和石油两大行业。新加坡通过组建国际医疗保健中心,每年吸引数十万国际游客接受医疗旅游服务;日本是世界上人均预期寿命最高的国家,随着日本老龄化不断加深,以养老为基础的保健食品、养老护理、保健疗养等行业迅速发展,疗养保健行业每年产值高达3000亿美元,成为日本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韩国整容业发展迅速,除庞大的本国市场外,近1/5的消费者来自中国,1/3来自日本,整容行业增加值已经占韩国GDP的4%。我国上海、杭州、苏州、沈阳、成都、贵阳等多个城市,已把打造健康城市作为重要战略目标,把发展大健康产业列为抢占城市竞争制高点的战略举措。牡丹江市应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顺应人民需求的新变化,实施“健康牡丹江”发展战略,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等为重点,以发展健康产业为牵动,打造健康城市。2.打造“健康城市”的优势所在。宜居:2007年《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报告》对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品牌价值进行的评价中,牡丹江位于宜居城市第七。牡丹江生态环境优越,地处长白山脉的山地丘陵地区,地貌特征俗称“八山半水分半田”,森林覆盖率达62.3%,素有"林海"之称。宜商:牡丹江区位环境独特,边境线长209公里,境内有4个国家一类口岸,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4亿美元,其中对俄贸易占到全省的27.0%。境内野生经济植物2200多种,刺五加、黄芪、五味子等药用植物500多种。以北味菌业、红星乳业、皓月食品等为代表的食品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1亿元,以友博、灵泰、黑宝等为代表的医药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亿元,对发展健康食品和医药产业具有龙头牵动作用。宜游:牡丹江历史文化悠久,有3000多年的历史,从商周到满清,一直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唐朝是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所在地,曾盛极一时。旅游产业发达,以镜泊湖、莲花湖、地下森林、中国雪乡等为代表,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800多万人,旅游业收入120多亿元,居全省第二位。3.打造健康产业集群。综合考虑牡丹江发展健康产业基础和优势,应着力培育和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和牡丹江特色的大健康产业集群。住:建设健康生活示范区,放大宜居城市优势。吃: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吃的安全健康,应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提供更多安全健康食品。游:做好“绿水青山”文章,开发推广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加快体验性、参与性和休闲性项目建设,深入挖掘湖、林、雪、边、俗、特、红等特色健康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业的附加值。服务:建立健全覆盖生命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统筹医疗和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医疗机构等,加快养老护理人员、康复理疗师、健康管理师等方面人才培养,满足日益发展的健康养老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产业: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健康服务业,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发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使健康产业成为引领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极。4.积极营造健康氛围。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载体,活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运用网络平台、大数据手段,多样化、立体化、全方位宣传“大健康”理念。大力普及健康知识,培育健康生活意识、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推广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健康环境和氛围。针对心脑血管病、肿瘤等主要危害人民健康的因素,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超重、肥胖等生物危险因素和过量饮酒等主要危险行为进行干预,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签发:王国辉 审核:王国辉撰稿:郭凤华)责任编辑:曲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