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省 “一套表”调查单位变动分析“一套表”调查单位是统计调查的基础数据来源,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总量、发展速度等社会经济发展基本信息的重要构成单元和支撑载体。“一套表”调查单位数量的变化,从一个维度反映着区域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和发展态势。剖析过去一年江苏一套表调查单位数量的变动情况,同时与外省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发现我省的优势和不足,对推进调查单位数量持续增长,促进江苏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一、 “一套表”调查单位总量情况2016年,我省共有 “一套表”调查单位104840家,比2015年增加788家,增长0.76%。(一)二产降三产增,产业结构优化调整2016年“一套表”调查单位中:工业47898家,占总量的45.69%;建筑业9996家,占9.53%;批发零售业19424家,占18.53%;住宿餐饮业3091家,占2.95%;房地产开发经营业6626家,占6.32%;重点服务业17805家,占16.98%。与2015年相比,工业减少590家,下降1.22%;建筑业减少207家,下降2.03%;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减少16家,下降0.24%;批发零售业增加381家,增长2.00%;住宿餐饮业减少31家,下降0.99%;重点服务业增加1251家,增长7.56%(见表1)。表1 企业“一套表”调查单位分专业情况单位:个 专业 2016年 2015年 增减量 增减率(%) 数量 占比 数量 占比 合计 104840 100.00 104052 100.00 788 0.76 工业 47898 45.69 48488 46.60 -590 -1.22 建筑业 9996 9.53 10203 9.81 -207 -2.03 批发零售业 19424 18.53 19043 18.30 381 2.00 住宿餐饮业 3091 2.95 3122 3.00 -31 -0.99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 6626 6.32 6642 6.38 -16 -0.24 重点服务业 17805 16.98 16554 15.91 1251 7.56 图1 2016年“一套表”调查单位各专业所占比重数据表明,我省“一套表”调查单位总量小幅增长,结构上工业、建筑业单位略有下降,批发零售业和重点服务业单位增加较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和住宿餐饮业单位略有减少。总体上二产单位减少,三产单位增多,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二)苏州继续领跑,各市占比七升六降1.各市排名情况。2016年“一套表”调查单位分设区市排名前三位分别是:苏州18662家、南通11217家、南京10984家。分专业看:工业前三位是苏州9617家、南通5069家、无锡4889家;建筑业前三位是南京1645家、苏州1477家、南通1019家;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前三位是苏州1282家、无锡708家、南京582家;批发和零售业前三位是苏州3228家、南京2594家、徐州2392家;住宿餐饮业前三位是南京577家、苏州397家、盐城315家;重点服务业前三位是南京2923家、苏州2661家、南通2108家(见表2)。表2 2016年企业“一套表”调查单位分市情况单位:个 地区 单位数 工业 建筑业 房地产 开发经营业 批发 零售业 住宿 餐饮业 重点 服务业 合计 104840 47898 9996 6626 19424 3091 17805 南京 10984 2663 1645 582 2594 577 2923 无锡 9036 4889 594 708 1543 255 1047 徐州 7746 2992 455 417 2392 259 1231 常州 8684 4139 709 395 1912 158 1371 苏州 18662 9617 1477 1282 3228 397 2661 南通 11217 5069 1019 580 2217 224 2108 连云港 3688 1815 316 300 522 102 633 淮安 5894 2609 643 352 907 218 1165 盐城 7840 3184 872 529 1436 315 1504 扬州 5722 2686 777 390 714 203 952 镇江 4736 2634 391 355 548 121 687 泰州 5917 3002 681 338 865 171 860 宿迁 4714 2599 417 398 546 91 663 苏州总量遥遥领先,继续领跑全省,所有专业均排在全省前三位。南京有五个专业,南通有三个专业,无锡有两个专业,徐州和盐城各有一个专业排在全省前三位。2.各市占比情况。2016年分市总量占比构成从高到低分别为:苏州17.80%、南通10.70%、南京10.48%、无锡8.62%、常州8.28%、盐城7.48%、徐州7.39%、泰州5.64%、淮安5.62%、扬州5.46%、镇江4.52%、宿迁4.50%、连云港3.52%(见图2)。图2 2016年“一套表”调查单位各市所占比重与2015年相比: “一套表”调查单位数量占全省的比重上升的有七个市,下降的有六个市,变化幅度均在1个百分点以内。苏北苏中两地除淮安、扬州两市下降外,其余各市均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徐州,提高0.6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苏州,降低0.76个百分点(见表3)。表3 企业“一套表”调查单位分市占比变动情况单位:% 地区 2016年 2015年 增减量 占比变动 数量 占比 数量 占比 合计 104840 100.00 104052 100.00 788 0.00 南京 10984 10.48 10810 10.39 174 0.09 无锡 9036 8.62 9154 8.80 -118 -0.18 徐州 7746 7.39 7057 6.78 689 0.61 常州 8684 8.28 8767 8.43 -83 -0.14 苏州 18662 17.80 19312 18.56 -650 -0.76 南通 11217 10.70 11055 10.62 162 0.07 连云港 3688 3.52 3503 3.37 185 0.15 淮安 5894 5.62 6073 5.84 -179 -0.21 盐城 7840 7.48 7513 7.22 327 0.26 扬州 5722 5.46 5813 5.59 -91 -0.13 镇江 4736 4.52 4986 4.79 -250 -0.27 泰州 5917 5.64 5542 5.33 375 0.32 宿迁 4714 4.50 4467 4.29 247 0.20 3.各市数量变动。分市总量变动情况与2015年相比:数量增加最多的是徐州,增加689家,其次是泰州,增加375家;数量减少最多的是苏州,减少650家,其次是镇江,减少250家。增速最快的是徐州,增长9.76%,其次是泰州,增长6.77%;减幅最大的是镇江,下降5.01%,其次是苏州,下降3.37%。表4 企业“一套表”调查单位分市总量变动情况单位:个 地区 2016年 2015年 增减量 增减率(%) 合计 104840 104052 788 0.76 南京 10984 10810 174 1.61 无锡 9036 9154 -118 -1.29 徐州 7746 7057 689 9.76 常州 8684 8767 -83 -0.95 苏州 18662 19312 -650 -3.37 南通 11217 11055 162 1.47 连云港 3688 3503 185 5.28 淮安 5894 6073 -179 -2.95 盐城 7840 7513 327 4.35 扬州 5722 5813 -91 -1.57 镇江 4736 4986 -250 -5.01 泰州 5917 5542 375 6.77 宿迁 4714 4467 247 5.53 数据表明 ,苏州虽然一套表单位总量仍保持着全省第一,但已连续两年数量减少,占比下降。南京、无锡、南通、常州等总量较大的市增减幅度都较小,占比较为稳定。总的来看,全省各市七升六降,调查单位数量分布更加均衡。(三)苏南占比略降,苏中苏北占比提升分地区看,苏南总量有所减少,减少927家,全省占比略降1.26个百分点;苏中苏北均有所增加,苏中增加446家,苏北增加1269家,占比分别提高0.26个百分点和1.00个百分点(见表5)。表5 企业“一套表”调查单位分地区占比变动情况单位:% 地区 2016年 2015年 占比 变动 数量 占比 数量 占比 合计 104840 100.00 104052 100.00 0.00 苏南 52102 49.70 53029 50.96 -1.26 苏中 22856 21.80 22410 21.54 0.26 苏北 29882 28.50 28613 27.50 1.00 与2015年相比,苏南增速为-1.75%,而苏中苏北增速均为正,分别为1.99%和4.44%,苏北增长速度更快(见表6)。表6 企业“一套表”调查单位分地区增速情况单位:个 地区 2016年 2015年 总量变动 变动% 合计 104840 104052 788 0.76 苏南 52102 53029 -927 -1.75 苏中 22856 22410 446 1.99 苏北 29882 28613 1269 4.44 数据表明,苏南“一套表”调查单位数量连续两年减少,已不足全省一半,连续两年减少,苏中苏北具有后发优势,调查单位数量逐年增长,占比逐步提升。二、企业“一套表”调查单位中新增企业情况新增企业是衡量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和续航能力的重要指标。江苏2016年企业“一套表”调查单位总量变动中,共有新增企业9418家,占年度总量的8.98%。1.分行业看。新增企业中,按行业多少依次排列为:工业3657家,占新增企业总数的38.83%;重点服务业2402家,占25.50%;批发零售业2316家,占24.59%;房地产开发经营业581家,占6.17%;住宿餐饮业260家,占2.76%;建筑业202家,占2.14%。图3 新增企业各专业占比情况2.分地区看。新增企业中,分市前三位分别是:苏州1136家,占新增企业总数的12.06%,其工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均为全省之首;徐州1067家位居第二,占11.33%,其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全省最多;南京974家位居第三,占10.34%,其住宿餐饮业、重点服务业全省最多(见表7)。表7 2016年新增“一套表”调查单位情况表单位:个 地区 合计 工业 建筑业 批发 零售业 住宿 餐饮业 房地产 开发经营业 重点 服务业 合计 9418 3657 202 2316 260 581 2402 南京 974 162 29 265 52 81 385 无锡 711 350 2 215 16 29 99 徐州 1067 301 37 361 29 48 291 常州 697 309 20 191 6 14 157 苏州 1136 643 8 213 22 123 127 南通 671 270 21 193 6 44 137 连云港 429 245 0 68 5 34 77 淮安 621 248 4 112 27 36 194 盐城 934 336 25 176 32 55 310 扬州 539 155 9 122 24 29 200 镇江 269 121 6 37 8 30 67 泰州 654 241 18 185 19 30 161 宿迁 716 276 23 178 14 28 197 三、苏浙鲁粤四省企业“一套表”调查单位情况比较(一)单位总量江苏领先,专业比较各有所长苏浙鲁粤四省2016年企业“一套表”调查单位中,江苏法人单位数量最多,广东与我省接近,都在十万家以上,浙江和山东接近,都在八万家以上。江苏工业、建筑业、重点服务业均处在第一位,工业、建筑业优势比较明显,重点服务业与广东比较接近。特别是建筑业,比广东多4942家,接近两倍;比浙江多3177家,比山东多3625家。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我省排第三,比首位的广东少1032家,比第二的山东少302家,只比浙江多352家;批发零售业我省排第二,比广东少4170家,差距比较大,比浙江和山东各多2107家和2530家;住宿餐饮业我省排第三,比广东少2028家,比山东少47家,比浙江多287家。表8 2016年苏浙鲁粤企业一套表调查单位总量情况单位:个 调查单位数 工业 建筑业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 批发零售业 住宿餐饮业 重点服务业 江苏 104840 47898 9996 6626 19424 3091 17805 浙江 83230 40128 6819 6274 17317 2804 9888 山东 85474 39567 6371 6928 16894 3138 12576 广东 101575 42674 5054 7658 23594 5119 17476 图4 2016年企业“一套表”调查单位苏浙鲁粤四省比较(二)增速江苏略有下降,浙粤小幅提升2016年企业“一套表”调查单位与2015年相比,苏浙鲁粤四省只有山东增速为负,我省增长0.76%,增速快于浙江,但与广东的5.53%相差较大。江苏虽然总量保持首位,但与广东差距缩小,总量有被超越的可能。表9 苏浙鲁粤企业“一套表”调查单位总量变动情况单位:个 地区 2016年 2015年 总量变动 变动% 江苏 104840 104052 788 0.76 浙江 83230 82877 353 0.43 山东 85474 87136 -1662 -1.91 广东 101575 96254 5321 5.53 四、几点建议目前,全省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持续显现,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质量效益不断改善。作为经济运行重要载体的“一套表”调查单位,其发展与变动同样面临着一系列机遇与挑战,应顺应当下的发展态势,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一)借助改革,重点筛查,促进调查单位持续增长要提高各级政府对调查单位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利用“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提供的数据资源发现达到规模标准的单位,及时组织符合条件的单位申报,规范做好调查单位审核确认工作。建立“准规模”企业名单,对有资质有潜力的企业重点关注,扶持培养,做好相关统计服务,促进调查单位总量增长,做到应统尽统、该统必统,真实全面反映江苏的经济发展情况。(二)依靠政策,加大创新,促进创新企业规模提升依托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的独特定位,结合国家沿海开发、长江经济带建设两大国家战略,抓住机遇,发挥产业优势,双向扩大开放,再造开放新局面。江苏重点服务业企业数量不断提升,这是企业创新、产业升级好的方向。要积极打造江苏创新平台,利用江苏创新的独特优势,提高创新转化能力,促进更多的创新企业诞生并发展壮大、规模提升,真正落实实践好“两聚一高”。(三)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促进企业竞争能力提高坚持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的结构调整导向,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推进产业高端化、高技术化和服务化发展,加快健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增长点。2016年,苏南调查单位数下降,苏中、苏北单位数仍呈升势,说明苏南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要充分利用好苏南的区位优势和辐射效应,既能提高企业自身的科技含量,扩大品牌影响,提升企业规模层次,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又可以向苏中、苏北转移和辐射,带动苏中、苏北发展。(四)发挥优势,挖掘潜能,努力保持江苏领先位置江苏“一套表”调查单位数量在2015年负增长的基础上,2016年实现小幅增长,这是好的现象。在当前经济运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政府要提高服务意识,为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有利条件。江苏工业、建筑业、重点服务业在全国企业“一套表”调查单位数量中均居首位,优势明显,应继续发挥优势,重点引导发展;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和其他省份还有一定的差距,应深挖江苏在此三个行业的潜能,促进企业发展再上一个台阶,努力保持江苏在全国的领先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