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

在线云招商

毕节:产业发展构筑脱贫攻坚主战场

时间:2017-11-17 00:00:00  来源:网络  作者:

“刺梨弯弯像金球,个个金球顶日头。聚目一片黄金海,今年我们又丰收……”

在七星关区碧海街道办事处西冲社区的刺梨基地里,西冲社区73岁的居民李德华一边干活,一边唱起了自己编的歌谣。这里种植了1700多亩刺梨,收获完刺梨后,目前,村民们正忙着除草、追肥。

2016年,李德华老人种植了6亩刺梨,仅卖刺梨苗、枝条和刺梨果,他家的年收入就达到了5万余元。他告诉记者,以前他家一亩地种玉米只能卖几百元钱,现在种植刺梨,比原来划算得多,他对产业结构调整后获得的效益非常满意。

七星关区碧海街道办事处西冲社区副主任吴长钰介绍,今年该社区仅刺梨产业这一项,就能够让50多户贫困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这1700多亩刺梨产值超过百万元!

自市委、市政府提出“乡乡镇镇建农业园区”的思路后,七星关区谋划了“一带四园十基地”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以精准实施产业扶贫为核心,以“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为基本目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计划用5年的时间,即2015年至2019年,在25度以上坡耕地范围内种植刺梨50万亩,以年均种植刺梨10万亩的速度推进,把刺梨产业打造成七星关区发展现代山地生态高效农业、实现精准扶贫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柱产业。

七星关区倾力发展农业产业,助力群众增产增收的这一举措,是毕节市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一个缩影。这种决战贫困拔穷根、勠力攻坚奔富路的生动场景,在毕节试验区广袤的土地上处处呈现。

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生力军

近年来,毕节市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打造农业产业园区为抓手,大力推行产业化扶贫,培育了马铃薯、中草药、经果林、草地畜牧业等适合贫困区域发展的相关产业。通过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已形成“一产为基础、二产为支撑、三产为补充”的产业扶贫格局。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设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基地193万亩、商品蔬菜基地262万亩、高山生态茶园90万亩、特色经果林316万亩、中药材基地50万亩,全年综合产值超过400亿元,覆盖贫困村787个,扶持贫困人口95.96万人。以蔬菜、核桃、精品果业、茶叶、中药及人工种草或天然草场改造等6大特色产业,撑起了毕节特色农业发展的一片天,实现了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17个贫困乡镇省定标准“减贫摘帽”,284个贫困村按国定标准出列,23.02万贫困人口脱贫。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园区的建设和特色农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加速。据市农委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市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总数达到128个,累计入驻企业达299家,实现总产值30亿元,农业园区覆盖212个村,覆盖农户24万户97万人。通过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毕节市采取“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合作社+村委会+贫困户”等模式,共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9694个,带动贫困户8.4万户;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共341家,带动农户1743人。

大方豆制品、织金竹荪、金沙醋、黔西黄粑、纳雍高山生态有机茶、威宁荞制品、赫章核桃等特色农产品已经成为毕节特色农业的新标签。特色农业不仅助推了生态文明建设,而且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真正实现了打造金山银山,靠山吃山的美好愿景。

多形式载体>>>壮大产业扶贫格局

产业扶贫,是毕节正在深刻发展的攻坚方式。把贫困户、企业和政府的愿望联通,以农业园区、板块经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等作为载体,使扶贫获得稳定的依托,是毕节寻求规模脱贫的一个好路子。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以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的发展,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规模效益,探索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是毕节农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毕节打造了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高山冷凉蔬菜、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中药材、高山生态茶等“六大农业板块经济区”,实现总产值450亿元,覆盖农户147万户639.5万人。

七星关区将集体经济作为“产业兴”的核心要素,大力发展大众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流转土地做大规模,很好地践行了“塘约经验”,把村(社区)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范本。撒拉溪镇龙凤村因地制宜发展核桃种植、马铃薯种植、韩国大萝卜种植、蛋鸡养殖等村级产业,引进产业扶贫典范企业在村中兴建30万羽蛋鸡养殖场,带动全村78户贫困户入股分红,成立惠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解决了100余名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帮助全村贫困户步入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像龙凤村一样,七星关区广大村(社区)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积极谋划产业发展、集体经济等工作,不断破解产业布局单一的困局,逐步消化“空壳村”存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大方县六龙镇,引进凤鸣春树农业发展公司参与扶贫工作,由和平村村支“两委”牵头,通过“公司+村集体+基地+贫困户”的运营模式,直接带动90余户贫困户共同发展。

据了解,大方县通过抓“三变”发展促进合作社专业化,通过能人创办,综合土地、资金、技术入股,成立专业合作社457个,吸纳入股资金1.7亿元,引导9140名农民成为股东。

在威宁自治县,中水镇形成了上万亩以大蒜、结球甘蓝、莴笋为主的越冬蔬菜基地;哲觉镇形成了1万亩连片的折耳根生产基地;麻乍镇形成了5000亩连片的辣椒生产基地;金钟镇的夸都、文昌片区形成了5000亩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合作社”与“基地”成了村民心中最响亮的词。“合作社+基地+农户+种植能手”的运作模式,使蔬菜种得出来、卖得出去,实现了互利互惠的喜人局面。

赫章县自2004年在野马川镇举办首届“樱桃节”后,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种植樱桃的积极性不断提高。2007年,该县申报中国“樱桃之乡”并获得成功。为了推动樱桃产业发展,该县开展了以玛瑙红樱桃、车厘子为主的优良品种选育示范推广,扩大面积,增加产量,丰富品种,延长上市供应时间,从而提高效益。目前,全县樱桃种植面积已达5.5万亩,覆盖农户3万户13万人。预计到2020年,全县樱桃种植面积将达7万亩,投产面积达5.5万亩,总产量达3.3万吨,总产值达3.3亿元,农户收入达2.3亿元。樱桃产业将成为助推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有力推手。

电商产业>>>助推“毕货出山”

今年1月11日,毕节首批8800斤大白萝卜从毕节搭乘飞机到了北京,出现在北京市民的餐桌上,“身价”也由2元/斤上升到5元/斤。大批量的毕节萝卜“坐”上飞机进京,这在毕节农业史上是第一次,在很多人看来也是一件新鲜事。

毕节本地萝卜能被获得这样的认可,享受如此“待遇”,与毕节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产业分不开。

“去年,农产品企业通过各类电商平台,销售毕节大白萝卜23000多箱10万余公斤,销售额为110万余元,平均价格为10元/公斤,真正做到萝卜当水果卖,大大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毕节市七星关区电子商务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吴维桃说。

为了使农特产品不断上规模、上档次,销售不愁,让广大农民吃上“定心丸”,2014年以来,毕节打造了贵州首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威宁马铃薯、七星关白萝卜、大方皱椒、织金竹荪、赫章核桃……在同一个品牌下,抱团合力闯市场。2016年,全市79家企业113个产品获得品牌使用权,总销售额突破3亿元,通过公用品牌效应实现农产品平均溢价30%以上,直接带动5万多农户增收。

位于七星关区观音桥街道办事处五里坪村的毕节电子商务产业园,由七星关区政府与浙江卓越集团共同出资建设。园区建设始终遵循打造毕节电子商务发展新高地,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推动传统产业、传统品牌转型升级的理念,成功引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浙江颐高集团等知名电商入驻园区,现已入住电商相关企业33家,其中平台企业6家、支撑服务企业17家、应用企业10家,直接解决就业500人。已建成毕节O2O特色体验馆、毕节农业大数据中心、“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农特产品展示中心、阿里巴巴农村淘宝运营中心、毕节颐高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以及京东、易田等电商体验区,成功举办了首届“互联网+”毕节电子商务高峰论坛。

据介绍,2016年,七星关区引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后,以此为抓手,带动邮乐购、贵农网、易田电商等农村电商服务站的建设,仅“农村淘宝”一家,半年销售额就达4200万元。

有了电商平台,毕节本地的“山货”通过网上销售,受欢迎程度出奇的好。打开“邮乐购”和“贵农网”首页,毕节本土的威宁火腿、赫章核桃、织金竹荪、大方天麻和黔西草莓酱、黄粑、菜籽油等都可以从这里买到,而且每样农产品的成交量都相当不错。

“电子商务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户+市场’的产业化格局开始形成。”吴维桃认为,电子商务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传统农业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模式,实现了农产品产销无缝对接,农产品生产真正实现以市场为导向,还突破资源地域限制,使很多仅靠传统渠道销售的农户到网上销售自家的农产品。本地市场局限被打破,农户获得直接对接广域大市场通道的便利。同时,电商让价格信息更加透明,让农户获得了订单权和定价权,改变了以往因信息不对称导致其处于劣势地位的局面,农民可以在网上谈价、拿单、发货,也可以了解其他地方的价格,增加与农产品收购商讨价还价的余地。农村电子商务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专业团队全程为您服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