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

在线云招商

宜良宝洪茶这样注解“云茶大产业”

时间:2018-01-30 00:00:00  来源:昆明日报  作者:

链接1

宝洪茶的前世今生

宝洪茶产于宜良县城西北5公里的宝洪寺一带,系绿茶类传统名茶。宝洪寺在唐朝时,称为相国寺,明朝改建时称宝洪寺。

传说宝洪茶是由开山和尚从福建引来小叶型茶种,因茶香特异,鲜爽度高,因此被郑和作贡品敬献皇帝,并传播南洋、西洋诸国。宝洪茶自明嘉靖三十六年至清咸丰年间,皆为贡茶,是历史上作为贡茶时间最长的茶。

从明代开始,饮宝洪茶就成为贤人雅士、高官显贵的身份象征。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所著《农政全书》中,称“宝洪之片茶,为茶之极品”。这是宝洪茶最早的文字记录。明代大学者李东阳、萧显、李士实三名士玉堂联句《咏宝洪茶》广为流传:“七碗清风自里边,每随佳兴入诗坛。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避清欢。何时一酌中霖水,重试君漠小风团。”

到了清代,年产量仅几百斤的宝洪茶,专供皇室,因此养了许多看茶犬避免上山偷盗。为了养活这些看茶犬,茶园边上还辟开了一片田种粮食喂狗吃,人称“狗饭田”,由此可见宝洪茶的珍贵。

清代康熙、乾隆、道光三帝喜喝宝洪贡茶,并拨朝银维修扩建宝洪寺。民国时期云南风云人物唐继尧、龙云、蔡锷、段晓风,都称宝洪茶为茶中极品。1939年,著名才女张充和借住呈贡云龙庵,品过宝洪茶后,展纸研墨写下《云龙佛堂即事》:“酒兰琴台漫思家,小坐蒲团听落花。一曲潇湘云水过,见龙新水宝洪茶。”抗战时期,钱穆先生在宜良岩泉寺著《国史大纲》称:用岩泉水泡宝洪茶,可明目清心,勤于著书……许多明清代的小说中,也不乏对宝洪茶的描写,以宝洪茶的珍稀烘托小说人物的尊贵身份。

作为云南省唯一且特有的小叶种绿茶,宝洪茶以其独特的香味广受赞誉。2016年10月宝洪茶进入云南省非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链接2

茶文化在滇认同度高

作为世界茶树的发源地中心,茶叶不仅是云南传统支柱产业,也是数百万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地方财政税源。早在1972年,云南农业大学就开设了茶学专业。经过四十余年的沉淀,云南农大的茶学专业不仅发展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在老、中、青三代茶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更把茶学从一个专业发展成为学院,并开设茶学、茶学(茶艺茶道)专业。

据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负责人介绍,作为一名优秀的茶学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农业生物科学、食品科学和茶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技能;学成后还要能在农业、食品和商贸等领域从事与茶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除了像云南农业大学这样以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土壤学等课程为教学内容的省属重点大学外,还有很多以培养高级茶艺人才、推广茶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职业技术学校。云南弘益职业培训学校就是其中一个。从2014年起,该校每年学员增幅都超过30%,不得不增设班次、设计原创课程来满足学员要求。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学员一起学茶、品茶、识茶,在弘益大课堂里不算稀奇事。

云南弘益职业培训学校教务长尚高德介绍,越来越多的学员不是茶行业从业者,而是因为对茶的爱好而报班。在课堂里甚至出现一些“父子兵”,由父母带着子女一起听课,共同学习茶文化。“这表明茶文化及茶道生活美学在云南已经得到普及和认可,并成为一种文化时尚。”

随评

细品茶中味

打好产业牌

一孔

茶叶,不仅是用来喝的,把茶文章做好了,就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叶”。在昆明的脱贫攻坚战役中,宜良县依靠发展茶叶产业,打响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致富的康庄大道。宜良的茶叶脱贫之路,是昆明大力发展产业脱贫的一个缩影。

细品千年古茶的新生,有这么几个启示。

首先,对于一个品牌的保护、开发、利用,要科学合理,否则,就有可能把一个好东西给毁了。宜良县宝洪山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采取了许多科学措施,并不断学习吸收先进经验,让宝洪茶得以发扬光大。云南有很多非文化遗产项目,如何保护利用好它们,相信可以从这里得到一些借鉴。

其次,要走集约发展之路,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宜良的茶产业发展步履稳健,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的种植,做强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尝到了茶的甘甜,也为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在省、市有关政策的扶持下,茶叶这篇文章将会渐入佳境,一县种茶全球香的那一天在慢慢走来。

还有,对品牌的保护,要在质上狠下功夫,保持稳定性,以优良的品质打天下。宝洪茶昔日贵为皇室御用品,天生丽质。如何保证其质量,让消费者保持品牌的忠诚度,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曾经在消费者心中享有盛誉的一些品牌,由于质量随着时间流逝而降低,被人们所抛弃。希望宝洪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茶叶的质量和效益,永葆天生丽质,让饮者难弃。

茶是喝的,但更要品。品,方知其中韵味。当前,昆明正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对于各县确定的农产品,也要拿出品茶的功夫,仔细品味,科学琢磨,把产业做优做强,真正做到乡有主导产业、村有优势产业、户有增收项目。发展产业既是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也是确保农村居民不致贫、不返贫的长远保障。

专业团队全程为您服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