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个曼妙诗意的别称——彩云之南。那里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丰富多彩的物产、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地方历史文化,所有这一切,令人心驰神往。
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云南还有着这样一组数据:到2015年年底,云南全省尚有农村贫困人口471万人,居全国第二位;国家级贫困县88个,居全国第一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贫穷是云南的另一张名片。脱贫攻坚已成为云南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对于贫困农户而言,要脱贫致富,最大的掣肘是资金。要“拔穷根”,金融支持不可或缺。云南省金融机构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做大扶贫开发投入蛋糕,在“精准”上下工夫,在“造血”上谋长远,确保扶到点上、帮到根上。
旅游引路美丽“开门”
汽车在红河州的山间公路盘旋了两个多小时,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记者的车停在了一片开阔地带。迎面正是传说中的哈尼族蘑菇房。一幢幢形如蘑菇、茅草盖顶的土黄色房屋依坡而建,高低错落,几株翠竹、三三两两盛开的桃花点缀其间,平添了几分别致。蘑菇房一侧的梯田层层延伸到谷底,初春时节灌满水的梯田,此时在夕阳的照耀下,泛滥着碎金烂银的光华,宛如一条条色彩斑斓的彩带。这样一幅灵动的中国山水画,让人仿佛置身梦境。
“这就是我们元阳的"哈尼小镇",县农村信用联社大力支持的项目。”人行红河中支工会主任张树林的介绍把记者拉回到现实。
据介绍,1300年前,哈尼族就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区开垦出百万亩梯田种植稻谷。直到1995年,美景才被前来观赏的法国人传播出去,元阳哈尼梯田最终在201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成为中外摄影家的天堂。
梯田、蘑菇房、棕林、竹园、茶园、寨门,既是哈尼族山寨的基本景观,又是尚待开发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元阳县在拥有如此美景的同时,又是聚边疆、山区、民族、贫困四个特征于一体的国家级特困县。为了把旅游资源优势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哈尼小镇”应运而生。
“哈尼小镇”作为2013年州级“美丽家园”示范样板村之一,是全面展示哈尼族文化、梯田农耕文化的美丽乡村旅游项目。
“截至2015年末,我们累计发放"哈尼小镇"购房贷款16户,发放金额885万元,现有余额763.6万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贷款资金需求。”元阳县农村信用联社主任刘敏说。2014年项目开工以来,元阳县农村信用联社积极加大对“哈尼小镇”项目的贷款资金支持,促进了“哈尼小镇”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哈尼小镇”建成后,将极大破解哈尼梯田旅游“吃住行、游购娱”不足的瓶颈,促进哈尼梯田旅游开发。
“哈尼小镇”只是“美丽家园”建设的一个缩影。结合政府“美丽家园”建设,2013年,人行昆明中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美丽家园”贷款。元阳县倮马点村的白文兴是这个贷款的众多受益人之一。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忙着装修房子。50岁的他是土生土长的哈尼族人,过去在村里做民族传统首饰加工。去年4月,他从信用社贷了5万元“美丽家园”贷款,在公路旁盖起了一幢3层半高的蘑菇房,房子还在内部装修阶段,一层就已经以每月8000元的价格租了出去。“楼上我打算开旅馆,欢迎你们下次来我这儿住。”白文兴言语间充满了自信和对信用社的信任,“今后有困难的时候我还会找信用社。”
“美丽家园”建设项目启动实施以来,云南省金融机构持续跟进。以红河州为例,截至2015年年底,金融机构发放支持“美丽家园”建设信贷资金余额达45亿元。在金融信贷创新的帮助下,全州完成做特民居拆除重建17610户、改造提升5412户;做美村庄13个。目前,具有苗族特色的“滴水苗城”正在建设中,特色鲜明的蒙自“尼苏小镇”、彝族文化聚集的弥勒“可邑小镇”已初具规模。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正成为云南民族地区扶贫的大趋势。
产业引领龙头带动
走进红河州建水县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一颗颗石榴盆景映入眼帘,记者好像进入到了一个偌大的园林公园。盆景里的石榴树从几十年到上千年树龄,默默地述说着石榴的历史,火红红的嫩芽已经冒了出来,散发着春天的气息。公司董事长李跃标带着大家观看石榴庄园、参观标准化养殖场、体验休闲旅游设施,一路上李跃标滔滔不绝,从种养配套发展到果畜循环发展,从果蔬立体发展到餐桌上的安全,处处感觉到他对农业的热爱。记者被他的这份热情感染,忘记了连续奔波的疲劳,大家兴致勃勃地聊起了他的“发家史”。
“我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这就说到我和信用社的渊源了。”李跃标回忆,“那时家里穷,我16岁就辍学了。1988年8月,我从信用社贷了1万元,到河口县去拉花生、芝麻等农产品(000061,股吧)回来贩卖,第一年就赚了3.6万元。”从这以后李跃标走上了经商的道路。随着信用社的贷款逐步增加,他的经营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周边有名的致富能手。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抱着这样的理念,从2007年开始,李跃标重返家乡,将积累的资金全部投向农业,成立了和源农业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和源农业”)。
如何实现兴一方产业、带动一方百姓?和李跃标打了20多年交道的金融机构,选中了和源农业这个龙头企业。在信贷资金的助推下,七八年的时间,和源农业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加盟等方式聚集起6个县市、70余个村寨、4万多名农民的近10万亩土地,打造了集中连片的高原特色蔬果基地,形成了年产值15亿元的经营规模。
“过去我所在的李伍村是周边最贫困的,现在是最富有的。公司吸纳了村里三分之二的人工作,过去在昆明打工的如今都回来了。我们每天用工2000多人,都是附近的农民。”李跃标介绍说。
在和源农业的带动下,周边十里八村都摆脱了贫困。建水县信用社主任王建军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地岔科镇狗街村是一个有80多户人家的山村,长期以来农民收入低下,村子破旧,村民们每天要到几里外拉水喝。李跃标投资38万元打了3口水井,为村里铺成水泥路,流转千亩土地兴建石榴基地。几年过去,狗街村千亩石榴挂果、村寨旧貌变新颜,大多数人家盖起新房,成为远近闻名的“石榴村”、“别墅村”。
“现在不仅村里人的饮水问题解决了,村里的水还卖到了外边。农民富裕了,治安都好了。以前一些村民不务正业,经常打架斗殴,人们只要提到这里就害怕。现在村民安居乐业,一派祥和。”李跃标笑着说。
2014年的国家扶贫日,李跃标作为致富带头人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表彰。
和源农业作为本土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015年末在辖区银行业的贷款余额达1.25亿元。信贷资金的发放,助推了企业的发展壮大。2015年是和源农业大发展的一年,公司总销售额达17.55亿元,实现利润9996万元,公司整体经济效益比2014年上升40%;荣登“2015年云南省非公企业100强”榜单,并被定为云南省农业小巨人领军企业。
“我们计划在3年内,打造红河高原特色农业电商生态圈,直接或间接创造1万个就业岗位。未来5年通过不断加强对加盟农户的管理,吸纳加盟合作社20家、农户8万户。”对公司的前景,李跃标充满了信心。
要实现这一切,离不开金融的助推。“今年该公司向我们信用社申请了两亿元的打包贷款,用于七八月的水果收购贮存,我们下一步准备支持公司对周边苗寨的整村开发项目。”王建军说。
像和源农业这样的特色龙头企业在云南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近年来,云南省金融机构通过依托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金融机构在扶助龙头企业的同时,也不忘走在后面的农民兄弟,做到“龙头”、“龙尾”同时舞动。在元阳县记者见到了胜村农信社主任马开兴。马开兴是土生土长的哈尼族人,在信用社已经工作了25个年头。胜村农信社一共4个员工,他既是这里的主任又是信贷员。虽然他不善言辞,但辖区11个村委会的396户人家,家家户户的情况在他心里都有本账。到这里山高路远,居民分散,有很多自然村还没通车,到最远的自然村要走6个小时。为了把资金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他们常常带上干粮上路,走村串户,为农民建档,一走就是两三天。去年,马开兴在走访中认识了农民孔令奇,他刚从外地打工回到家乡,马开兴为他办理了5万元小额贷款,靠着这5万元,孔令奇买了25头猪,不到一年时间,卖猪收入就有7万多元,这让他信心大增。今年孔令奇打算扩大养殖规模,再次申请贷款时,正赶上信用社推出精准扶贫贷款,利息不到过去的四分之一,这让孔令奇的干劲儿更足了。在大山深处,一个个像马开兴一样的金融人靠脚底板走出了扶贫之路。
截至2015年末,云南省93个贫困县各项贷款余额5898.12亿元,同比增长16.19%,高于全省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24个百分点。贷款支持贫困农户、特色龙头企业、创业群体等的力度不断加大,信贷资金对片区农业增产、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政策引导发挥合力“开渠引得泉水来。”对扶贫工作,人行昆明中支行长杨小平有着独到的见解,“政策指导是打牢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基础。精准扶贫,政策先行。”
2014年,人行昆明中支金融扶贫工作紧锣密鼓,按照相关要求,先是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云南加快扶贫开发促进农民增收的指导意见》,紧接着又与省财政厅、省民委联合出台了《云南省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贷款贴息管理暂行办法》,推动民贸民品优惠利率有效落实,促进贫困地区民族商品生产和民族贸易企业发展。
通过调研,人行昆明中支对《云南省扶贫贴息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多次修改,进一步优化扶贫贴息贷款流程。记者了解到,人行昆明中支推动制定了《云南省扶贫贴息到户小额贷款风险补偿试点实施方案》,2014年以来共安排财政风险补偿金2.15亿元,在43个县试点,支持农信社向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发放小额贷款。
根据实际情况,人行昆明中支会同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改委、财政厅等部门联合出台了《云南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专项贷款实施细则》和《云南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专项贷款风险补偿金实施细则》,支持贫困地区农户住房条件的改善。
杨小平说:“片区各级人民银行以货币政策宣传为基础,出台信贷指导意见,引导辖区金融机构把信贷资源投放到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领域,支持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生态修复等四大攻坚战。”
在不断强化政策体系建设过程中,云南省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展开。
杨小平介绍,截至2015年末,93个贫困县共有县级银行业金融机构507个。片区已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助农取款点协调配合、共同参与的金融扶贫开发新格局。
在记者采访结束时,从人行昆明中支传来消息,由昆明中支牵头起草的《云南省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已由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全省执行。
“架起幸福桥,道路越走越宽……”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云南代表团的讨论中,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在谈到云南的扶贫工作时,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云南民歌《阿瓦人民唱新歌》,以这首歌表达边疆人民对扶贫工作的期待。我们相信,在金融的大力支持下,期待定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