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周末,邓红锦都会与来“猜窑”的陶友一起开启窑门,满怀期待地迎接“锦窑”新成员的诞生。这些泛着蓝绿色天然釉彩的艺术品在窑变的过程中,给“猜窑”的陶友们带来趣味和文化的享受。三年前,华宁县对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发出邀请,邓红锦作为受邀者之一,在考察了华宁陶之后便到华宁成立锦窑陶业有限公司,其锦窑出品的“文人陶”成为华宁陶中独放异彩的一支。
与此同时,有着浓郁华宁陶传统风格的七彩虹窑也在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制陶人陈俊伟用天然矿物釉色烧制出的孔雀蓝釉、绿白釉、茶叶末釉、豆青釉、金星釉等七彩釉色使华宁陶绽放绚丽光彩,吸引着众多消费者的目光,让所有人从中感受传统艺术文化之美,创造着华宁陶的新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就是要把华宁陶做成有文化自信的产业。”在华宁县委书记黄云鹍看来,陶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华宁陶工艺精湛、釉色独特,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和生活实用价值,可以让人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树立文化自信,对推进华宁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树立文化自信
让华宁陶焕发生命力
华宁陶被一些专家称之为华夏古陶“活化石”。如何树立文化自信,让“活化石”焕发更强生命力?据黄云鹍介绍,近年来,华宁县在“做强陶文化,做大陶产业”方面下大力气,县里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县陶瓷发展领导小组,全力推动华宁陶发展。同时,从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加大生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力度,加强碗窑村古陶遗址、华宁陶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建设陶乡旅游文化一条街、陶旅游文化小镇,构建陶艺人才引进和晋升机制,选派15位优秀制陶艺人赴景德镇学习制陶技艺,提升华宁陶的制作技艺,以创新、创造、创意推动“文化+”,拓展陶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加快陶产业提质转型升级。截至2016年底,华宁县已有制陶在册企业、工商户51户,从业人员1700多人,陶产值超过5亿元,全县文化产业占GDP比重预计为4.1%。“华宁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被国家质检总局审核通过并公告实施保护。
此外,玉溪市华宁县还以小微企业项目扶持为抓手,按照“扶小、扶特”的方针,加大对小微制陶企业扶持力度。仅2016年,该县就新建小微制陶企业项目27个,给予财政资金支持110万元。小微制陶企业项目资金的注入,及时解决了各小微制陶企业创业和资金周转困难问题,激发了以华宁陶为重点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以华宁陶为重点
促进“文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华宁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前景广阔,但仍面临许多困难。”华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军告诉,下一步,将积极开展对外宣传,通过组织各制陶企业参加艺博会、文博会等省内外重要博览会,不断提高华宁陶知名度。同时,全面加快华宁陶文化创意园区、华宁陶文化产业园、碗窑村保护与开发等项目建设,服务好入园企业,谋划好长远发展。
按照计划,华宁县今年要力争实现舒氏陶艺年产80万件高温豆青釉陶项目、七彩虹窑年产260万件孔雀蓝釉日用生活陶项目、白塔山建筑陶瓷有限责任公司50米小截面隧道窑等项目正常投产,加快沁心陶艺旅游工业品开发项目、古月品陶轩技改扩产项目、福珍陶艺扩产等项目推进,服务好邓红锦、徐秋燕、刘也涵、刘三池等大师陶艺公司生产。此外,还要将陶瓷项目招商作为今年招商工作的重点,组建招商小分队,赴广东、浙江、福建、江西等陶瓷产区开展重点招商,吸引陶瓷人才和资金,加快华宁陶增量提质。
通过“文化+”,华宁还希望以华宁陶为重点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在开拓文化产业发展空间的同时助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着力做精工艺美术陶,做特生活日用陶,做强建筑园林陶,促进陶产业‘规模化、系列化、集群化’转型升级,打造‘华宁陶’统一标识和‘千年陶乡·华宁’文化名片。”黄云鹍说,在此基础上,做活旅游文化产业,按照全域旅游新思路,充分挖掘“泉、橘、陶”等特色资源,加快象鼻温泉度假村提档升级,完善旅游配套设施,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平规划开发温泉养生和特色潭泉观光、乡村生态体验、陶文化创意、高山自然观光等特色旅游文化产品,努力实现到2020年接待游客突破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6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