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对传统企业换代升级是咸阳的自我博弈胜出的话,那么,顺应并主动在参与国内外产业转移大潮中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大抓特抓战略企业和高科技含量企业在咸阳落地生根,则是正和博弈。
站在国家产业布局的战略高度,咸阳坚定不移从国内产业转移中谋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落地。几年来,咸阳投资100亿元,建成了陕西有色咸阳新能源产业园,使全市新能源产业结构发生重大突破。先后生产出我国首条微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又大力建设光伏电池组件生产线等系列硅配套产业,让该产业发展站在了国内制高点。
瞅准西咸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咸阳积极利用西安、西咸新区发展的扩散、溢出效应,主动培育孵化新兴产业。先后吸纳过百户西安外迁企业落户,形成了与西安及西咸新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良好态势。特别是总投资20多亿元的西电工业集团咸阳园区项目,实现了研发、主导产品在西安,配套产品在咸阳的完美结合。
在这一理念之下,咸阳各县市各显神通。特别是乾县唱响“陕西制造、乾县配套”,先后引进重庆凯仁重型汽车车桥铸造及车桥总承生产基地等总投资接近40亿元的10多家汽车生产企业及项目,基本可以包揽我省重型汽车和部分轿车的大部分配件。
对外资的高看一眼,并没有让咸阳人“饥不择食”。近年来,对投资工业企业,咸阳砌起了很高的门槛: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不要、成长性不强的不要、科技含量不高的不要、高污染高耗能的不要。先后将不符合政策的300多亿元资金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