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沧州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以科技创新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瞄准高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选择。在现代制造业发展上,该市坚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在加快石油化工、管道装备及冶金、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积极培育精细化工、高端装备、清洁能源、汽车制造、生物医药、通用航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造汽车、石油化工、管道装备、生物医药、核能产业基地。今年以来,该市着力推进石油化工城、汽车城、管道装备城、生物医药城、核燃料城五大产业之城建设,建设了华北石化、中捷石化、鑫海化工、浅海石油、黄骅微车基地、北京现代沧州工厂、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中核核燃料产业园、海兴核电项目、激光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在现代农业发展上,走出了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新路子。全力打造的“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积极实施良种、农田多水源综合利用、土壤地力提升、县域增粮整体推进和互联网+渤海粮仓信息化五大工程。目前,累计推广示范面积达到198万亩,实现增粮3.44亿斤,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已达14个,培育动植物新品种20余个,转化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80多项。建设了沧州传化物流港、黄骅港综合保税区等重点项目,推进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企业生产、管理深度融合,以运河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为龙头,重点发展了电子信息制造、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等产业。
协同创新,借力京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与京津的院校科研单位、央企、国企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大力引进新技术、新成果和高端人才。建立了对接机构,成立了对接京津冀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领导小组,重点引进京津技术与人才;加强与京津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市政府与北京化工大学、北航、华北电力等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引进转化科技成果52项,高端人才100多名。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已与京津26家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联系,建立了天大技术转移中心和北京化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京津冀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和北京科技协作中心成果转化基地落户河间,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已签约北京医药企业48家,引进中关村企业10多家。
抓牢主体,大力实施企业创新工程。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上,按照苗圃、雏鹰、小巨人不同成长阶段需求,进行梯度培育、差异支持。目前,培育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小巨人”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在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上,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计划,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引进高端创新人才、保护运用好知识产权,推动了更多的后备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在自主创新品牌培育上,积极鼓励企业创制和采用先进技术标准,对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运用政府采购、品牌培育、创新奖励、风险补助等多种办法,推进实施商标战略、名牌战略;在推进企业研发机构达标上,支持企业建立多种类型的研发机构,通过经费配套、后补助或绩效奖励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建立创新平台。
深化改革,强力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在科技创新改革上,进一步扩大了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权,积极推进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改革,健全了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在人才创新改革上,深入实施“百人计划”“巨人计划”和科技英才“双百双千”工程等高层次人才计划,实施了高层次人才开发计划和拔尖人才项目资助,落实了各类人才扶持激励的政策措施。在金融创新改革上,大力探索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的新途径,积极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市政府专门设立了沧州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制定了《关于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沧州银行在高新区设立科技支行,向中小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自成立以来,已为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612万元;在管理创新改革上,扎实推进“两集中、两到位”,22个部门行政审批科的44名工作人员已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部门入厅事项达到36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