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栋“青砖灰瓦黄土墙”样式的太行山特色民居新颖别致,正在建设中的文化广场、污水处理站等工程已近尾声,新落成的幸福院舒适温馨……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七,傍晚时分,记者来到位于阜平县深山区的龙泉关镇骆驼湾村。
“2016年,全村有79户、313人脱贫,还有20户、33人尚未脱贫。”村党支部书记曹建平满怀信心地表示,今年将实现整村脱贫。
夜宿骆驼湾村,记者与村民们一起回顾这里发生的变化,感受新气象、畅想新希望。
长短结合,精准确定脱贫之路
新建的砖木结构二层小楼主体已经完工,走廊上挂着大红灯笼;楼内4间客房、2个餐厅,家电、厨卫、地暖等设施齐全……村民孙振泽的家里,丝毫看不到昔日贫困的影子。
“现在看,村里脱贫的路子选对了。”孙振泽一家七口人,老伴长年有病,一家人生活过去全靠儿子出外打工。去年,村里大力发展蘑菇和果树产业,依靠土地租金等多种收入,他家一举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他还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贷款建起新居,准备搞农家乐,预计今年“五一”便可开门迎客。
阜平为全山区县,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2013年被确定为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骆驼湾村地处深山,沟壑纵横,土地贫瘠。2012年,全村年人均收入不足900元,村民基本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全村260户、580口人,贫困人口占六成以上。当地曾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人均一亩地,种点小玉米;喝点糊糊粥,盼望吃大米。
在村里一些破旧的民居里,仍可以看到空荡荡的牲畜圈舍。“为了摆脱贫困,村里想尽了办法。”曹建平说,头几年在脱贫攻坚政策的鼓舞下,村里搞起养殖,成立了养牛、养羊、养猪合作社,但由于缺技术,又把握不好市场行情,都失败了。“牛病了,羊没了,猪圈空了,一连串的打击让乡亲们垂头丧气,很多人不得不再次外出打工。”
脱贫致富的出路到底在哪儿?经历了这次惨痛的失败,2015年,村里请来国家和省里的专家实地考察,把脉支招: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空气清新、交通便利,种苹果、育香菇,可实现短期快速增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可实现长远富裕。
在村委会的会议室墙上,还挂着“脱贫攻坚全体村民统一思想大会”的大红条幅。曹建平介绍,去年村里先后召开村干部、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全体村民四次大会,新的发展思路得到全体村民一致认可。
目前,全村的700多亩土地流转到了两家农业公司,用来种植蘑菇和果树。农户入股经营,经营效益与企业按五五比例分成。此外,村里还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依托毗邻天生桥和五台山景区的优势,推动发展生态游、乡村游。
“本想就这么糊弄着过完这辈子。如今,好政策和机遇摆在面前,不想干都不行了。”孙振泽家有六亩地,现在每年仅土地租金收入就有6000元,他在果园打工1年还有上万元收入。村里的旅游规划已付诸实施,年过七旬的他准备大干一场。
典型引路,选好致富领头雁
天黑下来,出村沿公路南行,顺着车灯望去,路两边梯田里一排排果树一闪而过。行驶大约一两公里,来到一处半山坡上,错落分布的一座座钢架结构大棚轮廓在星光下依稀可见。
“天一暖和就放菌棒,争取到4月就出头茬菇。”村民顾保平承包的三个大棚里,放置食用菌菌棒的架子已收拾得整整齐齐。他说,龙头企业投资建好大棚,农民可以无抵押贷款5万到10万元,政府贴息;每50万到100万个菌棒,免费配一名技术员;公司与农户签订包销协议。“这么优惠的条件,只要肯干就能赚钱。”
据介绍,阜平县已把食用菌种植列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计划到今年年底形成“一核、四带、百园覆盖”的产业布局。目前,骆驼湾村共建成75座食用菌大棚,已全部承包到农户。然而,去年大棚刚建好的时候,情况并非如此——村干部磨破了嘴皮,村民看不到实际效益,还是抱观望态度。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村干部领着二十几户示范户到50公里外、已经形成种植规模的大台乡进行考察,培育致富带头人。顾保平是示范户之一,他去年一下承包了3个大棚。
“三个棚一年纯赚六七万元。”顾保平翻出一个笔记本,对照上面记载的数字算了一笔账:一个棚投放1.8万个菌棒,每个菌棒市场价4.2元,企业和农户各出一半,政府再补贴农户0.5元,自己只需1.6元。每个菌棒可出香菇0.75公斤,每公斤香菇平均卖6元多。除去菌棒、采菇人工成本以及企业应得收益,每个棚能赚2万多元。
种植香菇,一个星期便可出菇,4月到10月都可生产。看到能很快获益,剩余大棚被26户村民一“抢”而光。据介绍,每到出菇时,承包大棚的农户都要雇上一两人采菇,每人每天工资至少70元。仅此香菇种植一项,全村就有55户、158人从中获益。
“村里有了致富产业,农民离地不失地,年年有收益;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离土不离乡,农民变农工。农民实现了租金收入、分红收入、薪金收入‘三金合一’。”曹建平说。
在发展农家乐上,他们采取了同样的办法。村里重点培育10家“金牌”农家乐作为示范,给予每户3万元补贴资金。村民刘永钢2014年在村里第一个建起农家乐,去年一年纯收入达五六万元。目前,村里的“金牌”农家乐已有6家投用,今年将再发展30家农家乐。
转变思维,变自然劣势为发展优势
“山高沟深龙泉关,乱石滩里挣钱难。”过去在骆驼湾村,人们经常这样感叹,可曹建平现在不这么认为:阜平县按照“县域即景区”的理念,规划了旅游扶贫三大片区。骆驼湾村就在天生桥片区之内,发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咱这个地方有灵气,就看怎么利用了。”在村委会会议室,曹建平打开电脑里一个文件夹,里面存有数十张当地风光照片。随意点击放大其中一张,秀美的画面让人眼前一亮:陡峭的山势,浓密的原始次生林,开满各种野花的山顶草甸……“这里叫辽道背,平均海拔1200米。像这样的自然景观,村里不止一处。”
点击一张张照片,村里的旅游发展蓝图在曹建平的介绍下逐步清晰起来:在辽道背的山脚下建设景区大门和停车场,从景区大门到山顶全是木栈道,让游客充分领略那里的风光。藏粮沟有保存完好的战争遗存,今年“五一”动工修建一条公路,把藏粮沟和辽道背两个景点串联起来。“由上海专业公司设计的辽道背景区旅游开发规划已基本完成,并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开始实施项目前期工作。”
走在村内宽阔平坦的主街上,夜晚的骆驼湾仿佛一幅静美的画卷:村南小河的“哗哗”流水声悦耳动听,一盏盏明亮的太阳能路灯和家家户户门楼上挂着的大红灯笼交相辉映,一栋栋古朴的新民居充满浓郁的太行山风情……
曹建平介绍,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村里聘请中国乡建院、北方设计院对村庄进行规划设计,在保留村庄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对民居和村委会、幸福院、戏台等公建以及基础设施进行了整体改造提升。
靠近村东的位置,主街北侧一栋新建的二层小楼格外显眼:庭院门楼古朴气派,砖结构的楼房厅门造型别致,青砖楼梯通达配房上面的观景台。曹建平说:“这是村民仁二红家,他家也是村里重点培育的‘金牌’农家乐。”
“看好村里的旅游发展前景,我才决定在村里创业。”今年40岁的仁二红在外闯荡多年。去年,他拿出多年的积蓄,投资52万元建起了农家乐。
据统计,骆驼湾村全村人口六成多在外打工,留在家里的村民大都在60岁以上。去年一年,全村有十多个在外打工的年轻村民选择了回乡创业。
把主街打造成旅游步行街,重点发展农家乐和土特产经营,其他民居重点发展体验式休闲旅游……曹建平的想法还有很多。“今年开始,骆驼湾的乡村游将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