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短短几年间,投资近2亿元,完成人工造林、退化林改造、通道绿化、村庄绿化等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1.31%,投资力度、造林规模、绿化成效均创历史之最,全县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0天以上,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成为夏避暑、冬观景的胜地;一个农业为主的县,仅去年一年就运作各类生态项目102项,省级开发园区,入园企业达到31家,实现了工业经济的新跨越……这一切得益于沽源县紧紧抓住绿色生态这个主题,构筑了“四大一新”产业体系,放大生态优势的同时,收获良好的生态效益。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8.94亿元,比两年前增长24.1%,GDP、规上工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保持在张家口市前列。
用稳“风光电”
做足新能源
沽源县属内蒙古高原的南缘,全县绝大部分区域年均风速在6.0m/s以上,可开发风电容量340万千瓦以上,区域内适宜建设风电场面积1500平方公里,其中11个区域适合建设规模型风电场。在全国太阳能分类中,沽源县太阳能日照时数属一级区,平均可照时数为4438.2小时,平均日照时数3052小时;太阳能辐射总量属二级区,年太阳能总辐射量为139.52千卡/平方厘米。
该县致力于打造首都周边重要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全面推进以风能、太阳能为主的新型能源业。大力推进绿色能源发展,全力构筑坝上能源供给通道,并日渐成为央企、国内外知名大型能源企业投资建设的热土。近日,国内首个风电制氢工业应用项目河北沽源风电制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再获新进展:根据项目方发布的消息,该项目已完成投资6.5亿元,随着项目集电线路的改线完工,项目设计施工工作已全部完成;华电沽源公司牧场二期100MW风电项目、乌克河20MW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投资40亿元的特变电工40万千瓦光伏项目顺利签约。
目前,全县风电、光伏新增并网23.8万千瓦,装机并网容量达到151.3万千瓦,实现利税6920万元,新能源产业的“红利”开始集中释放。
用活“两名片”
做强大项目
沽源县将生态项目建设作为促进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的有力抓手,着力用活新能源和生态旅游两张名片,全年共运作各类生态项目102项,完成投资38亿元。
总投资60亿元的奥林匹克风光城项目,拟建设以风电30万千瓦、光电及其他能源10万千瓦的奥运配套可再生能源应用项目为主,以沽源县小河子乡石头城凤凰山为核心区,根据沽源县特有的自然资源和独特草原文化、湿地文化、冰雪文化、蒙元文化等资源,与奥运文化和可再生能源示范有机结合,打造一个享誉全球、四季皆宜、科技生态的旅游观光项目。项目计划2021年12月31日前项目全部建设完成,投产后可实现直接就业约500人,带动就业约3000人;总投资50亿元的汇天云端产业园沽源数据中心项目,位于沽源经济开发区北区,总建筑面积50.8万平方米,建设完成数据中心45.2万平方米,办公及配套5.6万平方米,总机柜12万架,设计标准全部为“t3t4”标准的数据中心。项目分四期实施,预计2019年底全部完工,将为各类运营商、大型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提供高等级云存储及云传输服务,同时提供政务云、私有云及行业云定制服务。这些重大战略性项目顺利签约,不仅有效填补了产业空白,更前所未有地提升了项目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用足“大温差”做大菜篮子
沽源县依托昼夜温差大、土壤肥力强、光照充足、无污染、无公害,宜种品种多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户种植错季、绿色无公害、零污染蔬菜,实行规模化生产、市场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借助环京津地域优势,科学制定绿色产品对接京津发展规划,在种植品种、产业布局、园区打造等各方面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提高与“京津冀经济圈”的互补性。
该县不断加大新优蔬菜品种、高产栽培、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力度,保护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品种,在大西洼、闪电河片区主要种植西兰花、散白花、生菜等具有品质优势和价格优势的蔬菜,在西辛营、小厂片区主要种植架豆,在白土窑、黄盖淖片区主要种植大白菜、娃娃菜等品种。目前,全县农产品品牌化包装率超过25%。该县还转变蔬菜种植经营模式,由分散经营向“合作社+基地+农户”转变,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经营体制逐步形成。在产业布局、园区打造等方面,这县还充分考虑京津需求,提高与京津经济圈的互补性,着力打造京津“菜篮子”,成立了“京张协作蔬菜产业联合会”等合作社600多家,为“沽源菜”成功对接京津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沽源县深入开展扶贫攻坚工程,实施了闪电河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二期、长梁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工程,全县万亩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8个,打造了第一个有机农业园区,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马铃薯种植机械化水平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全面提速。坤源速冻蔬菜项目开工建设,双益马铃薯、金莲川牧业相继投产,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8家,仓储加工能力进一步提升,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补的发展格局加快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