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书鑫 黄子华 黑龙江吴树江
2015年6月5日到10月5日,垦区友谊农场黑木耳产业从零起步,人工栽种了4万棒;今年同样的生产季,规模迅猛发展到330万棒,截至九月中旬效益超过350万元。
“黑木耳产业发展产生了核裂变的效应,关键在于我们打破了传统农业专业生产合作社结构,科学建立新型劳动关系。”第九管理区主任沈峰一语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僵局在创新中打破牛刀小试
黑龙江垦区现有水稻生产面积2200多万亩,拥有育秧大棚38万多栋,占地面积超过23万亩。每年5月25日稻苗全部出棚下地,大棚基地的秧田处于闲置状态。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拓宽职工群众增收渠道,2015年垦区大力开展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工作,倡导发展食用菌产业和高效作物种植。
友谊农场确定发展黑木耳产业。思路一出,职工群众唏嘘一片,农场1万栋大棚都栽上黑木耳,产品卖给谁呀?
面对职工群众的质疑,第九管理区决定以合作社形式发展黑木耳产业,改变对技术人才“租”、“雇”的劳动关系,创新倡导成立以技术为主体、以贡献率分红、合作社企业化经营为结构的新型合作社,建立“技术人才+合作社+基地+社员”的新型劳动关系,要求生产经营全程公开。
“我就冲着友谊农场机制好,鼓励用技术优势带动创业,让能人都有发展空间,所以决定从汤原县来到这里发展”,有着15年黑木耳生产经验的汤原县林场女职工翟艳玲说。
翟艳玲凭借技术优势在农场成立了“金地源”黑木耳生产合作社,将第九管理区第二作业站的水稻育秧基地进行整体经营,种植规模5万棒。当年发展当年获利,纯利润超过5万元,翟艳玲拿到15%的技术贡献率分红,成员投入的每棒效益超过1元。
规模在创新中膨胀大刀阔斧
“别看这个合作社是搞季节性生产的,但组织结构和生产力关系都非常科学,完全能够激发出创造活力,所以也加盟进来了”,有着多年销售经验的哈工大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周淑君非常有信心地说。
新型合作社、新型劳动关系吸引了专业人才的加盟。今年周淑君以销售业绩分红的形式正式加入合作社。在新理念下,合作社决定有发展黑木耳意向的人员可以不用现金购买菌棒,以每小时10元劳务费的置换方式投入,既解决职工群众资金紧张问题,又解决合作社用工难问题。
“我在合作社有5000个菌棒,还在这里打工,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今年能多收入将近2万元”,贫困户兰福才高兴地说。他向合作社投入5000棒,还在这里出劳务。管理区职工尚尔朋以劳务的形式向合作社投入2万个菌棒,一家三口连人力带车力,除去菌棒成本劳务费还能剩下1万多元。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增强职工群众发展黑木耳的信心,第二作业站今年规模扩大到70多万棒,带动全场种植规模发展到330万棒,还有10个精准扶贫户加入到合作社。目前,“金地源”合作社已在农场建立起黑木耳专业生产基地6个。
“友谊农场现在规模是330万棒,生产期需要固定工350人,采摘期需要临时工超千人,每年劳务增收能达到1300万元”,周淑红现场算了一笔账。
公约在利益中生成人心同向
新型劳动关系的建立,结束了单纯依靠章程约束规范合作社的经营模式,用利益联结的方式增强成员参与经营活动的自觉性。合作社转换成以贡献率分红的方式后,入社成员都希望自己能为合作社多做贡献,核算时会多得些利润。今年6月5日,菌棒刚刚摆大棚里,便遇到持续高温天气,85个成员家庭自愿出150个人力,保证半天将46栋超级大棚全部扣上了遮阳布,避免菌棒遭受暴晒和灼伤。
“今年,我们成员共义务出人力超过2300个,保证黑木耳的正常生产,现全场已顺利完成7次采摘任务,还可以再采两茬,第二作业站这个基地已产木耳干品超过4万斤。”翟艳玲现场介绍了生产情况。
70万棒7次采摘产量超过4万斤,全场的采摘量接近20万斤。
这么大的产量是否会导致产品滞销?
“不会的,东北三省是优质黑木耳的生产基地,黑龙江省的黑木耳品质是好的,只要销售渠道打通了,就不会出现积压问题。”周淑君非常有信心地做了销售思路的介绍。
在她的精心设计下,合作社创建了“互联网+销售”、“批发市场+代售”、“品牌代生产”的销售方式,并注册了“金地源”品牌。目前,已将80%的产品投放到省内两个黑木耳批发市场,网上销售已超过3万斤,现在全场只有库存1万斤,产品销售到大连、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
友谊农场将借助“金地源”合作社发展优势,明年将吸纳近百家精准扶贫户加入,让黑木耳成为共同富裕的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