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五年。5年来,我市按照既要环境美丽,更要经济美丽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使一个“生活环境优美靓丽、农民增收项目多元”的美丽乡村画卷呈现在人们眼前,且越来越清晰。农民都高兴地说:“现在村屯环境变好了,兜里也有钱了,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了!”
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农民的热切期盼。“十二五”期间,我市按照“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中心村社区化和农民市民化”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及美丽乡村建设。早在2012年我市被省确定为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市后,就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城乡一体化建设,将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统筹推进,使全市农民首先在城乡低保、优抚、交通意外伤亡、大病救助二次报销等九个方面和市民实现了同等待遇。同时,还稳步推进了示范镇村建设。探索实施了示范镇村“16项全免、19项减半”的棚户区扶持政策,在重点镇村建设上累计完成投资7.5亿元,建设面积达40.8万平方米,带动全市三星级以上新农村达到66个,占比31%,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特别是去年年初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会议后,市委、市政府再次把美丽乡村建设当作农村一号民生工程扎实推进。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使农村环境大为改观。一批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小村成为独特风景,实现了农业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建设中,我市首先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三年完成5个示范村、23个达标村的目标。同时,突出乡村环境卫生全面整治工作重点,实施乡村项目建设。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计划走、计划跟着政策走”的工作思路,加大向上争取力度,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去年以来,全市共整合资金9000多万元,实施了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建设。在环境整治方面,累计投资2700万元,出动车辆7190台次,清理街巷边沟8.6万米,植树面积214亩,清运垃圾2.9万吨,整理绿化用地1800平方米,栽植各类花卉1.7万株,改善了村容村貌。我市还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广泛开展了县级文明村创建工作,使农村精神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目前,绥滨县忠仁镇联合村被授予省级文明村标兵、省级卫生村、全省四星级新农村等荣誉称号;忠仁镇中兴村先后荣获省五星级新农村、省十佳美丽乡村生态村、全国100个最美休闲乡村之一;萝北县太平沟村、红光村,东山区兴华村等一批中心村已达到省级美丽乡村标准,随之带来的是农民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环境优良只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初级阶段,打造深层次的美丽乡村,必须发展生产,实现经济上的美丽。为此,我市不断加大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力度,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全力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工作中,我市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并实施金融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农村改革,努力破解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障碍,充分释放潜力,助力农村经济发展。5年来,共建设80万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05万亩,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300万亩,大大提高了标准良田面积和良种覆盖率。在新型经营主体创建上,全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千亩以上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分别发展到352个、38个和56个。我市还围绕“五大中心”、“八大平台”建设,着重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强化了农技推广服务,努力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此外,我市还按照“突出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产业集聚,提高竞争能力”的原则,确定主导品种区域重点,因地制宜发展畜牧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我市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壮大了农村经济。使去年全市粮食总产达30亿斤,畜水产品总产量达到了7.96万吨,全市农民人均收入达12610元,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增长46.3%、17.23%和42.3%,促进了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