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在线云招商

浙江制造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

时间:2017-01-18 00:00:00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摘要 两位摸爬滚打数十年的“老师傅”,聚在一起聊什么?答案4个字:工匠精神。

1月17日,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举行民建、工商联、经济界联组讨论。徐剑光委员建议“引进来,走出去”,打造“工匠国际队”。董旭明魏志阳摄

在省人代会温州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两位传奇“老鞋匠”时隔一年又相逢。

一位是领跑浙江鞋类出口的鞋业大咖——省人大代表、金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诸建勇;一位是做了20多年来料加工的制鞋师傅——省人大代表、文成县巨鑫鞋业有限公司郭成。温州制鞋“江湖”多传奇,两位摸爬滚打数十年的“老师傅”,聚在一起聊什么?答案4个字:工匠精神。

2016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5月,浙江省政府召开推进“浙江制造”品牌建设专题会,大力推进“浙江制造”品牌建设,提高浙江制造的有效供给能力,力图将“浙江制造”打造成中国制造的标杆和浙江经济的金字招牌。浙江制造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时代呼吁工匠精神,这也成为代表委员们关切的问题。

从“制造”到“质造”

振兴实体经济

诸建勇代表说:“今年,我们开了个6000人员工大会,就是强调工匠精神。在消费转型升级的经济新常态下,低质、低价的传统制造越来越难以在市场立足,市场需求只会拥抱高质、高端的‘质造’。”制鞋,代表着温州的传统制造业,它的生存与振兴,特别需要工匠精神。

“需要工匠精神的,不仅是大企业,我们这些从事来料加工的小作坊、小企业,只要有工匠情怀,一样能成为‘小而美’的企业。”郭成代表接过了话头,“日本不少企业规模并不大,很多甚至像我们的来料加工点一样‘蜗居’于民房之间,但产品出众,企业存在了上百年。”他认为小企业小作坊也可以高大上,无论大小,工匠精神都应该成为企业的生存态度,应该代代相传。

诸建勇代表认为,企业不必一定求规模,但必须寻找自身的独到之处。他说:“日本制造秘诀之一就在工匠精神的传承。我们要学习不忘初心,也要学习日本企业的匠心。”

振兴实体经济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推动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适应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代表委员们的共识。

从“工人”到“匠人”

培养技能型人才

“真正好的工匠,培养很难,流失很快。”郭成代表话锋一转,打造一支真正有工匠精神的队伍并非易事。郭成说,过去文成从事来料加工的,大多是下山脱贫的妇女,92岁的老奶奶还在做鞋面赚钱。“小而美”的企业急需年轻人的工匠精神。但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当工人、工匠。

省人大代表、西子联合控股集团董事长王水福加入“圆桌会”:“对浙江而言,要建立褒扬工匠精神制度,弘扬‘热爱本职、专心制造、精益求精、创造精良’的工匠精神。实施‘千企千师’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快省市县三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对质量精益求精、对制造精雕细琢、对完美孜孜追求的高水平工匠队伍。”

越来越多的代表委员们打开了话匣子。“现状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远比对研发人才的需求大。”省人大代表、温州人像摄影家协会主席林其勉这次带来了一份关于培养技能型人才迫在眉睫的建议。“现在的矛盾是,很多企业很难招到合适的高技能人才,而大批的大学毕业生却存在就业危机。加大力度培养技能型人才,更能促进公平就业机会。”林其勉建议提高技工院校的技能办学质量和水平,同时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工人、技能型人才收入。

从“匠心”到“匠魂”

打造核心竞争力

“我们公司有一支赴德考察团年前就要出发了,这趟的目的就是学习德国人的工匠精神。”省政协委员、宁波欧琳集团董事长徐剑光在今年的提案中进一步强调了要培养企业家的工匠精神。徐剑光认为,消费者组团去日本、欧洲扫货,中国百年企业屈指可数的尴尬现状,以及一些实体企业醉心于资本运作、炒概念赚快钱的现象,成为“浙江制造”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需求侧消费升级的最大“心坎”。

“目前,‘工匠精神’更多地被理解为生产技术人员的钻研精神,而忽视企业家的工匠精神。”徐剑光委员建议,未来我省应该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给“新工匠精神”注入产业升级的战略意义和时代内涵,加大宣传和培育企业家群体的工匠精神,激励企业及帮助企业明确提升方向和动力,为市场提供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打造浙江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省政协委员、浙江永利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永利做了几十年实业,他认为,企业具备工匠精神,就跟一个人需要符合健康标准一样,这样企业才能保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魅力。不过,周永利委员也提到,相比木匠、铁匠等传统工匠,现代工匠内涵更广泛,比如智能化、物联网等现代化手段进入传统制造业的生产环节后,现代的生产方式和手艺工匠结合后,才是合格的工匠。

专业团队全程为您服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