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在线云招商

宣城: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时间:2017-08-29 00:00:00  来源:中国宣城网  作者:

日前,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再次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公司先后被评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中国出口质量安全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首批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

中鼎密封件是我市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由宣城制造向宣城创造、宣城智造迈进的“代表作”。

近年来,我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打造“四个特色之城”,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渐挺起工业经济“脊梁”。

在今年6月16日召开的全市制造强市建设大会上,市委书记韩军号召: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万众一心,着力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宣城制造迈向宣城创造、宣城智造。

吹响了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集结号”。

提升产业层次助推转型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趋优、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产业结构层次稳步提升。

汽车和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医药三大主导产业比重达54.2%,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44.2%,同比提高4.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达28.1%,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水泥、钢铁、耐磨铸造三大高耗能行业用电比重23.9%,同比下降12.4个百分点。

这是我市上半年,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交出的一份漂亮答卷。

完善政策体系,注重规划引领。

我市先后编制出台了《宣城市“十三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宣城行动方案》、《宣城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基地)布局规划》和《宣城市工业经济发展指南(2016-2020)》,明确新型工业发展思路、重点和路径。

“十三五”期间,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发展方向,着力构建”3+2+1“现代产业体系,即做大做强汽车及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医药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引导和培育服务型制造新型业态。

出台了《关于实施“翱翔计划”推进企业上市(挂牌)的意见》,鼓励企业直接融资,大力推进企业上市。

目前总部在宣A股上市企业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9家,形成了安徽证券市场上的“宣城板块”。

挖潜核心竞争力,狠抓技术改造。

2016年,全市技术改造投资367.9亿元,同比增长49.8%,居全省第1位;2017年继续精选220个技术改造项目,通过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和新商业模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推进智能化提升,实施“369”工程,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912台,实施10个智能制造或数字化车间;江南化工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全省唯一,中鼎集团入选国家智能制造专项,皖南电机入选工信部2016年工业强基工程(全省2个)。

促进信息化发展,加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推进力度,中鼎集团、江南化工获2016年度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数量并列全省第2;获省级贯标试点企业12户,数量居全省第5;制定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评选管理办法,选择133户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示范培育工作,推进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的两化融合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坚决去产能。

严格准入标准,组织实施《宣城市工业经济发展指南》,探索开展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目录管理,成功争创全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

加快腾笼换鸟,建立正常项目、低效土地、闲置土地、问题企业分类台账,采取回购、嫁接、限期开工、无偿收回等方式盘活重组。

2016年,兼并重组企业40户,盘活86宗存量土地4980亩。

积极稳妥推进去产能,化解粗钢过剩产能33万吨。

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淘汰关闭小造纸、小化工、小砖瓦、小煤矿等小企业247户。

其中,关闭粘土砖瓦窑企业132座、非煤矿山79处、小煤矿17处、铅酸蓄电池企业5户、淘汰水泥磨机企业4户、造纸企业4户。

至此,我市小砖瓦、小煤炭、铅酸蓄电池已全部关闭。

发展新兴产业厚植竞争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挖掘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培育高端成长型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意义十分重大。

今年1-6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99.6亿元,居全省第6位,与去年上升2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居全省第4,同比提高7个位次;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户数295户,居全省第3位。

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渐成气候,逐渐形成新的竞争力。

持续培育新动能。

认定了一批基地。

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发展推进方案》,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入选全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2017年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38.3亿元,同比增长27.1%,总量和增幅均居全省第6位。

培育了一批企业。

按照成熟期、成长期、初创期三级科技型企业标准,分别选择50、100、200家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017年一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48.1亿元,居全省第7位,同比增长23.3%,居全省第3位。

中鼎集团获批2016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新认定安徽工业精品6个、省首台(套)装备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工业设计中心2家、省专精特新企业35家。

推进了一批项目。

2016年,新兴产业“双百”重点项目新开工126个,完成投资73亿元;投产123个,完成投资66亿元。

卓越新能源、中芬能源集中供热等一批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建设宣城智谷软件产业园,大力发展大数据和软件产业。

平台建设上台阶。

全市13家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含筹)承载功能日趋完善,建成区面积近100平方公里,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00户。

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居全省第3位;“宣州经济开发区”成功升格为“宣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宣城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入选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广德PCB产业园今年也通过初评,泾县高效节能电机、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性能复合材料、宣州新材料、郎溪节能环保特种设备等5个战新基地获评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创新能力再提升。

目前,我市拥有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0家,其中国家级1家。

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4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8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家。

建成泾县电机、绩溪不锈钢特种材料等5家省级检验检测中心,主导参与国家标准制订39项,行业标准20项,主导制订省地方标准106项。

大力招才引智实施创新驱动推进宣城制造迈向宣城创造、宣城智造,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离不了人才。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实施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实施招才引智、招院引所,不断创造和提供适合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平台环境。

我市出台了《宣城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办法》,设立10亿元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专项基金,对高层次科技人才项目给予重金扶持,单个项目最高扶持资金达2000万元,为省团队扶持标准的2倍,同时对科技含量特别高,应用前景广的项目,给予一事一议,上不封顶。

目前,全市共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41家,集聚一批高科技前沿产业,其中轨道交通1家、新材料10家、新能源6家、智能装备制造10家、生物医药3家、绿色食品加工2家、节能环保4家、电子信息3家。

集聚了一批国内外高端科技领军人才,共引进国家“千人计划”5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中科院特聘海外专家1人、中科院研究员4人、各类海归博士22人。

全市41个落户团队,计划投资总额达49.8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668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2017年计划总投资达17.4亿元。

目前已有12家团队开始运营试生产,另有6家团队即将完成土建、设备采购,年内即可投产,18家团队年产值预计可达7亿元。

加大与高校院所对接,先后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东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暨南大学、中科院物联网中心、中科院宁波所、中国机械研究总院、中国农科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院所达成合作意向,共建研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产业研究院等;投资6个多亿的宛陵科创城一期建设项目已正式启动。

今年,我市有8家创新平台(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考核优秀,居全省第2位。

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专项行动。

分类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目前入库企业245家;科技、税务等部门分片赴市开发区、各县市区,对企业进行一对一上门培训辅导和集中会审,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孵化,今年第一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8家。

专业团队全程为您服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