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满载3000吨特钢的货轮从黄石新港缓缓驶出,这批“黄石造”特钢将直抵韩国釜山。“今年出口将再创新高。”新冶钢集团总经理李国忠介绍,1月至8月,新冶钢累计出口钢材448万吨,创汇36亿美元,产销两旺。
这是黄石工业“百年老店”的华丽转身:新冶钢,前身大冶钢厂是晚清洋务运动时创办的汉冶萍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百年沧桑,不断重焕生机。经过不断技术升级创新,产品用于“神舟号”“嫦娥号”等航天飞船,并远销海外。
上月底,总投资10.48亿元的中铝华中铜业有限公司高精度铜板带箔项目在下陆区开工。“铜箔厚度只有头发丝大小。”企业负责人介绍,项目投产后,压延铜箔年产可达3000吨,直接供应给下游的电子信息企业。
这是黄石拓展产业长度的一次“精彩起跳”:该项目将结束黄石PCB(印制电路板)企业一直从外地进购铜箔的历史,一条从生产电解铜、铜板带、铜箔到高端电子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形成。眼下,黄石PCB产业规模超过600万平方米/年,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后国内第三大PCB产业聚集区。
这些工业项目频频发力,正在拉开黄石再启“工业强市”战略的大幕。
重振工业,时不我待
黄石因矿建厂,因厂设市,工业是这座城市骨架与基因。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黄石工业门类齐全,工厂数量众多。解放初期,黄石拥有“中国近代钢铁摇篮”之称的华中钢铁公司,有号称“远东第一”的华新水泥厂,有中南地区发电能力最强、规模最大的大冶电厂,有全省产煤最多的源华和利华两座煤矿。
建造人民大会堂、三峡大坝所用的材料,就有华新水泥。湖北第一条铁路大冶铁路、第一只股票华新水泥均诞生于黄石。
近年来,因矿产资源不断枯竭,加之产业结构单一、体制僵化,大量企业“关停并转”,黄石走上转型发展之路。这条路,艰辛而漫长。
2005年,黄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低于武汉、宜昌,全省排名第三。到2016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省垫后,规上工业企业数排名全省第十。且重工业产品多处于产品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平均利税率不足6%,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曾引以为傲的工业,在城市竞争中竟成为“黄石之痛”。
朝受命,夕饮冰。今年4月,黄石市委书记马旭明上任伊始,一路调研、一路走访,全方位考量这座城市的发展方向。
问诊把脉,发现黄石工业存在“两高三低”:重工业占比高,资源型企业占比高;新兴产业占比低,产业集中度低,产品附加值低。
出路在何方?
“黄石的根基在工业,优势在工业,希望和出路也在工业。”马旭明坚信,黄石要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要进一步强化“工业第一”的理念,依靠工业发展实现黄石经济新跨越。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
跳出黄石看黄石。
7月,黄石派出100余人的党政代表团,奔赴江阴、嘉兴、上海松江、芜湖、九江、铜陵等6地学习取经。
一路观摩,一路学习,一路交流,一路思考。
江阴,始终坚守产业强市、实业兴市,尽显“中国制造业第一县”风采;嘉兴,全面接轨上海,开辟工业发展“新蓝海”;松江,顶住地产诱惑干实体,“松江制造”全面迈向“松江创造”;九江,用“新工业十年行动”打造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发展气势锐不可当;芜湖,在科技创新引擎驱动下,产业从“无中生有”到“锋芒毕露”;铜陵,“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冲出了一条工业转型的血路。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工业兴、黄石兴,工业强、黄石强。”8月2日召开的黄石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做出“坚持工业强市,加快赶超发展”的新一轮发展战略。
马旭明指出,坚持工业强市,黄石必须在“转”字上下足功夫: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从企业单打独斗向产业集群发展转型、从原材料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型、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征程已启,步履铿锵
“工业强市”新征程,黄石鼓点激越,步履铿锵。
“工业强市赶超发展三年攻坚行动计划”迅速出台,划出“前进跑道”:进一步打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家电产业、装备制造、健康食品、生物医药等6大支柱产业,力争至2020年实现“四个倍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 亿元,工业投资累计超过3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300家。
成立工业强市赶超发展指挥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指挥长和指挥长。指挥部设工业招商、工业建设、“双千”服务、资源配置、优化环境、督办考核等工作专班,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双周一汇报、一月一调度工作机制。
招项目、强产业、壮园区,实施支柱产业支撑工程、重大项目带动工程、园区功能提升工程、创新驱动发展工程、质量品牌创建工程、服务平台保障工程、绿色智能发展工程等,一项项工程“多点开花”。
建立“1+N”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模式,联合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社会资本设立产业基金、并购基金,按照每个重点产业不低于10亿元的规模设立产业发展基金。
重组城投、交投、众邦、国资等投融资平台,资产规模达1034亿元。创新投融资方式,大力推进PPP融资建设,3个PPP项目被列为财政部示范项目。
深化“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成立338个服务专班,对195家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千名科技服务员、金融服务员进企业、进车间,因企施策,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出台“引才黄金十条”,每年斥资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出台“金八条”,全面落实降低企业成本,全年仅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一项就达1亿元。同时,西塞山区每年将拿出至少1.4亿元,对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奖励、补贴;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拿出77亿元扶持企业发展。
主动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借鉴上海松江区G60科技走廊建设模式,依托棋盘洲,经铁山至武汉光谷大道、武汉至阳新等高速交通线路,主动与武汉对接,打造沿线工业走廊。
与此同时,抢抓顺丰国际航空物流港建设机遇,积极谋划产业对接。
征程已启,动能初显。1至8月,黄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536.30 亿元,同比增长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增速位居全省第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