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有产业兴旺,才能让更多的农民热爱自己的乡村,吸引他们回到家门口来创业。”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熊晓冬,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连平县顺意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谢舒雯,一同做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设在北京的“全国两会全媒体访谈室”,谈起乡村振兴。
两位代表的工作均与乡村发展有密切关联。她们认为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培育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发展来提升乡村的“造血”功能,并逐步让农民享受到产业升级和特色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福利。
乡村振兴战略
产业兴旺为乡村“造血”
南方日报:乡村振兴战略中首先提到产业兴旺,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熊晓冬: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条就是“产业兴旺”。对于乡村发展来说,扶贫只是“输血”,产业发展才是“造血”。唯有产业兴旺,才能让更多的农民热爱自己的农村,吸引他们回到家门口来创业。
我们在考虑产业发展上,首先要考虑这些产业是否符合农村发展的实际,只有结合现有的需求来找准路径,才能引来资金,调动乡贤和农民建设乡村的热情。广东要采取各种方法来促进乡村产业转型,让农民享受到产业升级和特色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福利。
举个例子。目前有很多健康养生的新型产业,都适合一些乡村探索发展。但产业的兴旺需要一个过程,政府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帮助农村研究适合他们的产业,再由专业人才去制定规划、辅导他们。
谢舒雯:近年来很多地方在发展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支撑就是特色产业。比如我所在的上坪镇拥有万亩桃园,鹰嘴水蜜桃的特色种植产业比较成熟,已经成为当地的地标,成功吸引了很多游客。每逢桃花盛开时候,就会有很多珠三角的游客为了一睹美景,蜂拥而至。待到7月份桃子成熟的时候,又会有很多人自发前来旅游,购买特色农产品。有了这一的特色产业作为支撑,我们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就有了基础。
人才瓶颈问题
建议推行乡村规划师制度
南方日报:目前乡村发展中,比较大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熊晓冬:人才紧缺。我长期从事城乡规划工作,这次带来的建议就是关于以人才培养推动乡村振兴的。据我们调研统计,目前省内很多乡镇都缺乏规划、建设、管理的专业人才,导致有时候我们做出了规划设计,却很难在乡村落实。对于这方面的人才瓶颈,我们建议广东在粤东西北地区分区设立培训规划建设工作的机构,让专业人员来培训县镇一级的专业管理人员;在村一级,可以学习江浙一带美丽乡村的建设经验,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行乡村规划师制度,让他们来指导村民如何落实规划、加快建设。
谢舒雯:我是从珠三角地区回到家乡创业的。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乡村人才缺乏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比如优化改良技术、挖掘乡村文化价值、营销推广农产品,都很难找到较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这让我们在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产业水平方面遇到很多困难。
我也希望政府能尽早解决乡村人才紧缺这个瓶颈,让我们可以招到更多的技术人员、提升产品质量,同时也让群众可以安心跟我们一起创业。
乡村“厕所革命”
多方面解决厕所维护问题
南方日报:您认为推动农村“厕所革命”的实施,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熊晓冬:乡村要发展对外旅游、休闲度假等第三产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公共厕所的问题。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公共厕所的标准不能再按照乡村的标准来建,而是要参考城市、旅游景区的标准。但除了提升标准之外,我认为接下来的难点还是在维护上。
公共厕所建设的投入是一次性的,后期的维护却是长期性的。但村里不可能为了公共厕所的维护工作去引进一个社会管理机构,后期维护需要村民共同参与、管理,这才能让公共厕所可以长期持续地提供服务。农村的“厕所革命”,还是要跟乡村振兴战略里说到的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制定一些村约、规定,让村民自主自发地去管理这些公共设施。
谢舒雯:以前农村不可能家家户户都有厕所,大部分都是出去外面通过旱厕解决。现在条件好了,新农村建设推进之后,家家户户有了自己的厕所。但公共厕所的建设依然重要。我认同熊晓冬代表所说,后续的管理是个难点,包括管理维护的经费从哪里来,这都要解决。
从需求和发展的方面考虑,建设农村公共厕所要跟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这样的话,可以考虑从旅游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公共厕所的维护和管理经费。这可能是解决后续维护经费问题的一个思路。
南方网全媒体特派记者陈彧
摄影全媒体特派记者王良珏
策划统筹赵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