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天津市河东区第九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八次全会部署,深入分析形势,紧密结合实际,就制定河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奋力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区、全面提升的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河东区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发生显著变化的五年。过去五年,特别是市、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大势,紧紧围绕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和“金贸河东”功能定位,坚持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坚持又好又快、求变求快,突出调结构、促转变、增实力、上水平,突出打好财政增收、项目落地、商业繁荣“三个攻坚战”,全力推进河东区发展起来、繁荣起来、漂亮起来和提速发展、全速发展、超常规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区属增加值由2005年的50.74亿元预计增加到131.7亿元,增长1.6倍,年均现价增长21%;区级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7.73亿元预计增加到21亿元,增长1.72倍,年均增长22.1%,创历史最好水平。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体制机制逐步健全,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区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计民生明显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创造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探索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河东特点的发展路子。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今后五年,是河东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的攻坚时期,是努力实现“金贸河东”功能定位、建设“三区一城”、打造新城市中心的关键时期。综合判断发展全局,我们既面临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处于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天津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为我们在新起点上更高水平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新环境。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对河东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市委对中心城区的发展寄予了新期望,全区人民对过上更加美好生活充满了新期待。过去五年特别是近几年,我们把中央和市委精神与河东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开展工作,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定位目标,完善产业布局,增强发展后劲,形成了新的发展优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领导水平的明显提高,广大干部团结拼搏、干事创业的良好精神状态,全区人民创造的河东精神、河东速度、河东效益和河东水平,凝聚了民心民气,增强了自信心和责任感,提供了长远发展动力。尤其是河东区“一主一副”的功能优势和区位、交通、沿河及土地、人文资源等优势明显,蕴藏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具备了提速发展、全速发展、超常规发展的基础条件。
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面对着诸多严峻挑战、巨大压力和矛盾困难。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挑战依然存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各地区加速发展、竞相发展的态势十分逼人,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考验。尤其要清醒地看到,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非常紧迫,经济总量不够大,综合实力还不强,产业结构、税源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改革开放的步伐仍需加快,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还需加强,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薄弱环节,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切实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善于在变化的形势中把握机遇,善于在复杂的环境中应对挑战,善于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创优势,善于在攻坚克难中创新发展,在新起点上推动河东经济社会发展迈出更大步伐、达到更高水平、跃上新的台阶。
3.制定河东区“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重要原则。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要求和市委九届八次全会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坚持又好又快、求变求快,按照“金贸河东”功能定位和发展起来、繁荣起来、漂亮起来的总体思路,更加注重以大项目好项目和高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的层级、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现代金融和总部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加强生态文明和宜居城区建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力推动河东提速发展、全速发展、超常规发展,努力建设“三区一城”和打造新城市中心,奋力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区、全面提升的新局面。
制定“十二五”规划,要坚持“三二一”的基本思路。坚持三个导向,以产业为重点的规划导向,以调结构为重点的项目导向,以就业为重点的民生导向。实现两个新突破,按照“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的要求,在生态文明和宜居城区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按照加强社会建设和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要求,在社会管理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全力建设一个新城市中心,顺应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按照中心城区“一主两副”的发展战略和我区“一三六六”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河东区的区位、功能、交通、沿河和土地资源等优势,全力建设以高水平规划为引领,以“金贸河东”和“三区一城”为功能目标,以“一主一副”城市中心为核心,以现代服务业和高端产业为支撑,具有现代金融商务、商贸物流、宜商宜居特色的充满创新创业活力的新城市中心。
制定“十二五”规划,要坚持六项重要原则。坚持科学发展,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五个统筹”的要求,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创新发展,切实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小巨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坚持改革发展,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以改革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不断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力度,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力打造宜商宜居活力城。坚持和谐发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力惠民生促和谐保稳定。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我区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区属增加值年均增长18%,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3%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力争有更大突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显著优化,现代服务业比重、规模和水平全面提升,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科技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改革开放步伐显著加快,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全社会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城区面貌显著变化,载体功能、服务功能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区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国家园林城区、国家卫生城区和生态城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宜商宜居活力城充分展现。民计民生显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就业更加充分,居民收入普遍增加,社会保障全面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显著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创新取得新突破,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切实加强,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经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奋斗,使我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实力、竞争力和赶超优势显著增强,更好地实现发展起来、繁荣起来、漂亮起来,让全区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二、加快推进经济建设,全力实现经济更好更快更高水平发展
5.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第一要务。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题,紧紧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加速融入京津滨一体化进程,坚持把税源建设作为核心,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以产业为重点的规划导向、以调结构为重点的项目导向,突出打好财政增收、项目落地、商业繁荣“三个攻坚战”和“三大战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产业,加快形成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体系,全力推进提速发展、全速发展、超常规发展,全力实现经济更好更快更高水平发展。
6.加速融入京津滨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河东区位于北京市、天津市中心城区、滨海新区中心节点的战略优势,依托占据中心城区“一主一副”两个中心及产业功能,面向北京和滨海新区借势发展,加快主导产业的对接、错位与融合发展,加速融入京津滨一体化进程。面向北京市借势发展。借助交通枢纽优势,以天津站新开路商务商贸区为主要节点,承接北京高端产业辐射和转移,吸引地区性总部企业、行业优势企业来我区投资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使河东区成为承接北京高端服务经济的聚集区。面向中心城区借势发展。按照天津市中心城区“一主两副”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和沿河优势,全力打好海河东岸综合开发战役,加快建设天津市“一主一副”两个市级中心和新城市中心,使河东区成为中心城区重要的核心区。面向滨海新区借势发展。充分发挥河东区距离滨海新区最近的区位、交通优势,健全与滨海新区产业协同机制,借势提升我区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主动为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提供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会展经济、服务外包等专业化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消费配套服务,使河东区成为滨海新区生产生活的服务区。
7.加快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求变求快,创新突破,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全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三个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重点依靠消费、投资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传统服务业和房地产带动,向重点依靠以金融商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以公建为主的房地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低端产业的分散发展,向重点依靠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的聚集发展转变。真正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尽快形成服务型、创新型、都市型和可持续型发展模式。
8.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按照加快形成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体系的要求,奋力抢占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形成“一个中心、三条发展带、六个聚集区、六大主导产业”的“一三六六”发展格局。切实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尽快形成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显著提升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规模和水平。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区属增加值的比重超过9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区属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60%。
9.加快推进土地拆迁整理出让。把坚持拆迁、稳定、抓项目的基本路径与打好财政增收攻坚战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把土地资源优势转化成项目优势,把项目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把发展优势转化成财政优势,把财政优势转化成民生优势”的战略举措,加强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勇于攻坚,全力突破。重点推进海河东岸和六纬路沿线、大直沽土地平衡、万辛庄、鲁山道小二楼等地块的拆迁整理和城中村改造。以坚决态度、有效办法、创新招数,每年有计划的推进成熟地块上市出让。坚持以产业为重点的规划导向,做到规划要好,项目要准,标准要高。按照“卖地看实力,做就做精品”和“公建为主、突出自持、税收导向”的原则,以高水平规划为引领,以引进战略性投资者和优质企业集团开发建设为主导,以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在形成高端产业上做大文章,使珍贵的土地资源产生更多税源和更长远效益,带动城市价值的整体提升。
10.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和重点功能区建设。大力实施项目立区战略,坚持不懈地抓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坚决打好项目落地攻坚战和“三大战役”,保证大项目好项目新项目源源不断,新的经济增长点源源不断。按照开工建设一批、竣工开业一批、洽谈储备一批的要求,精心谋划和全力推进一大批重点项目,切实把项目落实在事上、落实在人上、落实在时间表上,实打实硬碰硬地落实项目、落实责任、落实进度。全力打好海河东岸综合开发战役。按照市委重点推进南站等地区城市主中心建设的部署要求,集中全力,展开决战,重点突破,加快推进嘉里商务中心、渤海银行总部、水岸银座等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加快推进中信城市广场、中粮集团、一热电和棉一地块项目抓紧落地和开工建设,促进天津南站现代商务中心(城市主中心)和六纬路高端“商务旗舰”建设,加快形成天津高端现代服务业的标志性区域和现代金融商务特色明显的新城市中心。全力打好十一经路资源整合开发战役。统筹抓好原党政大楼、两院办公楼、鼎泰大厦、东海商厦、华润超市、扎努西地块等资源整合利用和改造提升;按照税收导向的原则,着力打造天星河畔广场、万隆大厦、三联大厦、原党政大楼等税收超亿元楼宇集群,促进十一经路现代金融商务区建设,加快形成天津最有特色的金融街、总部街。全力打好以大直沽妈祖文化城建设为重点的津塘路综合开发战役。按照市领导精心组织、高效实施的要求,全力推进大直沽土地平衡项目取得突破性成效;加快推进直沽妈祖文化经贸园、天妃灵慈宫、东达国际商场、直沽文化艺术中心、河东体育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整合津塘路可开发利用资源,促进大直沽文化旅游商贸区建设,加快形成现代商贸文化旅游聚集地。加快推进津滨大道现代物流商贸区建设。全面提升河东万达广场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加快推进红星国际广场项目建设进度,力争早竣工、早开业、早见效。加快推进万辛庄地块等重点项目尽快洽谈落地和开工建设,加快形成天津规模大、功能优、品质好、人气旺、辐射广的城市新商业中心。加快推进天津站新开路商务商贸区建设。整体提升和放大天津站后广场交通枢纽、商务商贸功能,重点推进新开路远洋新天地AB地块、华润地块、营门口地块等项目尽快落地和开工建设,加快形成天津商务商贸功能完善、吸引力辐射力强的城市新商圈和不夜城。加快推进天钢创意商贸城市副中心建设。按照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定位,加快推进金地国际广场、融科金月湾建设进度,重点推进轧钢五厂地块、汪庄子地块、娄庄子地块、郑庄子地块等重点项目尽快落地,加快形成天津以创意商贸为特色的城市副中心。加快推进二号桥都市产业园区建设。按照整体规划、整体打造的思路,加快推进相关重点项目尽快落地和开工建设。重点发展服务外包、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和科技研发、软件设计、营销策划、职业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特色的都市产业园区。
11.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大发展。坚持把现代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全面提高发展层级和水平,不断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突出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坚持以高端商务楼宇为依托,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企业总部、结算中心、营销中心和中介服务机构,重点培育一批纳税超亿元楼宇和特色品牌楼宇,显著提升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规模、质量和水平。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六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按照“金贸河东”功能定位,紧紧抓住天津市金融改革创新的机遇,全力引进一批地区性金融总部,积极争取保险、证券、期货、信托、基金、担保、投资公司和新型交易平台等到河东发展,善于运用金融工具服务经济发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努力打造环渤海区域的重要融资中心。大力发展商务商贸业。规划建设一批高端商务楼宇,完善商务功能,促进南站现代商务中心、十一经路现代金融商务区和天津站新开路商务商贸区三个总部型商务中心建设。坚决打好商业繁荣攻坚战,规划打造一条主轴商业街;抓紧启动和建设老地道民俗街、站后旅游美食广场、喜悦购物公园等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大力引进和落户一批世界一流的品牌店和国内外特色品牌餐饮企业;抓紧建设和改造提升一批社区商业和高水平菜市场,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抓紧搞好地铁出站口商业发展规划与实施,形成聚集人流、扩大消费、拉动增长的新亮点,尽快使河东区繁荣繁华起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交通枢纽和海关结算中心的优势,积极引进大型物流货代企业,进一步放大我区物流货代业聚集效应;大力促进海航物流金融中心落户河东,探索发展金融物流业;支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和会展物流、综合配送及批发交易市场,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水平,着力打造与国际水平同步发展的现代物流业高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天津音乐学院及其周边资源,加快推进天津音乐街二期建设。选择适宜的老厂房,加快启动和建设集音乐乐器交易、演艺道具交易、创作剧本交易、全国演出团体经纪交易、动漫电视剧制品交易、艺术论坛讲座、文化艺术类人才交流和猎头公司等为一体的国际性大平台,努力打造成全国一流的音乐文化聚集高地。加强市场化运作,着力搞活搞好桥园创意产业园区。继续加强与本市11所高校创意创业联盟合作,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在培育和发展创意产业上取得更大进展。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服务业转移的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国际新一轮产业升级、分工合作的历史机遇,借助“天津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这个发展平台,积极与滨海新区相关产业对接,充分整合利用区域内各种资源,科学规划,制定政策,营造环境,打造品牌,重点发展以业务流程外包服务为主的服务外包产业,着力构建高层次、多模式、差异化、品牌优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格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商业地产业。认真贯彻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规范房地产开发,引导和支持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新型城市商业综合体,促进房地产与商业开发的有效结合,扩大公建规模,发展高端服务业,提高长远效益。
12.加快推进民营经济、街域经济大发展。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大发展,完善落实政策措施,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放宽准入领域,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着力引进和培育规模大实力强的民营企业集团,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有效推进街域经济大发展,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强化服务,促进街域经济联动协调发展,显著提升街域经济规模和实力。
三、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区
13.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牢牢把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按照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展轨道的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重点,建设科技发展载体,培育科技创新主体,优化科技发展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继续保持和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14.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坚持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支持经济社会领域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机制,着力提高解决科技企业发展融资难问题能力。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切实完善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健全服务工作机制,着力提高政策支持和高效优质服务能力。
15.加快建设科技发展载体。按照功能现代、设施完备、产业聚集、服务周到的要求,建成一批国家级和市级孵化器、科技园区、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建成一批区级孵化器、科技园区、企业研发中心。特别要集中力量,高标准建成东宁高科技产业基地、直沽科技园、帅领高科技产业总部和河东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为科技进步和创新特别是科技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载体支撑。
16.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和《河东区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引导和支持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扩大总量,提升质量,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加快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着力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科技骨干企业,力争培育数家中小板上市科技公司,努力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科技“小巨人”顶天立地的发展新局面。
17.加快建设人才强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快建设高素质的各类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和引进更多的创新领军人才、专家型人才和海外留学归国高层次人才。大力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突出培养和建设一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一支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高水平企业家队伍,一支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的实用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完善和落实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政策措施,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四、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和强大动力
18.大力实施改革开放带动战略。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围绕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创新的举措打造新的优势。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开放,显著提高招商引资引项目的质量,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下转第23版)
(上接第22版)
19.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奋力抢占政府服务和政府效率制高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组织结构,理清职能责任,降低行政成本,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推进部门内部审批职能整合,拓展服务功能,完成街道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和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加强行政监督和行政问责制,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更加重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全面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20.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范投资风险;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偿债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对银行信贷及社会投资的引导调控功能,运用财政政策等经济杠杆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投资。深化部门预算、财政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管理、政府采购改革,形成科学规范的财政运行机制。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防止流失。积极稳妥地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21.显著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促调整、促转变。坚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争市场、争项目、争资金、争政策,精心组织策划更加有效地系列招商推介活动,吸引更多的国内外500强优势企业来河东投资,实现直接利用外资到位额年均增长22%,实际利用内资到位额和内联引资到位额年均分别增长20%。大力引进异地商会,打造外埠商会聚集地,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招商优势。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切实优化投资结构,引导内外资重点投向符合我区功能和产业定位的现代服务业“六大主导产业”,保证每一项投资都有长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扩大招商引资渠道。健全招商工作机制,完善招商奖励政策。加强招商队伍建设,探索专业化招商路子。继续加强与滨海新区及各功能区的紧密对接,搞好合作招商,实现利益共享。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发展。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就是开放意识,服务速度就是发展速度,服务水平就是工作水平”的理念,创新服务机制,深化办实事解难题活动,积极营造亲商、宜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下转第24版)
(上接第23版)
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和宜居城区建设,着力打造宜商宜居活力城
22.实现生态文明和宜居城区建设新突破。按照“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宜居城市”的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全面提升城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奋力抢占市容环境和城市管理制高点,着力打造宜商宜居活力城。
23.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支持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切实抓好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工作。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加大保护环境力度,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完成国家主要污染物消减任务,加强煤烟、扬尘、废气、噪音污染和水污染防治。严格项目准入制度,把好环境影响评价关口。加大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在保障环境安全基础上,使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区为目标,加强生态城区建设,全面提升绿化美化水平,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主题公园、街景绿地广场,建设一批生态示范小区,为居民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24.加大城市规划建设力度。认真实施天津市中心城区“一主两副、沿河拓展、功能提升”的规划和河东区城市总体设计规划,继续把城市空间规划与产业规划、人口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完善和提升重点地区、重点功能区的城市设计,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统筹作用。按照全市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要求,积极配合市有关部门加快推进京津城际延伸线及津秦客运专线工程建设,推进地铁2、3、4、5、9号线和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建设,积极完成地铁出站口拆迁及建设工程。加强和改善区域内交通网络,重点改造提升一批支线道路和居民区里巷道路,建设改造一批铁路涵洞、人行天桥、停车场,着力解决道路阻隔等突出问题。加强供水、排水、供电、供热、燃气、环卫、消防等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提高服务功能和保障能力。加大投入力度,多方筹措资金,加强机关办公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档案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视搞好街道和社区居委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综合信息化水平。
25.提高城区现代化管理水平。严格落实城市管理各项规定,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完善监督考评体系。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推进数字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提高管理效能。继续探索建管养的有效办法,推进养护作业市场化。继续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搞好海河沿线、六纬路、城乡结合部和居民区整治,实现全面覆盖、整体提升,显著提高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水平。坚持疏堵结合、便民惠民,加大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力度,着力解决私搭乱建、占路经营、市场外溢、乱摆乱卖等突出问题。按照天津站“五星级车站”的管理目标,创新举措,提高标准,实现一流服务、一流管理、一流水平。坚持专群结合,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城区管理的作用,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区,充分展现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风貌。
六、全面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惠民生促和谐保稳定
26.加快实施富民强区战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落脚点,心系群众,为民做事,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认真落实20项民心工程和“五大民生工程”,完善和落实社会全员帮扶助困“十大平台”,加快发展各项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高度重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完善和落实和谐社区建设“五大机制”,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实现新突破,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建设和谐河东。
27.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把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探索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突出抓好大项目好项目带动就业,发展服务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就业,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积极鼓励自主创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促进充分就业,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5%以内。重视解决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问题,加大对困难群众、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完善劳动关系预警和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8.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证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健全和落实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推进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完善职工工资共决机制,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引导企业合理进行工资分配。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29.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完善覆盖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完善和落实社会保险制度,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和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完善和落实社会全员帮扶助困“十大平台”,进一步形成“党内帮扶引领、十大平台联动、个性救助为主、应助尽助到位”的长效机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区老年服务中心,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积极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落实住房保障政策,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30.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科学发展,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建设教育强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入园难问题。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全面提升高中教育质量,努力实现特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和示范校建设。支持发展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健全资助制度,动员社会爱心助学,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和专业化能力建设,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加大教育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教育、捐资办学。
31.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试点项目成果,建立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医疗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高卫生监督机构的综合能力。完善医疗机构布局,大力支持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武警医院改扩建,积极争取市级专科医院落在河东。健全基本药物制度,推进药品零差率销售,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大力发展健康服务相关产业。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32.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实现新突破。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加强和谐社区建设,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促进和谐为目标,以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为重点,以落实“五大机制”为抓手,进一步强化服务、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努力建设文明、整洁、和谐社区。深化“五个必须”工作思路,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坚持接访、下访和领导包案制度,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区、街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和完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处置能力。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做好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扎实推进平安河东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政法、维稳、综治、信访基层基础建设,搞好重点地区综合治理。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七、加快推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3.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按照打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攻坚战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着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全区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努力建设特色文化强区。
34.全面提升城区文明程度。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增强全区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区。全面实施市民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广泛开展科学知识普及和全民读书活动,深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继续开展“河东区十大为民杰出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培育和塑造“一心为民,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敢打必胜”的河东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加强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积极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遵纪守法、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35.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建设河东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完善区、街、社区三级文化服务网络,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加强河东新闻中心传播能力建设,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提高新闻舆论宣传和引导水平。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河东的影响力。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具有河东特色的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恢复,发展民族民俗文化,传承天津历史文化。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理清思路、确定目标、打造品牌,充分发挥区域内各种文化资源优势,把城市文化元素整合起来、带动起来,积极培育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逐步成为支柱性产业。在落实市领导要求,全面提升天津音乐街建设运营水平,打造全国唯一的音乐文化聚集高地的同时,重点打造“海河之春”国际音乐艺术节、“开心麻花”驻场演出、世界华人妈祖文化论坛及展览等文化产业品牌。着力培育以二宫、万达广场为核心的文化商圈,放大文化、娱乐、餐饮、旅游效应,促进商旅文融合互动发展。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进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繁荣文化市场,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
36.不断提高体育发展水平。充分发挥“足球之乡”、“田径之乡”、“游泳之乡”的优势,积极抢占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制高点,加快建设体育大区和体育强区。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高水平完成河东体育中心提升改造工程,新建室内体育馆、游泳馆和综合训练中心。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加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和水平,在2014年天津市第十三届运动会中竞赛成绩继续保持全市前列。协助办好2013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等部分体育赛事。积极开发体育用品专卖、体育培训和文体表演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八、切实加强党的领导,着力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37.切实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组织要增强执政意识、大局意识,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自觉性,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开阔的思路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准确把握发展规律,积极抢占发展先机,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确保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为圆满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提供根本保证。
38.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开拓创新、勇争一流的能力。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全面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在干中培养、锻炼、考察和选拔使用干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完善干部考核制度,推进干部交流,健全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强化干部选拔任用监督,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重视做好离退休老干部工作。继续深化强基创先工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9.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更好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发挥政协委员的作用。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充分发挥工商联的职能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政策,做好对台工作。更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推进依法治区,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认真制定并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创建以执法严格、保障权益、公平正义为标志的法治城区。关心支持国防和部队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深化双拥共建活动,密切军政军民团结,继续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40.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作用。全区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坚决落实中央和市、区委的决策部署,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立场,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严格执行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健全纪律保障机制,确保政令畅通。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警示教育,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强化重点领域专项资金的审计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坚决防止和纠正违纪违规行为,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坚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恪尽职守,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优良的党风凝聚党心民心,着力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和区委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真抓实干,创新发展,全力推动河东区发展起来、繁荣起来、漂亮起来和提速发展、全速发展、超常规发展,奋力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区、全面提升的新局面,为实现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