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黔江作为渝东南的区域中心,正处于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建成武陵山区重要经济中心、渝东南的重要开放门户,关键在各级党组织积极、正确的引领和党员干部群众踏实、稳健的实干。
“面对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活动内容、工作机制、服务渠道,使基层党组织更具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创先争优中服务中心大局。”黔江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陈煦泽说。
“比学赶帮超”
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年落地
“如果不能如期完成整改任务或整改效果达不到要求,由我承担全部责任,辞去总支书记职务。”这是黔江区冯家街道寨子社区党总支书记徐清华向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员群众作出的承诺。
为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年与中心工作有机融合、相互促进,黔江区广泛开展以“比学习,找差距,提素质;比实干,树标杆,亮举措;比绩效,超标杆,见成果”为内容的“比学赶帮超”竞赛。
围绕区委、区政府“双核心”目标和基层组织建设年重点任务,黔江区各级各部门瞄准全市、放眼全国,对标定位,确立赶超目标100余个。30个街道镇乡和93个部门“一把手”在区内新闻媒体逐一登台亮相,晒思路、亮招数、作承诺、表决心。
“不看不知道,不比不明白,不争不理解,不变不得了!”这是很多干部表露的心迹和感慨。各级党员干部憋足一股劲,从“马上就办”等点滴做起,比干劲,学举措,赶先进,超常态,全区上下迅速形成“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大干快上、创先争优”的发展氛围。
黔江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纵观各部门的重点项目安排,数字很抢眼、目标很给力,可以说是难度空前、压力空前、氛围空前,通过互学互比,比出了差距、比出了压力,但也比出了超越别人引领发展的干劲。
“4+1”谈心谈话
创新思想交流方式
所谓“4+1”谈心谈话机制,即以“日常沟通、人事调整、告诫提醒、关心关爱和效果跟踪”为主要内容的干部思想交流机制。该机制的建立大大提高了与干部谈心谈话的效果,很好地解决了以往干部谈心谈话过程中对象以偏概全、过程流于形式、内容标准不定、效果不尽人意等难题。
这是黔江区组织工作的创新举措之一。去年以来,对年轻干部进行“引导”谈话23人次,征求老干部意见18次,对“外来”干部关心谈话5次,收到建议意见20条,帮助离退休老干部解决实际困难3件。
“组织部的领导经常来听取我们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是组织对我们的尊重和关怀。”退休干部老陈说。
“刚来黔江工作的时候,很多地方不适应,情绪上有些畏难,通过跟组织部的同志谈心谈话,解决了思想上的问题,有了回‘娘家’的感觉。”挂职干部小李如是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黔江区人事调整谈心谈话,做到领导班子、中层干部、老干部“三必谈”,问态度、问观点、问问题、问不足“四必问”,做到热情、做到真诚、做到保密“三做到”,使干部选配既坚持了群众公认,又不以简单的票数取人,更好地做到了知人善用,在干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共鸣。
“三考”竞争性选拔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三考”是黔江区在干部选拔上的又一成功尝试。通过知识能力考试、品行作风考察、工作业绩考核的“三考”干部选拔方法,体现了选拔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充分结合了组织意图、群众意愿、干部个人意愿,实现了干部的品行、才能、资历和任职岗位相匹配,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
知识能力考试按照“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重视考试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灵活性。而品行作风考察则围绕“让干得好的考得好”的目标,通过群众测评票、组织评价票和廉情公示票,对干部实行综合评价。在工作业绩考核中,更注重领导干部的一贯表现、勤绩档案、亲民为民绩效,用统一标准,客观、公正、公平都地对待每一位考察对象。
黔江区的“三考”干部选拔模式,结束了以往“伯乐相马”、在少数人中挑干部的局限性,实现了“赛场选马”,将符合条件的干部都纳入组织视野的科学选拔模式。“三考”模式使得各方代表甚至一般群众都可以参与到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一批优秀年轻干部由此脱颖而出,有效地提高了组织工作满意度和选人用人公信度。据了解,黔江区通过“三考”制度,已选拔领导干部40余名。
支部建在产业上
党建拓宽致富路
黔江地处武陵山腹地,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地区。近年来,黔江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进行了新的探索,主要依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优势和特色产业、农村致富能人党员人力资源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组建产业党支部,走出了一条“把支部建在产业上,努力推动基层党建与农村经济融合互动、快速发展”的新路子。
濯水镇蒲花社区的蚕农王大爷看着自家的桑树长势喜人心里跟吃了蜜糖似的:“这些年在产业支部的带领下,桑树种大了,蚕子养多了,去年我家收入增加了1万多元。”通过近10年时间,在80余名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濯水镇的蚕桑产业从过去的7万元增长到了现在的200多万元,蚕农户均增收8000多元。
蚕农的增收只是黔江区基层组织工作服务农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了解,目前像濯水镇蚕桑产业这样的产业党支部,在黔江区已有300余个,涉及20多种产业,全区形成了“组组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钱赚”的产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