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在线云招商

温江工业用地重生记——对土地“闲而不用”坚持“零容忍”

时间:2017-06-19 00:00:00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

成都市温江区海峡两岸科技园青啤大道沿线,一块约43亩的工业用地,是温镪的一块心病,“位置这么好的一块地,签约后空了两年多一直没开工,太可惜了。”

作为成都市温江区促进低效工业用地企业提质增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常年在外跑的温镪,对辖区内这样“闲而不用”的土地掌握得一清二楚,“有些是投资失败造成的,还有一些则纯粹是投资者动机不良,只圈不建。”

去年,温江在全区内启动了低效工业用地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提出对“闲而不用”等情况采取“零容忍”;今年温江区政府部门将申请对青啤大道上的这块工业用地进行依法回收,回收后由政府进行再度调配供给。

按照计划,在温江全区范围内,分散在70户企业、被贴上了“低效”标签的1200余亩工业用地,将在今年完成“重生”。

不让珍稀土地“躺着晒太阳”

6月14日,记者随温镪驱车路过青啤大道,这块被围起来的43亩空地上,仅有一栋面积不大的两层活动板房。围墙上,一幅有八栋现代化厂房的效果图已经开始褪色剥落。“这么好的土地,就一直躺在这里晒太阳。”温镪的口气里满是惋惜。

对温江来说尤其可惜:按照成都市工业发展“3+N”规划,温江区仅有30.35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目前园区剩余土地仅有0.58平方公里。

“按照市党代会提出的‘西控’战略要求,温江要‘控制产业门类、提高产业门槛’,同时工业规划面积将在现有面积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在温江区经信局机关党委书记范明看来,温江工业用地“稀缺”的形势还会进一步凸显,发展空间正在逼近极限。

一边是发展空间少,优质企业、优质产业进入有困难;一边却是已经供给出去的工业用地,低产、甚至无产。

“我们走访调研发现,部分工业企业拿到土地后,没有开工,或者开工建设进度缓慢;建成投产后的企业,也有部分是低效生产的状态,土地的价值没有效益最大化。”范明说。

“五者”分治下各个击破

正大力发展“三医融合”产业、极度渴求更多发展空间的温江,决定从存量工业用地中挖潜增效,“低效工业用地企业提质增效”行动顺势而生。

“不过这涉及多方利益,是个难啃的‘硬骨头’。”在范明看来,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必须讲究工作方式和方法。

首先是要划定范围:什么样的企业是低效工业用地企业?在筹备该行动的一年里,温江区政府工作人员走访了很多城市学习经验,并抽样调查了全区园区内900余家工业企业,抽查结果显示,温江区园区工业企业的亩平均税收在12万元以上。

去年,温江区出台正式文件,用两个关键数字定义“低效工业用地企业”:税收在3万元/亩以下,用地面积在5亩以上。并以此框定了292户低效工业用地企业,涉及工业用地1.2万余亩。

同时,温江区也制定了一系列“提质增效”的具体办法:以政策导向为手段,鼓励企业改建、新建、扩建、兼并重组、技术改造,同时政府也通过存量招商等方式帮助企业。

针对292户低效企业的具体情况,温江区采取了“五者”分治的方式,鼓励响应者、帮助徘徊者、引进投资者、培训落后者、处置不动者。

“对于主动开展提质增效的企业,我们从信贷支持、证照审批、招商引资以及优惠政策兑现方面给予支持;对于信心不足,缺少办法、动作缓慢的老企业,我们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宣讲答疑、提质增效典型企业代表现身说法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方法上的短板。”范明举例解释“五者”分治的具体办法。

多种方式撕掉“低效标签”

温江区科林西路339号,约50亩,原本是成都金晶电子有限公司的厂房用地。但在去年,厂房前的公司名牌,变更成“中科驻波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几年前,因为经营状况不佳,从事电子信息产业的成都金晶电子有限公司被迫停产关闭。总经理蒋永君心里也很着急,“我们也不希望企业停产。”听说温江“低效工业用地提质增效”政策后,蒋永君觉得看到了希望,主动对接了几家有意入驻的公司。最后在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下,与中科驻波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双方在去年签署了租赁合同。

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蒋永君获得了可观的土地、厂房出租收益,中科驻波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则找到了急需的生产空间,“我们手头上有大量订单,目前公司已经开始进入正式生产阶段。”公司总经理赵东权说。而温江区不仅获得了来自中科驻波的5亿元工业投资总额,也盘活了空置的50亩地的发展空间。

董事长变“房东”,只是温江低效企业提质增效的一种方式。在温江金马镇,一家从事五金配件、2015年亩均税收仅有0.75万元的公司,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找到了新的“合伙人”,通过董事长变“股东”,完成了生产线的升级,公司2016年缴纳税额比2015年增加60余万元,增长比例达30%。

数据显示,2016年,温江区共促进105户低效企业签订整改协议,通过兼并重组、促进开工建设等方式盘活低效工业用地1330亩、闲置厂房17.8万平方米。截止到今年5月,已有16户低效企业达到整改标准,拿掉了“低效标签”。

纵深推进仍需拓宽思路

尽管决定了要对青啤大道上这43亩闲置的土地进行依法回收,但温镪心里清楚,要完成“回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去年,温江区已经启动了对两宗闲置工业土地依法回收工作,到目前,这一工作仍然没有结束。“虽然从法律角度来说,签订开工协议后2年未开工,政府可以不支付任何补偿,依法对土地进行回收。但即使是在判决之后,企业还有半年的投诉期。”温镪算了一下,一宗闲置土地依法回收的处置时间不会少于一年半。

虽然这两宗地面积不大,每宗不超过20亩,依法回收过程也很繁杂,但意义却不一般。“就是要让企业家们看到政府的决心,不能让他们再存有一丝侥幸心理。”范明说。

眼下,范明操心得更多的,是更大概念下的“提质增效”,“目前我们的低效标准是亩均税收3万元以下,其实还有很大一部分低于全区平均税收标准线的低效企业,也需要‘提质增效’。而且这部分企业,自身做大做强的愿望也相对强烈。”

针对此类企业,如何“提质增效”?“我们通过走访调研发现,不少政府扶持政策并不具备‘普惠’性。”范明以技改扶持资金举例:成都市政府关于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要求是“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规划且固定资产投入达到1000万元”,温江区政府关于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要求是“对符合我区产业发展规划,设备投入500万元以上”,而对于多数低效用地企业而言,即便是500万元的设备投入也算是很高的门槛了。

基于这样的现状,温江区正在探索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尤其是针对“低效工业用地企业”的扶持政策,“我们打算通过降低补助标准的方式,降低补助的门槛,帮扶到更多有需要的企业。”范明介绍说。



专业团队全程为您服务

提交